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五 (1)
卷之五 (1)
1. 脈候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肺脈緩甚為多汗。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膚澀而尺脈滑,主陰傷也,若汗出如膠之黏,如珠之凝,或淋漓如雨,揩試不逮者難治。
黃耆建中湯,治血虛而自汗。
黃耆,肉桂(各一錢半),白芍藥(三錢),甘草(一錢)
水二鍾,煨姜五片,棗二枚,煎一鍾,入稠飴一大匙,再煎一沸湯。舊有微溏或嘔者,不用飴。
耆附湯,治氣虛陽弱,自汗體倦。
黃耆(去蘆,蜜炙),附子(炮去皮臍,等分)
每四錢,水一鍾,姜十片,煎八分服。
參附湯
人參(三錢),附子(炮去皮臍,一錢)
水一鍾,姜三片,煎六分服。
黃耆六一湯
黃耆(六兩,去蘆,蜜炙),甘草(一兩,炙)
每服五錢,水一鍾,棗一枚,煎七分服。
玉屏風散
防風,黃耆(各一兩),白朮(二兩)
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煎六分服。
白朮散,治虛風多汗少氣,不治將成消渴。
牡蠣(煅,三錢),白朮(一兩二錢半),防風(二兩半)
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
安胃湯,治汗出日久,虛風痿痹。
黃連(去須),五味子,烏梅肉,甘草(生,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水二杯,煎一杯服。
正元散,治下元虛冷,自汗厥逆,嘔吐痛瀉。
紅豆(炒),乾薑(炮),陳皮(去白,各三錢),人參,白朮,甘草(炙),茯苓(去皮,各二兩),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各半兩),附子(炮去皮尖),山藥(薑汁浸炒),川芎,烏藥(去木),乾薑(各一兩),炙黃耆(一兩半)
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鹽少許,煎七分,食前服。
牡蠣散,治自汗盜汗。
黃耆,麻黃根,牡蠣(煅,研,各等分)
每服三錢,水一杯,小麥一百粒,煎六分服。
大補黃耆湯
黃耆(蜜炙),防風,山茱萸,川芎,當歸,白朮(炒),肉桂,炙甘草,五味子,人參(各一兩),白茯苓(一兩半),熟地黃(二兩),肉蓯蓉(酒浸,三兩)
每服五錢,水四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當歸六黃湯,治盜汗之聖藥。
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耆(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臨臥服。
盜汗良方
麻黃根,牡蠣(煅,為粉,各三兩),黃耆,人參(各二兩),龍骨(打碎),地骨皮(各四兩),大棗(七枚)
水六鍾,煎二鍾半,分六服,一日飲盡。
茯苓湯,治虛汗盜汗。
白茯苓(去皮及膜,研細末。)
每服二錢,煎烏梅陳艾湯調下。
柏子仁丸
柏子仁,半夏曲(各二兩),牡蠣(煅,醋淬七次,焙),人參,白朮,麻黃根(微炙去汗),五味子(各一兩),淨麩(炒,半兩)
白話文:
[脈象診斷]部分的內容是:如果肺部的脈象柔軟且散開,預示著會出現大量汗液分泌的症狀。如果肺部的脈象過於弛緩,則表示會有多汗的問題。手腕內側脈搏處皮膚感覺粗糙,但脈象滑利,這也是多汗的徵兆。如果汗液粘稠如同膠水,或者像珠子一樣凝結,甚至如雨水般淋漓不止,擦都擦不及時,這種情況治療起來較為困難。
