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嘔吐噦
(有聲有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聲無物為噦。)
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皆屬於熱。火性炎上,故逆上皆屬於火,然諸臟諸經,各有逆氣,則陰陽虛實,各自不同。實火可瀉,芩連之屬;虛火可補,參耆之屬,不可不察也。胃熱則嘔,而酸者肝之味也,火盛金傷,不能制木,則肝木自甚,在《素問》則以為熱,東垣又以吐酸為寒,何也?經言始受熱中,東垣言未傳寒中。總之,壯盛人多熱,虛弱人多寒,若不以虛實形證為辨,非醫也。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此經之言嘔,亦主於寒客。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脾不能運化精微,則食滿而嘔,蓋虛證也。足太陰病,舌本強,食則嘔。脾脈連於舌本,故舌強而嘔也。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東垣以有聲無物為噦,蓋指乾嘔也。而《內經》所謂噦者,蓋呃逆也。即其論針刺者有云,病深者其聲噦,又曰:噦者以草刺鼻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此皆治呃逆之法,每試而必效者也。
愚按:古人以嘔屬陽明,多氣多血,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屬太陰,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氣病也。獨東垣以嘔吐噦俱屬脾胃虛弱,或寒氣所客,或飲食所傷,致上逆而食不得下也。潔古老人從三焦分氣積寒三因,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
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即吐,渴欲飲水,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氣食相假,其脈浮而弦,其證或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法當去積和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大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法當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後世更為分別,食剎則吐謂之嘔,剎者,頃刻也,食才入口,即便吐出,用小半夏湯。
食入則吐謂之暴吐,食才下咽,即便吐出,生薑橘皮湯。食已則吐謂之嘔吐,食畢然後吐,橘皮半夏湯。食久則吐謂之反胃,食久則既入於胃矣,胃中不能別清濁,化精微則復反而出,水煮金花丸。食再則吐謂之翻胃,初食一次不吐也,第二次食下則吐,直從胃之下口翻騰吐出,易老紫沉丸。旦食暮吐,暮食朝吐,積一日之食,至六時之久,然後吐,此下焦病,半夏生薑大黃湯。
以上諸證,吐愈速則愈在上,吐愈久則愈在下,陰陽虛實之間,未易黑白判也。古方通以半夏生薑為正劑,獨東垣云:生薑止嘔,但治表實氣壅,若胃虛穀氣不行,惟當補胃推揚穀氣而已,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挾寒者,喜熱惡寒,肢冷脈小.或二陳湯加丁香、炮姜,或理中湯加枳實,並須冰冷與服,冷則不吐,諸藥不效者,紅豆丸,神效。挾熱喜冷惡熱,躁渴脈洪,二陳湯加黃連、梔子、竹茹、枇杷葉、乾葛、生薑、蘆根汁。
白話文:
嘔吐噦
嘔吐噦的區分在於:有聲音和嘔吐物為嘔,有嘔吐物但無聲音為吐,有聲音但無嘔吐物為噦。
古籍記載:所有逆氣上衝的症狀都屬於火;所有嘔吐帶酸味的都屬於熱證。火性向上,所以逆氣上衝都屬於火,但各個臟腑經絡都有各自的逆氣,陰陽虛實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實火可用瀉火之藥,例如黃芩、黃連等;虛火則需補益,例如人參、黃耆等,不可不細心辨別。胃熱則會嘔吐,而酸味是肝臟的特性,火盛則傷金,金不能制木,則肝木氣盛,在《素問》中認為這是熱證,而李東垣則認為吐酸是寒證,這是為什麼呢?經書上說的是剛開始受到熱邪侵犯,李東垣說的是寒邪尚未傳入。總而言之,身體強壯的人多為熱證,虛弱的人多為寒證,如果不根據虛實和症狀來辨證施治,就不是合格的醫生。
寒氣入侵腸胃,逆氣上衝,所以會疼痛並嘔吐。經書中所說的嘔吐,也主要指寒邪入侵的情況。吃完東西就嘔吐,是食物積滯過多而溢出的表現,脾臟運化精微物質的功能不足,導致食物積滯而嘔吐,這是虛證。足太陰經病變,舌根強硬,進食則嘔吐。脾經與舌根相連,所以舌根強硬而嘔吐。寒氣與新食物一起逆流回到胃中,新舊混雜,真邪互相攻擊,氣機逆亂,再次從胃中湧出,這就是噦。
李東垣將有聲無物稱為噦,指的是乾嘔。而《內經》中所說的噦,指的是呃逆。在針刺治療的論述中提到,病情嚴重者其聲音如同噦,又說:治療噦可用草藥刺激鼻腔引起噴嚏,屏住呼吸,迅速地拉引鼻子,即可痊癒;驚嚇的方法也能治癒。這些都是治療呃逆的方法,屢試不爽。
我的看法是:古人認為嘔吐屬陽明經,氣血充盛,所以有聲音和嘔吐物,是氣血都病了。吐屬太陰經,血多氣少,所以有嘔吐物但無聲音,是血病。噦屬少陽經,氣多血少,所以有聲音但無嘔吐物,是氣病。而李東垣則認為嘔吐噦都屬於脾胃虛弱,或是寒氣入侵,或是飲食傷損,導致上逆而食物無法下行。潔古老人則從三焦分氣積寒三因出發,上焦在胃脘,上通於天,主納而不主出;中焦在中脘,上通於天,下通於地,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臍下,下通於地,主出而不主納。
所以,上焦嘔吐都源於氣,氣是天的陽氣,其脈浮而洪,症狀是吃完東西就吐,口渴想喝水,治療應當降氣和中。中焦嘔吐都源於積滯,有陰有陽,氣食互相影響,其脈浮而弦,症狀是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治療應當去積和氣。下焦嘔吐都源於寒邪,是地道的氣機,其脈大而遲,症狀是早晨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晨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療應當通其閉塞,溫其寒邪。後世更進一步區分:吃了東西立刻就吐稱為嘔,立刻指的是頃刻之間,食物剛入口就吐出來,用小半夏湯。
吃了東西就吐稱為暴吐,食物剛咽下去就吐出來,用生薑橘皮湯。吃完東西後才吐稱為嘔吐,吃完飯後才吐,用橘皮半夏湯。吃了很久才吐稱為反胃,食物在胃中停留很久,胃無法區分清濁,運化精微物質的功能失常而嘔吐,用水煮金花丸。吃了兩次才吐稱為翻胃,第一次吃沒吐,第二次吃才吐,食物從胃的下口翻湧而出,用易老紫沉丸。早晨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晨吐,積聚了一天的食物,到六個小時後才吐,這是下焦的病症,用半夏生薑大黃湯。
以上這些症狀,嘔吐得越快則病位越高,嘔吐的時間越長則病位越低,陰陽虛實之間,難以簡單判斷。古方常用半夏生薑為主要藥物,但李東垣說:生薑止嘔,只能治療表實氣壅,如果胃虛穀氣運行不暢,則應當補益脾胃,推動穀氣運行,所以服用小半夏湯無效者,服用大半夏湯就能立即見效。伴有寒邪者,喜熱惡寒,肢體冰冷,脈象微弱,可以用二陳湯加丁香、炮姜,或理中湯加枳實,並且要用冰涼的東西送服,冷則不吐,如果這些藥物都無效,則用紅豆丸,效果很好。伴有熱邪者,喜冷惡熱,煩躁口渴,脈象洪大,用二陳湯加黃連、梔子、竹茹、枇杷葉、葛根、生薑、蘆根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