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1)

1. 脈法心參

及《靈樞》敘經脈,又有胞絡而無膻中,然而曰:動則喜笑不休,正與喜樂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則知膻中與心應,即胞絡之別名也。《靈樞·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臟堅固,邪弗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胞絡。

由是察之,胞絡即為膻中,斷無可疑。膻中以配心臟,自有確據。已上明膻中即為胞絡也。

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腎一臟而分尺之候者,為腎有兩枚,形如豇豆,分列於腰脊之左右也。《刊誤》以兩尺候腎,深合經旨。《難經》、《脈訣》乃以左尺候腎水,右尺候命門相火,誤矣。考《明堂》、《銅人》等經,命門一穴,在腎脈第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中間。

腎雖水臟,而相火寓焉,蓋一陽居二陰之間,所以成乎坎也。獨不思脈之應於指下者,為有經絡循經,朝於寸口。詳考《內經》並無命門之經絡也,既無經絡,何以應診而可列之右尺乎?但當以左腎為水,右腎為火,不可以左為腎右為命門也。此明不可以右腎為命門。

人迎氣口之說

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人迎以辨外因,氣口以辨內因。又曰:人迎緊盛傷於風,氣口緊盛傷於食。蓋寸部三分,關部三分,尺部三分,三部合計共得九分。每部三分者,前一分,中一分,後一分也。此云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之前一分耳。人多誤認關前二字,竟以左寸為人迎,右寸為氣口,誤矣。

須知左關前一分,正當肝部,肝為風木之臟,故外傷於風者,內應風臟而為緊盛也。右關前一分,正當脾部,脾為倉廩之官,故內傷於食者,內應食臟而為緊盛也。觀其但曰傷於風,勿泥外因,而概以六氣所傷者,亦取人迎也。但曰傷於食,勿泥內因,而概以七情所傷者,亦取氣口也。

古人人迎氣口有兩法:在左右兩手分之,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在右手一手分之,肺在寸為人迎,脾在關為氣口。蓋肺主皮毛,司腠理,凡風邪來客,先犯皮毛,皆肺經腠理不密所致也。

脈有不可言傳之說

脈之理微,自古記之。昔在黃帝,生而神靈,猶曰若窺深淵而迎浮雲。許叔微曰:脈之理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筆墨載,可以口舌言者,皆跡象也。至於神理,非心領神會,烏能盡其玄微?如古人形容胃氣之脈,而曰不浮不沉,此跡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跡象也,可以至數求也。

獨所謂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非古人秘而不言,欲名狀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發,躍如於言詞之表,以待能者之自從耳。東垣至此,亦窮於詞說,而但言脈貴有神。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跡象求,言語告也。又如形容滑脈,而曰替替然如珠之圓轉;形容澀脈,而曰如雨沾沙;形容緊脈,而曰如切繩轉索;形容散脈,而曰如楊花散漫;形容任脈,而曰寸口丸丸。此皆跡象之外,別有神理。

白話文:

關於《靈樞》描述經脈時,提到胞絡而沒有提到膻中,但又說「動則喜笑不休」,這句話正好與喜樂出自於此的說法相符。喜笑是由心火所主管,由此可知,膻中與心臟是相應的,也就是胞絡的別名。《靈樞·邪客篇》說:「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主宰,它的臟器堅固,邪氣無法侵入。如果侵入,就會傷害心臟,心臟受損就會導致神志喪失,神志喪失就會死亡。」所以,所有侵犯心臟的邪氣,實際上都存在於心臟的胞絡之中。

由此來看,胞絡就是膻中,這是毫無疑問的。膻中與心臟相配對,是有確鑿證據的。以上說明了膻中就是胞絡。

心、肝、脾、肺,每個臟器在脈象上各有一個位置對應,只有腎臟一個臟器卻要分左右尺脈來診斷,是因為腎臟有兩個,形狀像豇豆,分別位於腰椎左右兩側。《刊誤》認為左右兩尺脈都診察腎臟,這才符合經絡的旨意。《難經》、《脈訣》卻認為左尺脈診察腎水,右尺脈診察命門相火,這是錯誤的。考據《明堂》、《銅人》等醫書,命門穴位於腎脈第十四椎骨下方凹陷處,在兩個腎臟的中間。

腎臟雖然屬水,但其中蘊藏著相火,這就像一陽居於二陰之間,構成坎卦的道理。獨獨沒有思考到,脈搏應於指下的,是有經絡循行而到達寸口。詳細考察《內經》,並沒有提到命門的經絡。既然沒有經絡,又怎麼能通過診脈來判斷,並將其列於右尺脈呢?應該認為左腎為水,右腎為火,而不應該認為左尺脈診腎,右尺脈診命門。這說明了不應該把右腎當作命門。

人迎氣口的說法

關脈之前一分的位置,是人體生命的關鍵。左邊是人迎脈,右邊是氣口脈。人迎脈用來分辨外來因素引起的疾病,氣口脈用來分辨內在因素引起的疾病。也有說法認為:人迎脈脈象緊盛,表示受到風邪侵襲;氣口脈脈象緊盛,表示飲食不當造成。寸脈、關脈、尺脈,每一部位都分為三分,三部分加起來總共是九分。每一部分的三分,又分為前、中、後三段。這裡說的關前一分,指的是關脈之前的第一段。很多人誤解「關前」二字,竟然認為左寸脈是人迎,右寸脈是氣口,這是錯誤的。

要知道,左關脈前一分的位置,正好對應肝臟。肝臟屬風木,所以外感風邪,內在就會在肝臟的部位表現為脈象緊盛。右關脈前一分的位置,正好對應脾臟。脾是負責運化的器官,所以飲食不當導致的疾病,內在就會在脾臟的部位表現為脈象緊盛。觀察古人說「傷於風」,不要執著於外因,就概括認為是六氣所傷,這也是指人迎脈;說「傷於食」,不要執著於內因,就概括認為是七情所傷,這也是指氣口脈。

古人關於人迎氣口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左右兩手分開,左手是人迎,右手是氣口;另一種是在右手一隻手上分開,肺在寸脈為人迎,脾在關脈為氣口。因為肺主管皮毛,負責腠理,凡是風邪侵入人體,首先侵犯皮毛,都是由於肺經腠理不夠嚴密所導致。

脈象有難以言傳的奧妙

脈象的道理非常微妙,自古以來就被記載。遠古的黃帝,天生聰慧,尚且說診脈如同「窺深淵而迎浮雲」。許叔微說:「脈象的道理幽深而難以明瞭,我所理解的,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凡是用筆墨記載、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都只是脈象的表象。至於脈象的神理,不是用心領會,又怎麼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玄妙?例如古人形容胃氣的脈象,說它「不浮不沉」,這是脈象的表象,可以通過中候來尋求;「不疾不徐」,這是脈象的表象,可以通過至數來尋求。

唯獨所謂的「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用言語來形容,並非古人秘而不宣,而是想要描述卻無法做到,只好暫且引而不發,將其躍然於文字表面,等待有能力的人自行領悟。到了東垣,也無法用言語完全表達清楚,只能說脈象貴在有神。正因為它有神,所以不能從表象來探求,也不能用言語來告知。又例如形容滑脈,說它「替替然如珠之圓轉」;形容澀脈,說它「如雨沾沙」;形容緊脈,說它「如切繩轉索」;形容散脈,說它「如楊花散漫」;形容任脈,說它「寸口丸丸」。這些都是表象之外,別有更深層次的神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