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2)

1.

在外者祛之猶易,入臟者攻之實難;治外者散邪為亟,治臟者養正為先。治行痹者微風為主,禦寒利濕,仍不可廢,大抵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痹者,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蓋土強可能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也。提其大綱,約略如此,分條治法,別列於下。

筋痹,即風痹也。遊行不定,上下左右,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或赤或腫,筋脈弛縱,古稱走注,今名流火。防風湯主之,如意通聖散、桂心散、沒藥散、虎骨丸、十生丹、一粒金丹、乳香應痛丸。脈痹,即熱痹也。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故𤸷痹;肌肉熱極,唇口反裂,皮膚變色,升麻湯主之。肌痹,即著痹,濕痹也。

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今名麻木。神效黃耆湯主之。皮痹者,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宜疏風養血。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五積散主之。腸痹者,五苓散加桑皮、木通、麥門冬。胞痹者,腎著湯、腎瀝湯。

五臟痹,五痹湯。肝痹加棗仁、柴胡;心痹加遠志、茯神、麥門冬、犀角;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麯;肺痹加半夏、紫菀、杏仁、麻黃;腎痹加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

白話文:

痹症,如果病邪侵犯體表,還比較容易去除;但如果深入到內臟,治療就非常困難。治療體表痹症,最重要的是驅散外邪;治療內臟痹症,最重要的是補養正氣。

治療會遊走的痹症(行痹),要以祛風為主,同時也要注意驅寒和利濕,這些都不能忽略。大致上可以搭配一些補血的藥物,因為治療風邪要先調養血液,血液運行順暢,風邪自然就會消散。治療疼痛的痹症(痛痹),要以散寒為主,同時也要疏風和乾燥濕氣,這些也同樣不能忽略。大致上可以搭配一些補火的藥物,非大辛大溫的藥物,不能解除其凝滯寒邪的危害。治療固定不移的痹症(著痹),要以利濕為主,同時也要祛風和解寒,這些也同樣不能忽略。大致上可以搭配一些補脾和補氣的藥物,因為脾胃強健才能勝過濕氣,而氣血充足自然就不會有頑固的麻木感。以上是痹症治療的大綱,大致是這樣,具體分條的治療方法,會另行列出。

筋痹,就是風痹。它會遊走不定,上下左右移動,隨著虛弱的邪氣,與氣血互相搏鬥,聚集在關節,有時紅腫,筋脈鬆弛,古代稱為「走注」,現在叫做「流火」。可以使用防風湯來治療,也可以用如意通聖散、桂心散、沒藥散、虎骨丸、十生丹、一粒金丹、乳香應痛丸等藥物。

脈痹,就是熱痹。因為內臟的熱邪轉移,又遇到外邪侵襲,停留在經絡,無法運行,所以造成痹症;肌肉因為熱到極點,會導致嘴唇和口角乾裂,皮膚顏色也會改變,可以使用升麻湯來治療。

肌痹,就是著痹,也屬於濕痹。它會停留不移動,出汗多,四肢軟弱無力,皮膚感覺遲鈍,精神昏沉,現在叫做麻木。可以使用神效黃耆湯來治療。

皮痹,是因為邪氣在皮膚表面,會出現風疹和瘡瘍。搔抓時不會感到疼痛,應該疏風和滋養血液。

骨痹,就是寒痹、痛痹。它會讓人感到非常痛苦,四肢抽搐痙攣,關節浮腫,可以使用五積散來治療。

腸痹,可以使用五苓散,並加上桑白皮、木通、麥門冬。

胞痹,可以使用腎著湯、腎瀝湯。

五臟痹,可以用五痹湯來治療。如果是肝痹,可以加入棗仁、柴胡;如果是心痹,可以加入遠志、茯神、麥門冬、犀角;如果是脾痹,可以加入厚朴、枳實、砂仁、神麴;如果是肺痹,可以加入半夏、紫菀、杏仁、麻黃;如果是腎痹,可以加入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