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五 (3)
卷之五 (3)
1. 可汗
頭痛,項強,肢節、腰背俱強,身疼拘急,惡寒發熱,無汗,脈浮數,或浮緊,皆可汗。若汗後不解,仍發熱,脈浮,須再汗之。
白話文:
當你感到頭痛、頸部僵硬、關節和背部都感覺到痠麻,全身疼痛且肌肉緊繃,怕冷並有發燒的情況,沒有出汗,脈搏浮動快速或者浮動而堅實,這些症狀都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但如果在發汗之後仍然不見好轉,持續發燒並且脈搏依然浮動,則必須再次進行發汗治療。
2. 不可汗
無表證者,不可汗。脈沉不可汗。尺脈遲不可汗。脈微弱者,雖惡寒,不可汗。咽中閉塞者,不可汗。諸動氣者,不可汗。淋家,不可汗。亡血虛家,不可汗。厥者,不可汗。汗家,不可重汗。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心下痞,不可汗。脈弦細,頭痛而熱,屬少陽,不可汗。
昔範云患傷寒,時武帝有九錫之命,謂徐文伯曰,可速愈乎?文伯曰:甚易。但元氣不足,恐二年後不復起耳!云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二年乎?遂以蒸法取汗而愈。後二年果卒。虛者其可輕汗哉?
白話文:
沒有發熱症狀的人,不能用汗法治療。脈象沉者,不能用汗法。尺脈遲緩者,不能用汗法。脈象微弱的人,即使怕冷,也不能用汗法。咽喉閉塞者,不能用汗法。各種氣逆上衝的人,不能用汗法。尿頻的人,不能用汗法。失血虛弱的人,不能用汗法。昏厥的人,不能用汗法。容易出汗的人,不能過度出汗。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頭頸部疼痛,或頭昏眼花,心下痞悶,不能用汗法。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經病症,不能用汗法。
過去有個叫範的人得了傷寒病,當時武帝賞賜他九錫的榮譽,問徐文伯說,能很快治好嗎?徐文伯回答說:很容易,只是元氣不足,恐怕兩年後就起不來了!範說:早上聽到道,晚上死也可以,何況兩年呢?於是就用蒸法逼汗,病就好了。後來過了兩年果然去世了。體虛的人,怎麼能輕易出汗呢?
3. 可吐
病在膈上者,可吐。汗下後。虛煩懊憹者,可吐。
4. 不可吐
脈虛,不可吐。厥逆,不可吐。膈上寒,乾嘔,宜溫不宜吐。
5. 可下
汗後不解,邪傳胃府可下。潮熱腹痛,脈實可下。陽明多汗,譫語,有燥糞,可下。
潮熱,手足腋下汗出譫語者,可下。吐後腹滿,可下。凡臍腹硬或痛不可按者,可下。下後不解,臍腹硬痛,可再下。結胸脈不浮,可下。少陰病,下利清水,其色青者,心下必痛,口乾者,可下。太陽證,熱結膀胱,小便不利,小腹急結,其人如狂者,血蓄也,可下。陽明證,其人喜忘,大便黑,必有瘀血,可下。
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發黃,可下。
白話文:
汗後未解,若病邪傳至胃腸,可以考慮使用下法治療。如果出現潮熱、腹痛,且脈象實,亦適合使用下法。陽明經若多汗,伴有神智錯亂(譫語),且有燥屎,則可用下法。
出現潮熱、手腳腋下出汗、神智錯亂者,亦可使用下法。若嘔吐後腹滿,可使用下法。凡腹部硬結或疼痛到無法按壓者,也可使用下法。下法後若症狀未解除,且腹部仍硬結疼痛,可以再次使用下法。若病徵表現為結胸,脈象不浮現,亦可使用下法。
少陰經若出現下利清水,且顏色為青色,心下必會疼痛,且口乾,這時可使用下法。太陽經若出現熱結於膀胱,小便不利,小腹緊繃,且病人的行為表現如狂,這是血液蓄積的表現,可使用下法。
陽明經若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煩躁,預示將會發黃,這時可使用下法。
6. 不可下
表未解者,不可下。腹脹可按而減者,不可下。諸虛者,不可下。陽微者,不可下。咽中閉塞者,不可下。
諸動氣者,不可下。脈弱者,不可下。脈浮大者,不可下。小便清白者,不可下。陽明病面赤,心下雖硬滿,不可下。
白話文:
表面症狀未解的,不可下瀉。肚子脹,按壓後能減輕的,不可下瀉。身體虛弱的,不可下瀉。陽氣虛弱的,不可下瀉。咽喉閉塞的,不可下瀉。
出現各種活動氣血症狀的,不可下瀉。脈象微弱的,不可下瀉。脈象浮大而強的,不可下瀉。小便清澈的,不可下瀉。陽明病患者面容發紅,心下雖然硬滿,也不可下瀉。
7. 用火法
以火燒地布桃葉,柏葉亦可。設席,置病人於上,即汗出。或醋炒香附,熱熨胸背,即汗。或置火於床下。或艾灸。
白話文:
用大火燒地面,然後在上面放一些桃花葉(或者柏樹葉也可以)。在地上舖一張蓆子,讓病患躺在上面,這樣他會出汗。或者是把香附和醋一起炒熱,然後敷在胸部和背部,也能使病患有出汗的效果。又或是把火放在牀底下。還可以使用艾草來做針灸治療。
8. 用水法
傷寒思飲水為欲愈,若不與則不愈,若恣飲則水停。宜以新汲水少與之,待再思再與。熱甚者,以青布浸新汲水中,置病人胸前,熱則易之;甚者,置病人於水中,或浸手足,或漱口,或表未解及陰證似陽者,忌之。
白話文:
