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

1.

睡則汗出,醒則倏收,曰盜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自然汗出,曰自汗。

經云: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陽有餘者陰不足,故身熱無汗;陰有餘者陽不足,故多汗身寒,以汗本屬陰也。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血之與氣,異名同類,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血與汗同,奪則重傷其陰,主死。奪者,迫之使出。腎病者,寢汗憎風。腎傷則由虛,故寢而盜汗出也。

愚按: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心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腎陰衰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然二者之汗。各有冷熱之分,因寒氣乘陽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冷,因熱氣乘陰虛而發者,所出之汗必熱。雖然,熱火過極,亢則害,承乃制,反兼勝已之化,而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

至夫肺虛者,固其皮毛,黃耆六一湯、玉屏風散。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心虛者,益其血脈,當歸六黃湯。肝虛者,禁其疏泄,白朮、棗仁、烏梅。腎虛者,助其封藏,五味、山茱萸、龍骨、地骨皮、牡蠣、遠志、五倍子、何首烏。五臟之內,更有宜溫、宜清、宜潤、宜燥,豈容膠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變乎?

白話文:

標題: [盜汗]

內容: 人在睡眠時流汗,醒來後汗立即停止,這稱爲盜汗。不論是在清醒還是睡眠狀態,沒有因爲勞動而自然流汗,這稱爲自汗。

古籍上說:體內陽氣過多,會出現身體發熱但無汗的情況;陰氣過多,則會有多汗和身體寒冷的症狀。陽氣過盛則陰氣不足,因此身體發熱且無汗;陰氣過盛則陽氣不足,所以多汗且身體冰冷,因爲汗液本質上屬陰。飲食過飽,汗液從胃部排出;受驚嚇過度,汗液從心臟流出;負重遠行,汗液從腎臟排出;快速奔跑或恐懼,汗液從肝臟排出;搖晃身體或勞累,汗液從脾臟排出。血液與氣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是同類,所以失血的人不會出汗,而出汗過多的人則血量不足。

血液和汗液是相同的,過度流失會對陰性造成重大傷害,可能導致死亡。所謂"奪",就是強迫其排出。腎病患者,睡眠時怕風。腎功能受損是由虛導致,所以在睡覺時會有盜汗的現象。

我認爲:心所藏的,在內爲血,在外則爲汗,汗液是心臟的液體;而腎主管五種體液,因此汗液問題很少不是由心腎虛弱引起的。心陽虛弱無法保護體表,從而在外界影響下自汗;腎陰衰弱無法在內部滋養和藏匿,從而在內部受傷導致盜汗。然而這兩種汗液,各自有冷熱的區別,因爲寒氣趁陽虛發作,所出的汗必定是冷的,因爲熱氣趁陰虛發作,所出的汗必定是熱的。儘管如此,火氣過盛,過度則有害,被剋制才能控制,反而可能產生勝過自身的變化,出現冷汗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這又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至於肺虛的人,應固護皮膚和毛髮,可用黃芪六一湯、玉屏風散。脾虛的人,要增強中氣,可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心虛的人,要增加血液,可用當歸六黃湯。肝虛的人,要限制其疏泄,可用白朮、棗仁、烏梅。腎虛的人,要幫助其封藏,可用五味子、山茱萸、龍骨、地骨皮、牡蠣、遠志、五倍子、何首烏。五臟之中,更有可能需要溫補、清熱、滋潤、燥溼,豈能用固定的方法應對無窮的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