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8)

1. 動氣

臟氣不調,肌膚間築築跳動,隨臟所主,而見於臍之左右上下。獨不言當臍者,脾為中州,以行四臟之津液,左右上下皆不宜汗下,中州敢輕動乎?此證須手探之,切勿忽也。四旁有動氣,保命四氣散。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如果臟腑氣息不協調,會導致皮膚下有脈動或跳動的感覺,這種現象會根據不同臟腑的主管區域,出現在肚臍的左、右、上、下方。唯一不會出現的地方是正對肚臍的位置,因為脾臟在身體中間位置,負責運行到其他四臟的津液,對於左右上下都不適合進行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更何況是位於中間的脾臟呢?這類症狀必須透過手去觸診確認,千萬不要忽略。如果在肚臍四周有這種動氣現象,可使用保命四氣散來治療。」

2. 剛痙柔痙

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致也。大發濕家汗則成痙,新產血虛,汗出傷風亦成痙;傷風頭痛,汗出而嘔,若汗之必發痙。經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頭熱,面赤,背反張,口噤,脈沉細,如發癇狀是也。若先受風,復感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復感濕,惡風,有汗,為柔痙。

仰面開目為陽,合面閉目為陰。燥渴為陽,口中和為陰。脈浮、緊、數為陽,沉、細、澀為陰。陽痙易治,陰痙難治。通用小續命湯,剛痙去附子,柔痙去麻黃。陰痙厥逆,筋脈拘急,汗多,桂心白朮散。閉目閤眼,附子防風散。胸滿口噤,臥不著席,咬牙攣急,大承氣湯。

頭項強,小腹滿,小便不利,五苓散。風盛血燥,防風當歸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剛痙」和「柔痙」的理解。當人體受到風邪後,再受寒濕侵襲,就會導致剛痙或柔痙。若是在濕氣重的情況下大量出汗,或是產婦血虛而出汗,又或是傷風後頭痛、出汗且嘔吐,這些情況下都可能引發痙症。

根據中醫理論,如果身體出現發熱、腳冷、頭頸僵硬、怕冷、頭熱、臉紅、背部弓起、牙關緊閉、脈象沉細等癇狀,就有可能是痙症。若先受風邪,再受寒氣,不出汗、怕冷,這是剛痙;若是先受風邪,再受濕氣,怕風、有汗,這是柔痙。

眼睛睜開面向上方是屬陽,閉眼面向下方是屬陰。口乾舌燥是屬陽,口腔濕潤是屬陰。脈象浮、緊、數是屬陽,脈象沉、細、澀是屬陰。陽性痙症比較容易治療,陰性痙症較難治療。治療上,剛痙可以使用小續命湯去掉附子,柔痙則去掉麻黃。對於陰性痙症,手腳冰冷,肌肉緊繃,大量出汗,可用桂心白朮散。若病人閉眼,可使用附子防風散。胸悶、牙關緊閉,無法平躺,牙齒咬緊,肌肉緊繃,可用大承氣湯。

若是頭頸僵硬、小腹脹滿、小便不暢,可用五苓散。若是風邪過盛,血燥,可用防風當歸散。

3. 手足厥逆

四肢冷,謂之四逆,即名為厥也。

厥逆,脈沉細,踡臥惡寒,引衣自覆,不飲水,下利清穀,四逆湯。脈不至者,通脈四逆湯。脈遲弱,理中湯。手足指微冷,謂之清,理中湯。寒熱而厥,面色不澤,用棉衣包手足溫,大汗而解,急服五味子湯。少陰病,吐利厥逆,煩燥欲死,吳茱萸湯。厥而自熱,黃耆人參建中湯。

厥而渴者,白虎湯。厥而悸,先治其水,茯苓甘草湯。厥而惡熱,不眠,譫語,白虎湯。諸陽受氣於胸,邪客則陽氣不施,手足厥逆,脈乍緊,心滿而煩,病在胸中,當吐之,瓜蒂散。先發熱而後厥者,手揚足擲,煩躁飲水,畏熱,大便閉,小便赤,怫鬱,大抵熱深厥亦深,脈沉滑,頭面有汗,指甲溫,皆伏熱也,大小承氣湯。

白話文:

標題:[四肢冰冷]

內容:當四肢感到寒冷,我們稱之為「四逆」,這也就是所謂的「厥」。

「厥逆」症狀,包括脈搏細微且沈弱,蜷縮著身體,非常怕冷,會自行拉被子蓋住自己,不想喝水,而且有拉肚子的情況,這種情況適用「四逆湯」。如果脈搏幾乎摸不到,應使用「通脈四逆湯」。若脈搏遲緩且虛弱,則適用「理中湯」。假如只是手腳指尖稍微冷,我們稱之為「清」,同樣適用「理中湯」。當患者冷熱交加且手足厥冷,臉色不好,可用棉被包裹手腳保溫,大量出汗後病情會有所緩解,此時要趕緊服用「五味子湯」。若是「少陰病」的患者,出現嘔吐、腹瀉、手足厥冷以及煩躁到極點的症狀,應該使用「吳茱萸湯」。若患者手足厥冷但全身發熱,可使用「黃耆人參建中湯」。

