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

1. 霍亂

經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曰:土鬱之發,民病嘔吐,霍亂注下。此二條言受濕霍亂也。宜五苓散、理中湯之類。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霍亂飧泄。此言風木勝土而為霍亂,宜桂苓白朮散。熱至則身熱,霍亂吐下。此言火熱霍亂,宜香薷散。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

實則腸中切痛,虛則蠱脹,取之所別也。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此言厥氣上邊,清濁不分,飲食不節,乃為霍亂。

愚按:霍亂者,揮霍變亂,起於倉卒。心腹大痛,嘔吐瀉利,憎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瀉,心腹俱痛,吐瀉並作,甚者轉筋入腹則斃。轉筋者,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吐下頓亡津液,宗筋失養,必致攣縮,甚者囊縮舌卷為難治。陰陽反戾,清濁相干;陰陽痞隔,上下奔迫。須遵《內經》分溫、熱、風、暑、虛、實而為施治。

乾霍亂者,心腹脹滿攪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躁亂昏憒,俗名攪腸痧。此由脾土鬱極,不得發越,以至火熱內擾。不可過於攻,過攻則脾愈虛;不可過於熱,過熱則火愈熾;不可過於寒,過寒則火必捍格。須反佐以治,然後郁可開,火可散,古方用鹽熬調以童便,不獨降火,兼能行血,極為穩妥。

霍亂多起於夏秋之間,皆外受暑熱,內傷飲食所致。縱冬月患之,亦由夏月伏暑也。轉筋者,兼風木,建中加木瓜柴胡湯。厥冷唇青,兼寒氣,建中加附子乾薑湯。身熱煩渴,氣粗兼暑熱,桂苓白朮散,或香薷散。體重,骨節煩痛,兼濕化,除濕湯。風暑合病,石膏理中湯。

暑濕相博,二香散。多食寒冷,六和湯倍藿香,煎熱調蘇合丸。情志鬱結,七氣湯。轉筋逆冷,吳茱萸湯,或通脈四逆湯。邪在上者宜吐,雖已自吐利,仍當吐之,以提其氣。用極鹹鹽湯三碗,熱飲一碗,指探令吐,不吐再服一碗,吐訖仍飲一碗,三吐乃止,此法極良。吐利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或口渴喜冷,或惡寒逆冷,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陰盛格陽,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為熱。理中湯,甚者附子理中湯。

不效,四逆湯。並宜冰冷與服。霍亂已透,余吐余瀉未止,腹有餘痛,宜一味包秋豆葉煎服,乾者尤佳。《保命集》云:有從標而得者,有從本而得者,有從標本而得者;六經之變,治各不同,細察色脈,知犯何經,隨經標本,活法施治,此大法也。

白話文:

標題:[霍亂]

內容:根據古籍記載,太陰之氣過盛時,會導致腹部脹滿及霍亂的吐瀉症狀。又提到,當土地的氣息鬱積爆發時,民眾易發生嘔吐、霍亂及嚴重的腹瀉。這兩條信息描述的是因濕氣引發的霍亂,應使用五苓散、理中湯等藥物。當土地之氣不足,風力過強時,民眾易患霍亂及飧泄。這表示風木之氣壓倒土地之氣引發霍亂,應使用桂苓白朮散。當熱力過盛,身體會發熱,引發霍亂吐瀉。這表示火熱引發的霍亂,宜使用香薷散。

足太陰的旁支,名為公孫,位於腳底關節後一寸,連結到陽明。另一部分進入腸胃,若逆氣上升,就會引發霍亂。如果腸胃實熱,會導致劇烈的腸胃疼痛;如果腸胃虛弱,會導致脹氣。這都需針對該部位治療。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著脈絡流動,衛氣則逆向運行。若清濁之氣混亂,在腸胃間糾纏,就會引發霍亂。這表示逆氣上升,清濁不分,飲食不節制,就會引發霍亂。

霍亂的特徵是突然且劇烈的變化,往往在短時間內迅速發作。主要症狀包括劇烈的心腹疼痛,嘔吐,腹瀉,畏寒,高燒,頭痛,眩暈。如果先心痛,則先嘔吐;如果先腹痛,則先腹瀉;如果心腹都痛,則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嚴重者可能會出現抽搐進入腹部,甚至死亡。抽搐是由於陽明經絡養育全身筋絡,連接胃和大腸,當吐瀉造成大量流失津液,筋絡失去養護,必然導致抽搐,嚴重者可能會縮囊,舌頭捲縮,非常難以治療。陰陽反常,清濁混淆;陰陽阻塞,上下衝擊。因此,必須遵循內經的理論,根據溫、熱、風、暑、虛、實來治療。

乾霍亂的特徵是心腹脹滿且劇烈疼痛,想吐卻吐不出,想拉卻拉不出,精神混亂,神智不清,俗稱為攪腸痧。這是因為脾土鬱悶到了極點,無法發洩,導致火熱內擾。不能過度攻伐,否則脾臟會更虛弱;不能過度使用熱性藥物,否則火熱會更旺盛;也不能過度使用寒性藥物,否則火熱會抵抗。必須反向輔助治療,才能打開鬱結,散去火熱。古方使用鹽熬煮,調和兒童尿液,不僅可以降火,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效果極佳。

霍亂多在夏季和秋季發生,都是因為外感暑熱,內傷飲食所致。即使在冬季發病,也是由於夏季潛伏的暑熱。若出現抽搐,則是兼有風木之氣,可用建中加木瓜柴胡湯。若手足厥冷,嘴脣發青,則是兼有寒氣,可用建中加附子乾薑湯。若身體發熱,口渴,呼吸急促,則是兼有暑熱,可用桂苓白朮散,或香薷散。若身體沉重,骨節煩痛,則是兼有濕氣,可用除濕湯。若風暑同時發病,可用石膏理中湯。

暑濕交錯,可用二香散。若過度食用寒冷食物,可用六和湯,加倍使用藿香,煎熱後調和蘇合丸服用。若情志鬱結,可用七氣湯。若出現抽搐,手足逆冷,可用吳茱萸湯,或通脈四逆湯。若病邪在上部,應進行催吐,即使已經自行嘔吐或腹瀉,仍需進行催吐,以提升氣機。可用極鹹的鹽湯三碗,熱飲一碗,用手指刺激使其嘔吐,若不嘔吐再喝一碗,嘔吐完畢後再喝一碗,三次嘔吐後停止,此方法效果極佳。若嘔吐和腹瀉不停止,元氣耗散,病情危急,或者口渴喜歡冷飲,或者畏寒手足逆冷,發熱煩躁,想要脫去衣服,這是陰盛格陽,不能因為喜歡冷飲和想脫衣服就認為是熱病。可用理中湯,嚴重者可用附子理中湯。若無效,可用四逆湯。都應冰涼後服用。若霍亂已經發病,但剩餘的嘔吐和腹瀉仍未停止,腹部仍有疼痛,可用一味包秋豆葉煎服,乾燥的更好。《保命集》提到,有些霍亂是由標示的病因引起,有些是由根本的病因引起,有些是由標示和根本的病因共同引起;六經的變化,治療方式各不相同,應詳細觀察面色和脈象,瞭解侵犯哪個經絡,根據經絡的標示和根本,靈活地進行治療,這是基本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