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傷寒十六證

傷寒者,寒傷營血,脈浮而緊,頭痛發熱,無汗惡寒。傷風者,風傷衛氣,脈浮而緩,頭痛發熱,有汗惡風。傷寒見風者,既傷於寒,復感風邪,惡寒不躁,其脈浮緩。傷風見寒者,既傷於風,復感寒邪,惡風煩躁,其脈浮緊。以上四證,皆冬月即病者。溫病者,冬受寒邪,來春乃發,發熱頭疼,不惡寒而渴,脈浮數。

溫瘧者,冬受寒邪,復感春寒。風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風,頭痛身熱,自汗身重,嘿嘿欲眠,語言難出,四肢不收,尺寸俱浮。溫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溫時行之氣。溫毒者,冬受寒邪,春令早熱,復感其邪。以上五證,皆冬傷於寒,而病發於春,皆有溫之名也。熱病者,冬傷於寒,至夏乃發,頭疼身熱惡寒,其脈洪盛。

傷暑者,暑熱為邪,自汗煩渴,身熱脈虛。傷濕者,感受濕邪,身重而痛,自汗,身不甚熱,兩脛逆冷,四肢沉重,胸腹滿悶。風濕者,既受濕氣,復感風邪,肢體重痛,額汗脈浮。痙者,身熱足寒,頭項強急,面赤目赤,口噤頭搖,角弓反張。若先受風邪,復感於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邪,復感於濕,惡風有汗為柔痙。

白話文:

傷寒的病症,是由寒冷侵襲了血液和營養,脈搏浮現且緊繃,伴有頭痛、發燒,沒有汗並且畏寒。傷風的情況,是風邪侵害了身體的防禦系統,脈搏浮現但緩慢,同樣會有頭痛和發燒,但會有出汗且畏風的症狀。傷寒遇上風邪,即在寒邪影響下又受到風邪的幹擾,病人會感到畏寒但不焦躁,脈象呈現浮緩。傷風後再遇到寒邪,即在風邪影響下又受到寒邪的幹擾,病人會感到畏風且煩躁,脈象則會呈現浮緊。以上四種情況,通常在冬天就會出現病徵。

溫病的特徵,是在冬天受到寒邪侵襲,到了春天才發病,主要症狀包括發燒、頭痛,不會畏寒反而會口渴,脈象浮動且頻率快。

溫瘧、風溫、溫疫和溫毒,都是在冬天受到寒邪侵襲,到了春天因不同的外在環境因素(如再次感受寒邪、春風、春日的溫暖或春季的特殊病氣)而發病。這些病症都有「溫」的稱號。

熱病的病症,是在冬天受到寒邪侵襲,到了夏天才發病,主要症狀包括頭痛、身體發熱、畏寒,脈象洪大且旺盛。

傷暑的病症,是由暑熱引起的,會有自汗、煩渴、身體發熱和脈象虛弱的症狀。傷濕的病症,是由濕邪引起的,會感到身體沉重且疼痛,有自汗,但身體不會太熱,雙腿冰冷,四肢沉重,胸腹有飽脹感。

風濕的病症,是在濕氣的影響下,又受到風邪的幹擾,會感到肢體沉重疼痛,額頭冒汗,脈象浮動。痙的病症,會有身體發熱、腳冷、頭頸僵硬、臉紅眼紅、嘴巴緊閉、頭部搖晃、背部肌肉緊繃的症狀。如果先受到風邪影響,再受到寒邪,沒有汗且畏寒,就是所謂的剛痙;如果先受到風邪影響,再受到濕邪,畏風且有汗,就是所謂的柔痙。

2. 類傷寒五證

一曰痰,中脘停痰,憎寒發熱,自汗胸滿,但頭不痛,項不強,與傷寒異耳。一曰食積,胃中停食,發熱頭痛,但身不痛,氣口緊盛,與傷寒異耳。一曰虛煩,氣血俱虛,煩躁發熱,但身不痛,頭不痛,不惡寒,不浮緊,與傷寒異耳。一曰腳氣,足受寒濕,頭痛身熱,肢節痛,便閉嘔逆,但腳痛,或腫滿,或枯細,與傷寒異耳。一曰內癰,脈浮數,當發熱而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蓄積有膿也。

胸中痛而咳,脈數,咽乾不渴,濁唾腥臭,肺癰也。小腹重,按之痛,便數如淋,汗出惡寒,身皮甲錯,腹皮腫急,滑脈而數,腸癰也。胃脘痛,手不可近,胃脈細,人迎盛者,胃脘癰也。以人迎盛而誤認傷寒,禁其飲食必死。

白話文:

