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五 (5)
卷之五 (5)
1. 喘
氣虛而火入於肺者,補氣為先,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陰虛而火來乘金者,壯水為亟,六味地黃丸。風寒者解其邪,三拗湯、華蓋散。濕氣者利其水,滲濕湯。暑邪者滌其煩,白虎湯、香薷湯。肺熱者清其上,二冬、二母、甘、桔、梔、苓。痰壅者消之,二陳湯。氣鬱者疏之,四七湯。
飲停者吐之,吐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火實者清之,白虎湯加栝蔞仁、枳殼、黃芩,神效。肺癰而喘,保金化毒,苡仁、甘草節、桔梗、貝母、防風、金銀花、橘紅、門冬。肺脹而喘,利水散邪,肺脹之狀,咳而上氣,喘而煩躁,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湯加石膏主之。腎虛火不歸經,導龍入海,八味丸主之。
腎虛水邪氾濫,逐水下流,金匱腎氣丸。別有哮證,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巳,良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於外;或因坐臥寒濕,或因酸鹹過食,或因積火熏蒸,病根深久,難以卒除。避風寒,節厚味,禁用涼劑,恐風邪難解;禁用熱劑,恐痰火易升。理氣疏風,勿忘根本,為善治也,宜蘇子、枳殼、桔梗、防風、半夏、栝蔞、茯苓、甘草。
如冬月風甚,加麻黃;夏月痰多,加石膏;挾寒者多用生薑。哮證發於冬初者,多先於八九月未寒之時,用大承氣下其熱,至冬來時無熱可包,此為妙法。
如上諸款,皆其大綱,若五臟六腑,七情六氣,何在非致喘之由,須知舉一隅即以三隅反,方不愧為明通,可以司人之命矣!
白話文:
如果因為氣虛導致虛火侵入肺部,應該以補氣為優先,可以使用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如果是因為陰虛導致虛火上擾肺部,那麼滋養腎陰就是當務之急,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若是受到風寒侵襲,就應該驅散風寒,可以使用三拗湯或華蓋散。如果是因為濕氣困阻,就應該利水滲濕,可以使用滲濕湯。如果是因為暑邪困擾,就應該清除煩熱,可以使用白虎湯或香薷湯。如果是肺部有熱,就應該清瀉肺熱,可以使用麥門冬、天門冬、知母、貝母、甘草、桔梗、梔子、茯苓等藥材。如果是痰液壅盛,就應該化痰,可以使用二陳湯。如果是氣機鬱滯,就應該疏理氣機,可以使用四七湯。
如果是因為飲邪停滯,可以用催吐的方法,如果催吐沒有效果,就應該使用木防己湯來治療。如果是實火熾盛,就應該清瀉實火,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栝蔞仁、枳殼、黃芩,效果很好。如果因為肺癰而導致喘,就應該保護肺氣、清熱解毒,可以使用薏苡仁、甘草節、桔梗、貝母、防風、金銀花、橘紅、麥門冬等藥材。如果因為肺脹而導致喘,就應該利水散邪。肺脹的症狀是咳嗽、氣喘、煩躁不安、眼睛好像要脫出來一樣,脈象浮大,可以使用越婢加半夏湯;脈象浮者,代表心下有水,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加石膏。如果是腎虛導致虛火上炎,就應該引導虛火下歸腎,可以使用八味丸。
如果是腎虛導致水邪氾濫,就應該逐水下行,可以使用金匱腎氣丸。另外還有一種哮證,症狀類似喘,但又不是真正的喘,呼吸時會有聲音,不停地發出呀呷的聲音,這是由於痰火鬱積在體內,又受到外部風寒侵襲;或者是因為久坐寒濕之地,或是因為過食酸鹹之物,或是因為積熱熏蒸,病根很深很長,很難一下子就去除。應該避開風寒,飲食清淡,不要食用肥膩之物,禁用寒涼藥物,以免風邪難以解除;也禁用溫熱藥物,以免痰火容易上炎。應該理氣疏風,勿忘病根,這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可以使用蘇子、枳殼、桔梗、防風、半夏、栝蔞、茯苓、甘草等藥材。
如果冬天風邪很盛,可以加入麻黃;夏天痰液很多,可以加入石膏;如果夾雜寒邪,可以多用生薑。哮證如果發生在初冬,大多是在八九月份尚未寒冷的時候,就先用大承氣湯瀉下體內熱邪,等到冬天來臨時,體內就沒有熱邪可以包覆,這是一個巧妙的方法。
上面說的這些,都是一些大綱方向。要知道,五臟六腑、七情六氣,沒有哪一樣不是導致喘的因素。要知道舉一反三,才能稱得上是精通醫理,可以掌握人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