黃耆建中湯,用來治療因血液虧虛導致的自發性出汗。 成分包括黃耆、肉桂(各1.5錢)、白芍藥(3錢)、甘草(1錢)。
用水二杯,加入五片煨姜和兩顆棗子,煮至剩下一杯,再加入一大匙稠飴,再次煮沸。如果有輕微腹瀉或嘔吐的人,不應加入飴糖。
耆附湯,適用於治療氣虛和陽氣衰弱導致的自發性出汗和身體疲憊。 成分包括黃耆(去掉蘆頭,蜜炙)、附子(炮製後去掉外皮和臍部,等量)。
每次使用4錢,加水一杯,加入十片薑,煮至剩八分,服用。
參附湯 成分包括人參(3錢)、附子(炮製後去掉外皮和臍部,1錢)。
用水一杯,加入三片薑,煮至剩六分,服用。
黃耆六一湯 成分包括黃耆(6兩,去掉蘆頭,蜜炙)、甘草(1兩,炙)。
每次服用5錢,加水一杯,加入一顆棗子,煮至剩七分,服用。
玉屏風散 成分包括防風、黃耆(各1兩)、白朮(2兩)。
每次服用3錢,加水一杯,加入三片薑,煮至剩六分,服用。
白朮散,用於治療由風邪引起的多汗和氣短,如果不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為消渴病。 成分包括牡蠣(煅燒,3錢)、白朮(1兩2錢半)、防風(2兩半)。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1錢,用溫水調和吞服。
安胃湯,適用於治療長期出汗,虛弱風邪導致的痿弱和痹症。 成分包括黃連(去掉鬚)、五味子、烏梅肉、甘草(生,各5分)、熟甘草(3分)、升麻梢(2分)。
用水兩杯,煮至剩一杯,服用。
正元散,適用於治療下焦虛寒,自發性出汗、四肢厥冷、嘔吐和腹瀉。 成分包括紅豆(炒)、乾薑(炮製)、陳皮(去掉白色部分,各3錢)、人參、白朮、甘草(炙)、茯苓(去掉皮,各2兩)、肉桂(去掉粗皮)、川烏(炮製後去掉皮,各半兩)、附子(炮製後去掉皮尖)、山藥(薑汁浸泡炒)、川芎、烏藥(去掉木部)、乾薑(各1兩)、炙黃耆(1兩半)。
磨成細粉,每次服用3錢,加水一杯,加入三片薑、一顆棗和少量鹽,煮至剩七分,飯前服用。
牡蠣散,適用於治療自發性出汗和夜間出汗。 成分包括黃耆、麻黃根、牡蠣(煅燒,研磨,各等量)。
每次服用3錢,加水一杯,加入一百粒小麥,煮至剩六分,服用。
大補黃耆湯 成分包括黃耆(蜜炙)、防風、山茱萸、川芎、當歸、白朮(炒)、肉桂、炙甘草、五味子、人參(各1兩)、白茯苓(1兩半)、熟地黃(2兩)、肉蓯蓉(酒浸泡,3兩)。
每次服用5錢,加水四杯,加入三片薑、兩顆棗,煮至剩八分,服用。
當歸六黃湯,被譽為治療夜間出汗的神藥。 成分包括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1錢)、黃耆(2錢)。
用水兩杯,煮至剩一杯,睡前服用。
盜汗良方 成分包括麻黃根、牡蠣(煅燒,磨成粉,各3兩)、黃耆、人參(各2兩)、龍骨(打碎)、地骨皮(各4兩)、大棗(7枚)。
用水六杯,煮至剩兩杯半,分六次服用,一天內喝完。
茯苓湯,適用於治療虛汗和夜間出汗。 成分為白茯苓(去掉皮和膜,磨成細末)。
每次服用2錢,用烏梅陳艾湯調和吞服。
柏子仁丸 成分包括柏子仁、半夏曲(各2兩)、牡蠣(煅燒,醋淬七次,烘培)、人參、白朮、麻黃根(稍微炙烤去掉汗)、五味子(各1兩)、淨麩(炒,半兩)。
磨成粉末,用棗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時用米飲吞下3錢。
止汗法,將川鬱餘磨成細末,睡前用唾液調和,塗抹在乳房上。
止汗紅粉 成分包括麻黃根、牡蠣(煅燒,各1兩)、赤石脂、龍骨(各5錢)。
磨成細末,用絹布包裹,撲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