當感冒時想要喝水是病情要好轉的徵兆,如果沒有提供就會延遲康復,但如果無節制地喝會造成水分堆積。應該用新鮮的井水少量多次供應,等到再次感到渴了才繼續提供。發燒嚴重的人可以用青色布料浸泡在新鮮的井水中放在病人的胸口,如果有發燒的情況就更換布料;非常嚴重的話可以讓病人泡在水中或者把手腳放入水中、漱口等方法降溫,但是對於尚未解除症狀以及屬於陰性病症和看似陽性的病例都必須避免使用此種療法。
9. 發熱
翕翕而熱者,表也,羌活沖和湯。蒸蒸而熱者,里也。輕者大柴胡湯,重者承氣湯。半表半裡者,表裡俱熱而輕於純在裡也,小柴胡湯。至於三陰發熱,則有腹痛肢冷,脈沉,下利為異,四逆湯。潮熱屬陽明,一日一發,日哺而作,陽明內實也。大便硬者,承氣湯。表未罷者,小柴胡湯。
煩熱兼渴者,竹葉石膏湯。心煩不眠,酸棗仁湯。煩而心悸,小建中湯。煩而悶者,梔子豉湯。熱者,白虎湯。寒者,附子湯。
白話文:
如果發燒時覺得身體發熱,這是表證,可以服用羌活沖和湯。如果發燒時覺得身體燥熱,這是裡證,如果症狀輕微,可以服用大柴胡湯,如果症狀嚴重,可以服用承氣湯。如果發燒同時有表裡證狀,但以表證較輕,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發燒同時伴隨腹痛、肢體冰冷、脈象沉弱、腹瀉等症狀,可能是三陰發熱,需要服用四逆湯。如果發燒時出現潮熱,且每天發作一次,通常在白天發作,這是陽明內實的表現,如果大便硬結,可以服用承氣湯,如果表證還沒消失,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發燒時覺得煩躁、口渴,可以服用竹葉石膏湯。如果發燒時覺得心煩意亂、失眠,可以服用酸棗仁湯。如果發燒時覺得心煩意亂、心悸,可以服用小建中湯。如果發燒時覺得心煩意亂、胸悶,可以服用梔子豉湯。如果單純發熱,可以服用白虎湯。如果發燒伴隨怕冷,可以服用附子湯。
10. 惡寒
(不見風亦惡寒,身雖熱,不欲去衣被。)
發熱惡寒者,陽也,羌活沖和湯。無熱惡寒者,陰也,理中湯。下證悉俱,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先解表而後攻裡。下後不解,發熱而渴,惡寒,白虎湯。惡寒而嘔,心下痞者,五苓散。汗後惡寒,虛也,芍藥附子甘草湯。背惡寒,表未解也。葛根湯。背惡寒而潮熱,柴胡加桂湯。
白話文:
即使沒有風也覺得冷,身體雖然發熱,卻不願意脫掉衣服蓋被子。
口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背惡寒,潮熱腹滿,小承氣湯。少陰病,口中和,背惡寒,附子湯。汗後不解,後背惡寒者,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
白話文:
口渴心煩、背部微微發冷,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背部發冷、潮熱腹脹,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少陰病,口裡不苦不鹹,背部發冷,可以使用附子湯。出汗後症狀沒有改善,背部仍然發冷,屬於虛證,可以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11. 惡風
密室無風,不惡。
太陽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有汗,桂枝湯。吐下後不解,表裡俱熱,時時惡風,燥渴而煩,白虎加人參湯。汗多亡陽,惡風者,桂附湯。
白話文:
密室沒有風,沒什麼問題。太陽病怕風,沒有汗卻喘,要喝麻黃湯。如果有汗,就要喝桂枝湯。如果吐瀉後症狀不減,表裡都熱,時常怕風,口渴煩躁,就喝白虎加人參湯。如果出汗太多,陽氣虛弱,怕風,就喝桂附湯。
12. 自汗
惡風寒者,桂枝湯。惡寒自汗,表虛也,小建中湯,或黃耆建中湯,自汗不惡風寒,表證罷,里證實也,承氣湯。汗多小便利,必津液竭,大便雖硬,不可攻,宜蜜導。用蜜於銅器中,微火煎,稍凝,攪之,勿令焦,皂角末少許和之,乘熱捻作棗子樣,冷內穀道中,欲大便即去之。自汗而渴,小便難,五苓散。
汗多不止,曰亡陽,桂枝附子湯。外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牡蠣粉二兩,細末,紗囊,周身撲之。
白話文:
怕冷的人,可以用桂枝湯。怕冷又容易出汗,是表虛,可以用小建中湯或黃耆建中湯。如果出汗但不怕冷,說明表症已退,裡證實了,可以用承氣湯。出汗多、小便頻繁,說明津液耗竭,即使大便硬也不能攻,要用蜜導。將蜂蜜放在銅器中,小火慢煎,稍微凝固後攪拌,不要燒焦,加入少許皂角末,趁熱搓成棗子大小,冷卻後塞入肛門,想要大便時就取出來。出汗多又口渴,小便不暢,可以用五苓散。
出汗不止,叫做亡陽,可以用桂枝附子湯。外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牡蠣粉二兩,磨成細末,用紗布包好,全身撲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