第一種是痰病,因為中脘部位有痰滯留,會出現畏寒、發燒、自汗、胸部脹滿等症狀,但是不會頭痛,脖子也不會僵硬,這和傷寒病不同。

第二種是食積,因為胃中有食物殘留,會發燒、頭痛,但是身體其他部位不會痛,而且氣口脈象會顯得緊盛,這和傷寒病不同。

第三種是虛煩,由於氣血兩虛,會感到煩躁和發燒,但是身體不會痛,頭部也不會痛,不會畏寒,脈象也不會浮緊,這和傷寒病不同。

第四種是腳氣,因為腳部受到寒濕侵襲,會頭痛、身體發熱、四肢關節疼痛,排便困難、嘔吐,但是會腳痛,或是腳部腫脹,或是腳部肌肉萎縮,這和傷寒病不同。

第五種是內癰,脈象浮數,會發燒且畏寒,如果身體某個地方疼痛,但是飲食正常,可能就是體內有膿包。

如果胸痛並且咳嗽,脈象快速,咽喉乾燥但不口渴,痰液混濁且有腥臭味,可能是肺部有癰。

如果下腹部沉重,按壓會痛,頻繁排尿像淋病一樣,出汗且畏寒,身體皮膚粗糙,腹部皮膚腫脹緊繃,脈象滑數,可能是腸道有癰。

如果胃部疼痛,連碰觸都無法忍受,胃部脈象細弱,而人迎脈盛,可能是胃部有癰。如果因為人迎脈盛而誤以為是傷寒,禁止進食的話可能會死亡。

3. 表證

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身痛,腰脊強,目痛、鼻乾、不眠,胸脅痛,耳聾,寒熱,嘔,脈浮而大,或緊或緩。有汗,脈浮緩無力,表虛也,無汗,脈浮緊,表實也。

白話文:

[表症]

症狀包含:發燒、畏寒、怕風,頭部疼痛、身體各處痠痛,腰背僵硬,眼睛疼痛、鼻腔乾燥、失眠,胸部及側腹部疼痛,聽力下降,忽冷忽熱,噁心嘔吐,脈搏浮動且大,或者緊繃,或者弛緩。

如果有出汗,脈搏浮動但緩慢無力,這代表體表防禦功能較弱。如果不出汗,脈搏浮動且緊繃,則代表體表防禦功能較強。

4. 里證

不惡寒,反惡熱,掌心腋下汗出,腹中硬滿,大便不通,腹痛、腹鳴、自利,小便如常,譫語潮熱,咽乾口渴,舌乾煩滿,囊縮而厥,唇青舌卷,脈沉細,或沉實。腹鳴、自利、不渴,唇青舌卷,無熱惡寒,下利清穀,身痛,脈沉微,裡虛也。腹中硬,大便閉,譫語潮熱,腹痛,不惡寒,反惡熱,譫語,掌心脅下有汗,咽燥腹滿,裡實也。表裡俱見,屬半表半裡,表裡俱無,不可汗下,小柴胡湯隨證加減。

白話文:

[內部病證]

不感覺冷,反而覺得熱,手掌心和腋下出汗,腹部感覺堅硬且飽滿,大便排不出,有腹痛、腸鳴、自發性腹瀉,但小便正常,會說胡話並伴有周期性的高燒,咽喉乾燥口渴,舌頭乾燥且感到煩躁,生殖器收縮且四肢冰冷,嘴脣呈青色且舌頭捲縮,脈搏深沉細微,或者深沉有力。如果出現腸鳴、自發性腹瀉、不口渴,嘴脣青色且舌頭捲縮,沒有發燒反而畏寒,下痢且排出清稀的大便,全身疼痛,脈搏深沉微弱,這是內部虛弱的症狀。

腹部堅硬,大便閉塞,說胡話且伴有周期性高燒,腹痛,不畏寒反而畏熱,說胡話,手掌心和肋下有汗,咽喉乾燥且腹部飽滿,這是內部實證的症狀。

如果同時出現外部和內部的病證,屬於半外半內的病證,若外部和內部病證都不存在,就不能進行發汗或瀉下治療,需使用小柴胡湯,根據具體病證做藥物增減調整。

5. 陰證

身靜,氣短,少息,目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水漿不入,二便不禁,面如刀割,色青黑,或喜向壁臥,目閉不欲見人,鼻氣自冷,唇口不紅,或白、或青、或紫,手足冷,指甲青紫,小便白,或淡黃,大便不實,手按重無大熱,若陰重者,冷透手也。

陰毒者,腎本虛寒,或傷冷物,或感寒邪,或汗吐下後變成陰毒,頭痛,腹中絞痛,眼睛痛,身體倦怠而不甚熱,四肢逆冷,額上手背有冷汗,恍惚,身痛如被杖,虛汗不止,鄭聲,嘔逆,六脈沉微,或尺衰寸盛,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

