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6)

1. 新著四言脈訣

浮長風癇,沉短痞塞,洪為陰傷,緊主寒痛。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血傷,緩滑濕痰。

浮風長火,風火相搏,則肝病而癇生。沉陰短虛,虛寒相合,則氣滯而痞生。洪即大脈,火之亢也;陽亢者,陰必傷。緊為寒脈,浮分則表為寒束而痛,沉分則里為寒滯而痛。緩為虛而大為風,緩大並至,故曰風虛。緩者,濕氣停滯;細者,虛氣不行而痹生焉。澀見即為血傷,挾緩則轉傷也。滑見即為濕痰,挾緩則愈濕矣。

澀小陰虛,弱小陽竭。陽微惡寒,陰微發熱。陽動汗出,為痛為驚;陰動則熱,崩中失血。虛寒相搏,其名為革,男子失精,女人漏血。

澀自主血虛,兼小而愈虛矣。弱脈自制小,此非兼脈,但弱脈見則陽氣虛竭矣。微者,大虛之脈,故在陽分見則氣虛而惡寒,在陰分見則血虛而發熱。寸動名陽,汗出者心肺之證,驚氣入心;氣滯則痛,亦心肺也。尺動名陰,熱者,腎水不足;崩中失血,皆腎經失閉蟄封藏之本也。

仲景論革脈云: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產漏下。

陽盛則促,肺癰熱毒;陰盛則結,疝瘕積鬱。代則氣衰,或泄膿血,傷寒霍亂,跌打悶絕,瘡疽痛甚,女胎三月。

數而有止為促,豈非陽盛乎?肺癰熱毒,皆火極所致者。遲而有止為結,豈非陰盛乎?疝瘕積鬱,皆陰氣凝滯也。至於代脈,真氣衰敗而後見也。泄膿血者,見之必死。惟傷寒心悸,或霍亂昏煩,或跌打損傷,或瘡疽痛極,或懷胎三月,此五者見之,弗作死脈也。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推。

病有陰陽,脈亦有陰陽,順應則吉,逆見即凶。

此以下至其死可測句,凡二十七節,詳分某病見某脈吉,某病見某脈凶也。

中風之脈,卻喜浮遲,堅大急疾,其凶可知。

中風者多虛脈,以浮遲為順,若反堅急,決無生理。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證見陰,命必危殆;陰證見陽,雖困無害。

此節皆言傷寒之順逆也。雖受寒邪,傳裡必熱,故曰熱病。病既屬熱,脈以浮洪為吉,若沉微澀小,是證與脈反,故凶。汗後邪解,便當脈靜身涼;若躁而熱,所謂汗後不為汗衰,不可治矣。陽證而見沉、澀、細、弱、微、遲之陰脈,則脈與證反,命必危殆。陰證而見浮、大、數、動、洪、滑之陽脈,雖若反證,在他證忌之,獨傷寒為邪氣將解之象,病雖危困,無害於命也。

勞倦內傷,脾脈虛弱;汗出脈躁,死證可察。

勞倦傷脾,故脾脈虛弱為順也。若汗出而脈反躁疾,則逆矣,安得不死?

瘧脈自弦,弦數者熱,弦遲者寒,代散則絕。

瘧者,風暑之邪,客於風木之府,木來乘土,脾失轉輸,不能運水穀之精微,遂多停痰留飲。弦應風木,又主痰飲,無痰不成瘧,故曰瘧脈自弦。數熱遲寒,自然之理,獨見代散二脈,則命必絕矣。

白話文:

浮脈出現且脈象長,多為風邪或癲癇;沉脈出現且脈象短,多為痞塊或阻塞;洪脈出現,多為陰液虧損;緊脈出現,多為寒邪引起的疼痛。緩脈出現且脈象大,多為風邪虛弱;緩脈出現且脈象細,多為濕邪痹症;緩脈出現且脈象澀,多為血損傷;緩脈出現且脈象滑,多為濕痰。

浮脈象徵風邪,脈長象徵火熱,當風火之邪互相搏擊,就會導致肝病,進而產生癲癇。沉脈象徵陰虛,脈短象徵虛寒,當虛寒之氣相合,就會導致氣滯,進而產生痞塊。洪脈即為脈象寬大,表示火熱之氣亢盛;陽氣亢盛,必定會損傷陰液。緊脈象徵寒邪,若浮脈部分出現緊脈,則表示體表受寒而疼痛;若沉脈部分出現緊脈,則表示體內寒邪停滯而疼痛。緩脈象徵虛弱,脈大象徵風邪,緩脈與大脈同時出現,故稱為風虛。緩脈出現,表示濕氣停滯;脈細表示虛弱之氣無法運行,進而產生痹症。澀脈出現表示血損傷,如果伴隨緩脈則表示傷血更嚴重。滑脈出現表示濕痰,如果伴隨緩脈則表示濕氣更盛。

