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悸
心忪也,築築然跳動也。
經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閉而不通,病熱鬱而為涎,涎成則煩,心下鼓動。鼓者,跳動如擊鼓也,五痹湯加茯神、遠志、半夏。
愚按:經文及《原病式》云:水衰火旺,心胸躁動,天王補心丹主之。《傷寒論》曰:心為火而惡水,水停心下,築築然跳動不能自安,半夏麻黃丸、茯苓飲子。亦有汗吐下後,正氣虛而悸不得臥者,溫膽湯。丹溪責之虛與痰,辰砂遠志丸,有飲者控涎丹。證狀不齊,總不外於心傷而火動,火鬱而生涎也。
若夫虛實之分,氣血之辨,痰與飲,寒與熱,外傷天邪,內傷情志,是在臨證者詳之。
五痹湯,見痹。
控涎丹,溫膽湯,俱見驚。
天王補心丹,壯水補心,清熱化痰,定驚悸。
人參(五錢),當歸(酒浸),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天門冬(去心),柏子仁,酸棗仁(各一兩),白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各五錢),生地黃(四兩),黃連(酒洗,炒,二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錢,燈心、竹葉煎湯送下。
半夏麻黃丸
半夏,麻黃(各等分)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錢,日三服。
茯苓飲子,治痰飲伏於心胃,悸動不已。
赤茯苓(去皮),熟半夏,白茯神(去木),麥門冬(去心),橘紅(各二錢),檳榔,沉香(忌火),甘草(炙,一錢二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辰砂遠志丸,安心神,化風痰。
石菖蒲(去毛),遠志(去心),人參,茯神(去木),辰砂(各半兩),川芎,山藥,鐵粉,麥門冬(去心),細辛,天麻,半夏曲,南星(炒黃),白附子(生,各一兩)
為末,生薑五兩,取汁入水,煮糊丸如綠豆大,別以硃砂為衣,每服一錢,臨臥薑湯服。
白話文:
[悸動]
這是指心臟異常跳動,有如在胸腔內築築跳動的感覺。
古籍記載,當心髒功能受阻,血液循環不暢時,會感到心口煩悶,像有鼓在心下敲打。這是因爲熱氣鬱結產生口水,口水增多使人心煩,心臟就跟着劇烈跳動。這種跳動就像擊鼓一樣,治療上可用五痹湯,加上茯神、遠志和半夏。
我個人認爲,根據古籍與《原病式》的記載,當體內水分不足,火氣旺盛,導致心胸煩躁不安,可用天王補心丹來治療。《傷寒論》指出,心臟屬火,怕溼,若溼氣滯留於心口,心臟就會像築築跳動一樣,無法安定,此時可使用半夏麻黃丸或茯苓飲子。另外,也有因大量出汗、嘔吐或腹瀉後,身體虛弱導致心跳加速,無法平躺的情況,這時則需用溫膽湯。丹溪主張這種情況是由於虛損或痰溼所引起,建議使用辰砂遠志丸。如果體內有積水,則可使用控涎丹。症狀雖多變,但總體來說,都是因爲心臟受傷,火氣上升,鬱結生痰所造成。
至於病情實虛的區分,氣血的辨別,痰與積水,寒與熱,外界環境傷害與情緒壓力的影響,這些都需要臨牀醫生詳細判斷。
五痹湯,用於治療痹症。
_控涎丹_與溫膽湯,皆用於治療驚嚇。
天王補心丹,能增強心力,清熱化痰,穩定驚悸。
其成分包括人參(5錢),酒泡過的當歸(1兩),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天門冬(去心),柏子仁,酸棗仁(各1兩),白茯苓,玄參,丹參,桔梗,遠志(各5錢),生地黃(4兩),黃連(酒洗,炒,2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3錢,用燈心、竹葉煎湯送下。
半夏麻黃丸
成分包括半夏,麻黃(各等量)。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錢,每日三次。
茯苓飲子,用於治療心胃內的痰飲,導致心跳持續不安。
其成分包括去皮的赤茯苓,熟半夏,去木的白茯神,麥門冬(去心),橘紅(各2錢),檳榔,沉香(避免火烤),炙甘草(1錢2分)。將所有藥材加入兩杯水,再放入三片生薑,煎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辰砂遠志丸,用於安定心神,化解風痰。
其成分包括去毛的石菖蒲,去心的遠志,人參,去木的茯神,辰砂(各半兩),川芎,山藥,鐵粉,麥門冬(去心),細辛,天麻,半夏曲,炒黃的南星,生白附子(各1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取5兩生薑,榨汁後加入水,煮成糊狀,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1錢,睡前以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