陰證似陽者,煩躁面赤,身熱、咽痛,煩渴,脈浮微,手足冷,大便泄,小便清,昏沉多眠,又有身熱反欲得衣,口不渴,指甲黑,此陰盛於內,真陽失守也。

白話文:

[陰證]

身體保持安靜,呼吸短淺,常覺氣不足,視力模糊不清,感覺鼻子無法順利呼吸,食不下嚥,無法正常進食流質食物,大小便失去控制,臉部皮膚感覺如被刀割般疼痛,面色呈現青黑色,有時喜歡面向牆壁躺著,不想睜開眼睛看人,鼻息冰涼,嘴脣與口周邊失去紅潤色彩,可能出現白色、青色或紫色,四肢冰冷,指甲呈現青紫色,小便顏色清澈或淡黃色,大便不成形,用手按壓腹部並無顯著高溫,如果病情加重,冷感甚至能透過手感受到。

所謂的陰毒,起因於腎臟原本就虛弱且寒冷,或是食用過冷的食物,或是受到寒冷的侵襲,或是治療後未妥善調理導致陰毒生成,會出現頭痛,腹部劇烈疼痛,眼睛疼痛,全身疲倦乏力但卻不發燒,四肢冰冷,額頭和手背常有冷汗,精神恍惚,全身疼痛如受杖打,虛汗不斷,說話聲音虛弱,嘔吐,脈搏微弱,或尺脈衰弱而寸脈強勁,若在病發第五天內治療還有機會,超過六七天則難以救治。

屬於陰證但表現類似陽證的情況,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面色潮紅,身體發熱,咽喉疼痛,頻繁渴求飲水,脈象浮動微弱,四肢冰冷,大便稀瀉,小便清澈,精神昏沈嗜睡,也有部分病人雖體溫升高卻想穿著衣物,並無口渴感,指甲變黑,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致使真正的陽氣無法維持正常運作。

6. 陽證

身動,氣高而喘,目睛了了,呼吸能往能來,口鼻氣熱,面赤唇紅,口乾舌燥,譫語,能飲涼水,身輕如常,小便赤,大便閉,手足溫,指甲紅。

陽毒者,熱邪深重,失汗、失下,或誤服熱藥,熱毒散漫,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咽喉痛甚,身面錦斑,狂言直走,逾垣上屋,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脈洪、大、滑、促,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或昏噤咬牙,見鬼神,吐膿血,藥入即吐。

陽證似陰者,手足冷,大便閉,小便赤,煩悶,昏迷不眠,身寒卻不欲衣,口渴,指甲紅,脈沉滑,或四肢厥冷。陰厥脈沉弱,指甲青而冷,陽厥脈沉滑,指甲紅而溫。此陽極於內,真陰失守也。

白話文:

[陽證]

身體活動頻繁,呼吸急促且氣短,雙眼清醒有神,呼吸順暢,口鼻散發熱氣,臉色紅潤,嘴脣鮮紅,口乾舌燥,胡言亂語,渴望喝涼水,身體感覺輕盈如常,小便顏色偏紅,大便不通,手腳溫暖,指甲呈現紅色。

若是陽毒情況,代表體內熱邪非常嚴重,可能因未適時發汗、排便,或是誤用熱性藥物,導致熱毒擴散全身,舌頭捲縮且焦黑,鼻腔內如同被煙煤燻過,喉嚨疼痛劇烈,身體和臉部出現像織錦般的紅斑,精神亢奮,說話狂妄,行為不受控制,可能攀爬高處並高歌,甚至脫去衣物奔跑,脈象呈現宏大、快速、滑利、促進的特徵,若在五天內治療,尚有機會,但超過六七天則難以治癒。有些患者會出現昏厥咬牙,看到鬼神幻覺,嘔吐膿血,服藥後立即嘔吐的症狀。

若出現類似陰證但實際上是陽證的情況,如手腳冰冷,大便堵塞,小便顏色紅,心情煩悶,意識模糊無法入睡,身體雖感到寒冷卻不想穿衣服,口渴,指甲紅潤,脈象沉滑,或是四肢冰冷。陰厥的情況下,脈象會顯得沉弱,指甲青色且冰冷;陽厥的情況下,脈象雖沉滑,但指甲仍紅潤且溫暖。這代表體內的陽氣已達到極致,真陰(體內的陰性能量)失去平衡,無法有效制衡陽氣。

7. 六經證治

足太陽膀胱,此經從頭頂貫腰脊,故頭痛,惡寒,發熱,脊強。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營,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寒,得汗而愈。風則傷衛,惡風、頭痛,脈浮緩而有汗,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風止汗而愈。若夫風寒兼受,營衛俱傷,用大青龍湯。

