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十 (1)
卷之十 (1)
1. 恐
經曰:在臟為腎,在志為恐。又云:(精氣)並於腎則恐。恐者,腎之情志,下章之言他藏者,亦莫不繫於腎也。肝藏血。血不足則恐。肝者,腎之子也,水強則膽壯,水薄則血虛而為恐矣。胃為恐。胃屬土,腎屬水,上邪傷水,則為恐也。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心藏神,神傷則心怯,所以恐懼自失,火傷畏水之故。
按:經文論恐,有腎、肝、心、胃四臟之分。而肝膽於腎,乙癸同源者也;胃之於腎,侮所不勝者也;心之於腎,畏其所勝者也。故恐之一證,屬腎之本志,而旁及於他臟,治法則有別焉。治腎傷者,宜味厚,枸杞、遠志、地黃、山茱萸、茯苓、牛膝、杜仲之屬。治肝膽者,宜養陰,棗仁、山茱萸、牡丹皮、白芍藥、甘草、龍齒之屬。
治陽明者,壯其氣,四君子湯倍用茯苓。治心君者,鎮其神,硃砂、琥珀、金銀箔、犀角、龍齒之屬。
人參散,治肝腎虛而多恐,不能獨臥。
人參,枳殼,五味子,桂心,甘菊花,茯神,山茱萸,枸杞子(各七錢半),柏子仁(一兩),熟地黃(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茯苓散,治膽胃不足,心神恐怯。
茯苓(一兩),遠志,防風,細辛,白朮,前胡,人參,桂心,熟地黃,甘菊花(各七錢半),枳殼(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
補膽防風湯,治膽虛目暗眩冒,夢見聞訟,恐懼面色變。
防風(一錢),人參(七分),細辛,芎藭,甘草,茯神,獨活,前胡(各八分)
為末,每服四錢,水鍾半,棗二枚,煎八分服。
白話文:
經典裡說,恐懼的情緒在臟腑中對應的是腎臟,在情緒表現上就是恐懼。另外也有說法是,當精氣集中在腎臟時,就會產生恐懼感。恐懼是腎臟的情緒表現,後面提到的其他臟腑和腎臟的聯繫也是這樣。肝臟儲存血液,當血液不足時就會感到恐懼。肝臟是腎臟的「子臟」,如果腎氣足夠,膽量也會壯大;相反的,腎氣不足,血液虛弱,就會產生恐懼。脾胃與恐懼有關,脾胃屬土,腎臟屬水,當病邪影響到腎臟的水氣,就會產生恐懼。心臟受到驚嚇或過度思考會傷害精神,精神受損就會感到恐懼,甚至失去自我控制,這是因為心臟受到傷害,對水產生畏懼的緣故。
經典中討論恐懼,可以分為腎臟、肝臟、心臟、脾胃四個臟腑。其中肝膽和腎臟有著密切的聯繫;脾胃對腎臟的影響,是因為脾胃剋制了腎臟;心臟對腎臟的影響,是因為心臟被腎臟剋制。因此,恐懼這種症狀,雖然主要是腎臟的情緒表現,但也和其他臟腑有關係,治療方法也就各有不同。治療腎臟受損的恐懼,可以使用味厚的藥物,如枸杞、遠志、地黃、山茱萸、茯苓、牛膝、杜仲等。治療肝膽引起的恐懼,則要滋養陰氣,可用酸棗仁、山茱萸、牡丹皮、白芍、甘草、龍齒等。治療脾胃的恐懼,則要增強脾胃的氣力,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倍使用茯苓。治療心臟的恐懼,則要安定心神,可用硃砂、琥珀、金銀箔、犀角、龍齒等。
「人參散」,用來治療肝腎虛弱導致的恐懼,無法單獨睡覺。
配方包括人參、枳殼、五味子、桂心、甘菊花、茯神、山茱萸、枸杞子各7.5錢,柏子仁、熟地黃各1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2錢,用溫酒送服。
「茯苓散」,用來治療膽胃虛弱,心神恐懼。
配方包括茯苓1兩,遠志、防風、細辛、白朮、前胡、人參、桂心、熟地黃、甘菊花各7.5錢,枳殼半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3錢,用水1鍾,加入3片薑,煎至6分,溫服。
「補膽防風湯」,用來治療膽虛導致的視力模糊、眩暈、夢見官司,以及面色改變的恐懼。
配方包括防風1錢,人參7分,細辛、芎藭、甘草、茯神、獨活、前胡各8分。將以上藥材磨成末,每次服用4錢,用水鍾半,加入2枚棗子,煎至8分,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