澀脈且脈象小,多為陰液虧損;弱脈且脈象小,多為陽氣衰竭。陽氣微弱則怕冷,陰液微弱則發熱。陽氣躁動則會出汗,也會引起疼痛或驚厥;陰氣躁動則會發熱,也可能導致崩漏或失血。虛寒之氣互相搏擊,脈象呈現革脈,男子會遺精,女子會漏血。

澀脈本身就表示血虛,如果同時脈象小,則表示血虛更加嚴重。弱脈本身就比較小,但並不是兼脈,只是弱脈出現則表示陽氣虛竭。微脈表示極度虛弱,在陽分出現表示氣虛而怕冷,在陰分出現表示血虛而發熱。寸脈跳動表示陽氣,出汗則多為心肺之病,驚厥則表示驚氣入心;氣滯則會疼痛,也與心肺有關。尺脈跳動表示陰氣,發熱則表示腎水不足;崩漏或失血,都與腎經失去閉藏封固的功能有關。

張仲景論述革脈說:弦脈表示寒邪,芤脈表示虛弱,虛寒之氣互相搏擊,就形成革脈。男子會因失血而遺精,女子則會流產或漏血。

陽氣過盛則脈象呈現促脈,多為肺癰或熱毒;陰氣過盛則脈象呈現結脈,多為疝氣、腫塊或積鬱。脈象呈現代脈,則表示氣衰,可能伴隨膿血泄出,傷寒、霍亂、跌打損傷、昏厥、瘡疽疼痛劇烈,以及懷孕三個月等情況。

脈象頻數且有間歇,稱為促脈,表示陽氣過盛,多為肺癰或熱毒,這些都由火熱之極所引起。脈象遲緩且有間歇,稱為結脈,表示陰氣過盛,多為疝氣、腫塊或積鬱,都由陰氣凝滯所引起。代脈的出現,表示真氣衰敗。膿血泄出的人,大多會死亡。唯有傷寒引起的心悸、霍亂引起的昏亂、跌打損傷、瘡疽疼痛劇烈,以及懷孕三個月的婦女,出現代脈則不算死脈。

脈象與疾病的關係,有適合的,也有不適合的,根據陰陽順逆的道理,可以推斷吉凶。

疾病有陰陽之分,脈象也有陰陽之分,順應則吉利,逆反則凶險。

以下二十七節內容,詳細說明了某種疾病出現某種脈象是吉,某種疾病出現某種脈象是凶。

中風的脈象,最好是浮脈且遲緩,若出現堅硬、寬大、急促的脈象,則表示凶險。

中風的人多為虛脈,以浮脈和遲脈為順應,如果出現堅硬、急促的脈象,則表示沒有生機。

傷寒或熱病,脈象最好是浮脈且洪大,如果出現沉脈、微脈、澀脈或小脈,則表示病情危險。出汗後脈象平靜,身體涼爽則表示平安;出汗後脈象躁動,發熱嚴重則表示危險。陽證出現陰脈,必定危險;陰證出現陽脈,即使困頓也無妨。

這節主要講述傷寒的順逆。雖然是受寒邪所致,但傳入體內必定會發熱,所以稱為熱病。既然是熱病,脈象以浮脈和洪脈為吉,如果出現沉脈、微脈、澀脈或小脈,則表示脈象與病情相反,所以危險。出汗後,邪氣散去,應該脈象平靜,身體涼爽;如果躁動發熱,就是所謂的出汗後並未減弱病情,無法治療了。陽證出現沉脈、澀脈、細脈、弱脈、微脈或遲脈等陰脈,則表示脈象與病情相反,必定危險。陰證出現浮脈、大脈、數脈、動脈、洪脈或滑脈等陽脈,雖然看起來是反證,在其他疾病中要忌諱,但獨獨傷寒是邪氣將要解除的徵兆,病情雖然危困,但不妨礙生命。

勞累過度導致內傷,多為脾脈虛弱;出汗後脈象躁動,則表示死期將至。

勞累過度會損傷脾胃,所以脾脈虛弱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出汗後脈象反而躁動,則表示逆反,怎麼可能不死呢?

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脈弦且數者表示有熱,脈弦且遲者表示有寒,如果出現代脈或散脈則表示生命將終結。

瘧疾是由風暑之邪侵襲風木之府所致,木來克土,脾失轉輸的功能,不能運化水穀的精微,導致多痰飲停留在體內。弦脈與風木相應,也主痰飲,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所以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脈數表示有熱,脈遲表示有寒,這是自然的道理。唯獨出現代脈或散脈,則表示生命將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