若患者手足厥冷且口渴,可使用「白虎湯」。若手足厥冷且心悸,應先治療水腫,適用「茯苓甘草湯」。若患者手足厥冷且怕熱,失眠,說胡話,同樣適用「白虎湯」。各種陽氣都是在胸部接受氣息,一旦受到邪氣幹擾,陽氣無法順利運行,就會導致手足厥冷,脈搏時常緊繃,胸口悶且煩躁,這種病症出現在胸部,應該使用催吐法,可以使用「瓜蒂散」。若先發燒再出現手足厥冷,患者會手舞足蹈,非常煩躁,想喝水,怕熱,大便乾結,小便呈現紅色,情緒焦躁,通常來說,熱度越深,手足厥冷的程度也會越深,脈搏沈且滑,頭面部有汗,指甲溫暖,這些都是體內藏有熱毒的表現,可用「大小承氣湯」來治療。

4. 頭眩上虛則眩。

半表半裡,表中陽虛,目眩,葛根湯。風家多頭眩,方同上。口苦咽乾,頭眩,小柴胡湯。陽明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茯苓白朮甘草乾薑湯。太陽病發汗,汗不止,眩冒,身瞤動,振振欲僻地,真武湯。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

處於半表半里的狀態,表面中的陽氣虛弱,會有眼睛眩暈的情況,這時可用葛根湯來治療。患有風邪的人常會感到頭部眩暈,其治療方式與前者相同。若出現口苦、咽喉乾燥以及頭部眩暈的症狀,則適用小柴胡湯。如果是陽明病導致的頭部眩暈,且不畏寒、有食慾但咳嗽,可用茯苓、白朮、甘草和乾薑煮成的湯藥。當太陽病發作後出汗,汗卻一直流不停,導致眩暈和全身顫抖,甚至感覺身體搖晃到快要倒地,這種情況下,應使用真武湯來治療。

5. 衄血鼻血出也。

太陽病,衄血,及服桂枝後衄者,為欲解,犀角地黃湯。脈浮大,發熱下利,鼻衄乾嘔,黃芩芍藥湯。衄、煩渴飲欲水,水入即吐,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石膏湯。自利而衄,麻黃升麻湯。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衄,名下厥上竭,為難治,當歸四逆湯、黑錫丹。汗後熱退,鼻血不止,新汲井水草紙數層,貼頂上及項脊,溫則易,必止。

白話文:

[鼻血出血的情況。]

如果是太陽病導致的鼻血,或是在服用桂枝後鼻血流出,這表示病情有緩解的趨勢,可用犀角地黃湯治療。

若出現脈搏跳動快且大,伴有發燒與下痢,同時鼻血和乾嘔的症狀,適合使用黃芩芍藥湯。

若是鼻血、煩渴想喝水,但水一進口就吐出,應先服用五苓散,再接續服用竹葉石膏湯。

如果自身有腹瀉的情況下又流鼻血,可考慮使用麻黃升麻湯。

在少陰病的情況下,如果只有四肢冰冷,沒有出汗,卻強行發汗,必定會導致鼻血,這種情況被稱為下厥上竭,非常難治,可嘗試使用當歸四逆湯和黑錫丹。

如果在發汗後,體溫下降,但鼻血仍持續不止,可以取一些新打上來的井水,浸濕幾層草紙,貼在頭頂和頸背,等到草紙變溫再換新的,鼻血一定會停。

以上是古代醫學對於鼻血處理方式的描述,請根據自身狀況參考使用。

6. 吐血

當汗不當汗,熱毒深入,故吐血,內有瘀積,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服桂枝後吐血,犀角地黃湯,或柏子湯。血紫黑成塊,脈遲細,口不渴,小便清,理中湯加丹皮。

白話文:

[關於吐血的情況]

本來應該出汗卻沒出汗,導致體內的熱毒加深,因此出現了吐血的症狀。如果體內有瘀血積存,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或是抵當湯。

在服用桂枝之後發生吐血,則可以選擇犀角地黃湯,或者柏子湯來治療。

如果吐出的血呈現紫黑色且成塊狀,脈搏跳動緩慢而微細,並且病人沒有口渴感,小便顏色清澈,這時應使用理中湯加上丹皮進行治療。

7. 蓄血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發狂,血自下,桂枝湯。熱在下焦,少腹急滿,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桃仁承氣湯、抵當湯。

白話文:

蓄血的狀況如下:原本患有的太陽病未能得到解決,導致熱氣積聚在膀胱,進而使人出現精神混亂的癥狀,甚至有自行出血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如果熱氣集中在下焦(即下腹部),會讓人感覺到下腹部緊繃且腫脹,但小便卻能順利排出,患者可能表現出類似瘋狂的行為,這時應使用桃仁承氣湯或是抵當湯來治療。

8. 下血

太陽病不解,其人如狂,熱結膀胱,血自下者愈。若不愈,桂枝湯。小腹急滿,抵當湯。少陰下血,桃花湯。腹滿,身熱,下膿血,黃連阿膠湯、地榆散。

白話文:

如果患有太陽病而未得到妥善治療,病人可能會表現出類似精神亢奮的狀態,這可能是因為熱氣在膀胱部位凝結。如果病情發展到有自行排出血液的情況,這其實是病情正在好轉的跡象。然而,如果病情並沒有因此獲得改善,可以考慮使用桂枝湯來調理。

若患者出現小腹部緊繃且腫脹的症狀,這時候應該使用抵當湯來治療。如果下血的情況是由於少陰病(一種中醫病證)引起,則應該使用桃花湯來治療。

若病人除了腹部脹滿之外,還伴有身體發熱,並且排出血與膿混合物的情況,這時候應該使用黃連阿膠湯或地榆散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