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

1. 卷之十

2.

行痹,痛痹,著痹

《內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痹者,閉也。風寒濕三氣雜合,則壅閉經絡、血氣不行,則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風者,善行而數變,故為行痹,行而不定,凡走注歷節疼痛之類,俗名流火是也。寒氣勝者為痛痹;寒氣凝結,陽氣不行,故痛楚甚異,俗名痛風是也。

濕氣勝者為著痹。肢體重著不移,或為疼痛,成為不仁。濕從土化,病多發於肌肉,俗名麻木是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凡風寒濕所為行痹、痛痹、著痹,又以所遇之時,所客之處,而命其名。

非行痹、痛痹、著痹之外,別有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也。

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也。舍者,邪入而居之也。時者,氣主之時,五臟各有所應也。病久不去,而後感於邪氣必更深,故內舍其合而入於臟。

肺痹者,煩滿喘而嘔;肺在上焦,其脈循胃口,故為煩滿喘而嘔也。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厥氣上則恐。心合脈而痹氣居之,故脈不通。心脈起於心中,其支者上挾咽,其直者卻上肺,故其病如此。厥氣,陰氣也。心火衰則邪乘之,故神怯而恐。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肝藏魂,肝氣痹則魂不安,故夜臥則驚。肝脈下者過陰器,抵少腹,上者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故為病如此。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腎者胃之關,腎氣痹則陰邪乘胃,故善脹。尻以代踵,足攣不能伸也,脊以代頭,身僂不能直也,腎脈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貫脊屬腎。故為是病。

脾痹者,四肢解惰,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脾主四支,故為懈惰。其脈屬脾絡胃,上鬲挾咽,氣痹不行,故發咳嘔汁,甚則上焦痞隔,為大塞不通也。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腸者兼大小腸而言,腸間病痹,則下焦之氣不化,故雖數飲,而小便不得出。

小便不出,則本末俱病,故與中氣喘爭,蓋其清濁不分,故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胞者,膀胱之脬也,膀胱氣閉,故按之內痛,水閉則畜而為熱,故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也。膀胱之脈,從巔入絡腦,故上為清涕。

愚按:《內經》論痹,四時之令,皆能為邪,五臟之氣,各能受病,六氣之中,風寒濕居其半,即其曰雜至,曰合,則知非偏受一氣可以致痹。又曰: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即其下一勝字,則知但分邪有輕重,未嘗非三氣雜合為病也。皮肉筋骨脈各有五臟之合,初病在外,久而不去,則各因其合而內舍於藏。

白話文:

痹症的種類和病理

《內經》說:風、寒、濕三種邪氣同時侵襲人體,就會導致痹症。痹,就是閉塞不通的意思。風、寒、濕三氣交雜在一起,就會阻塞經絡,氣血運行受阻,於是就產生了痹症。

如果風邪較盛,則稱為行痹;風性善於遊走,變化多端,因此疼痛部位不定,到處遊走,竄痛於關節,俗稱「流火」。

如果寒邪較盛,則稱為痛痹;寒邪凝滯,陽氣運行不暢,所以疼痛劇烈異常,俗稱「痛風」。

如果濕邪較盛,則稱為著痹;四肢沉重,活動困難,或伴有疼痛、麻木不仁等症狀。濕邪屬陰,容易困阻肌肉,俗稱「麻木」。

此外,根據發病季節不同,又可以細分為:冬天得病的稱為骨痹;春天得病的稱為筋痹;夏天得病的稱為脈痹;陰氣最盛的季節(指冬季)得病的稱為肌痹;秋天得病的稱為皮痹。

總之,行痹、痛痹、著痹三種痹症,以及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五種痹症,都是由於風寒濕邪侵襲人體,並且根據發病季節、侵犯部位的不同而命名的。

如果行痹、痛痹、著痹等痹症久治不愈,再次遭受風寒濕邪侵襲,則邪氣會深入臟腑:骨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邪氣,則邪氣會侵入腎臟;筋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邪氣,則邪氣會侵入肝臟;脈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邪氣,則邪氣會侵入心臟;肌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邪氣,則邪氣會侵入脾臟;皮痹久治不愈,再次感受邪氣,則邪氣會侵入肺臟。這些臟腑與皮肉筋骨脈有著密切的聯繫,疾病久拖不治,則邪氣會更深入,最終侵犯臟腑。

肺痹的症狀是胸悶、喘息、嘔吐;肺在人體上焦,其經絡循行於胃部,所以會出現胸悶、喘息、嘔吐的症狀。

心痹的症狀是脈搏不通暢,心煩時則心下部脹痛,氣喘、咽喉乾燥、呃逆、陰氣上逆而感到恐懼;心與脈絡相通,痹症阻塞氣機,所以脈搏不通暢。心脈起於心臟,一部分向上通達咽喉,一部分向上通達肺臟,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厥氣,指的是陰氣。心火衰弱時,邪氣容易乘虛而入,所以病人會感到害怕。

肝痹的症狀是夜臥不安、易驚恐、多飲水、頻尿、胸部隱痛;肝臟藏魂,肝氣受阻,則魂魄不安,所以夜臥不安。肝經脈絡下行經過陰部,到達少腹部,上行經過咽喉的後面,到達頭面部,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

腎痹的症狀是腹部脹滿、臀部代替足跟承擔身體重量、脊柱彎曲;腎臟是胃的關口,腎氣受阻,則陰邪之氣容易侵犯胃部,所以腹部脹滿。臀部代替足跟承擔身體重量,指的是足部攣縮,不能伸展;脊柱彎曲,指的是背部佝僂,不能挺直。腎經脈絡從足跟進入,向上經過內踝,到膝蓋內側,沿脊柱上行,歸屬於腎臟,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

脾痹的症狀是四肢乏力、咳嗽、嘔吐、胸悶;脾臟主司四肢,所以會出現四肢乏力。脾經脈絡與胃經相通,向上通達咽喉,氣機阻滯不通,所以會出現咳嗽、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則會出現胸悶。

腸痹的症狀是頻繁飲水但小便排不出,氣喘,時而腹瀉;腸指的是大腸和小腸,腸道出現痹症,則下焦氣機不化,所以雖然頻繁飲水,但小便卻排不出。小便排不出,則上下都受影響,所以會氣喘,由於清濁不分,所以時而腹瀉。

膀胱痹的症狀是少腹部膀胱按壓時疼痛,如同熱水燙過一樣,小便澀滯,鼻涕清稀;膀胱氣機閉塞,所以按壓時疼痛,水液瀦留則形成熱證,所以如同熱水燙過一樣,小便澀滯。膀胱經脈從頭頂進入,絡於腦部,所以鼻涕清稀。

個人心得:

《內經》論述痹症,認為四季氣候變化都會導致邪氣入侵,五臟的氣機也都能受到疾病的侵犯。風、寒、濕三種邪氣佔據了六氣的一半,所謂「雜至」、「合」,說明痹症並非單純由一種邪氣引起。書中又說,風邪較盛則為行痹,寒邪較盛則為痛痹,濕邪較盛則為著痹。所謂「一勝」,是指邪氣的輕重,並非否定三氣雜合致病。皮肉筋骨脈與五臟都有密切關係,疾病初期在外,久治不愈則會深入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