此三湯者,冬月天寒腠密,非辛溫不能發散,故宜用也。若春溫、夏熱之證,皆用羌活沖和湯,辛涼解之。傳至陽明,則目痛,鼻乾,不眠,以葛根湯、升麻湯治之。此經有在經、在腑之別,如目痛、鼻乾、微惡寒、身熱、脈浮洪,病在經也。潮熱自汗,譫語發渴,大便閉,揭去衣被,手揚足擲,發斑發黃,狂亂惡熱,脈沉數,病在腑也。

傳至少陽,則寒熱而嘔,胸痛、脅痛,口苦、耳聾,此為半表半裡之經,表證多者,小柴胡湯;里證急者,大柴胡湯。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府。表證悉罷,名為入里,惡熱譫語,口燥咽乾,不大便,脈沉實,如痞、滿、燥、實,四證皆具,三焦俱傷,宜大承氣湯。但見痞、燥、實三證,邪在中焦,宜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樸,恐傷上焦之氣也。

但見痞、實二證,邪在上焦,宜小承氣湯,不用芒硝,恐傷下焦之血也。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如狂喜忘,蓄血證也,宜桃仁承氣湯。傳至三陰,四肢厥冷,腸痛吐瀉,口唾冷涎,畏寒戰慄,面如刀割,引衣踡臥,脈見遲軟,急宜溫之,輕者理中湯,重者四逆湯。或初病起不發熱,便見寒證者,名為直中陰經,亦以二湯主之。

以上各經治法,一見表證,即與汗之;一見里證,即與下之;一見虛寒,即與溫補。但當以脈證為據,不可以日數為拘也。

白話文:

腳部的太陽膀胱經,這條經絡從頭頂一直延伸到腰部和脊椎,因此會出現頭痛,怕冷,發燒,脊背僵硬的情況。然而,風邪和寒邪常常一起影響人體,寒邪會傷害人體的營分,使人感到怕冷,頭痛,脈象浮緊且不出汗,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麻黃湯來開通腠理,驅散寒邪,使患者出汗後病情得到緩解。風邪則會傷害人體的衛分,使人感到怕風,頭痛,脈象浮緩且出汗,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桂枝湯來充盈腠理,散風止汗,讓患者得到恢復。如果風邪和寒邪同時影響人體,營分和衛分都受到傷害,則需要使用大青龍湯。

這三種湯劑,在冬天天氣寒冷,腠理緊密的情況下,非辛辣溫暖的藥物無法達到發散的效果,所以適合在這個季節使用。但在春天溫暖和夏天炎熱的季節,就應該使用羌活沖和湯,這種辛涼解表的藥物。如果病情傳至陽明經,患者就會出現眼睛痛,鼻子乾燥,失眠等症狀,這時可以使用葛根湯和升麻湯進行治療。這條經絡存在經絡和腑臟的區別,例如眼睛痛,鼻子乾燥,稍微感到寒冷,身體發熱,脈象浮洪,這是病在經絡的表現。如果出現潮熱自汗,胡言亂語,口渴,大便不通,掀開衣服,手舞足蹈,皮膚出現紅斑,黃疸,精神狂躁,怕熱,脈象沉數,這就是病在腑臟的表現。

如果病情傳至少陽經,患者就會出現寒熱交替,嘔吐,胸痛,脅痛,口苦,耳鳴等症狀,這是半表半里的經絡。如果表證較多,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裏證較嚴重,則應使用大柴胡湯。如果病情持續不退,就會傳至陽明腑。當表證完全消失,稱為進入裏證,患者會感到怕熱,胡言亂語,口腔乾燥,咽喉乾燥,大便不通,脈象沉實,如果出現痞、滿、燥、實四種症狀,說明三焦都受到傷害,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如果只出現痞、燥、實三種症狀,邪氣在中焦,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不使用枳實和厚樸,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會傷害上焦的氣。如果只出現痞、實兩種症狀,邪氣在上焦,應該使用小承氣湯,不使用芒硝,因為這種藥物可能會傷害下焦的血。如果小腹部緊繃,大便黑色,小便不順利,出現精神錯亂,記憶力減退,這可能是蓄血的症狀,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如果病情傳至三陰經,患者四肢冰涼,腸痛,嘔吐,腹瀉,口吐冷涎,怕冷,顫抖,面部表情痛苦,蜷縮著睡覺,脈象遲緩,這種情況下,需要立即使用溫熱的藥物,病情較輕的可以使用理中湯,病情較重的可以使用四逆湯。有些患者在病初時並未出現發熱,而是直接出現寒證,這被稱為直接影響陰經,同樣可以使用上述兩種湯劑。

以上各種經絡的治療方法,一旦發現表證,就應該立即發汗;一旦發現裏證,就應該立即使用下法;一旦發現虛寒,就應該立即使用溫補法。但是,必須根據患者的脈象和症狀來決定治療方案,不能單純地按照時間長短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