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喘
喘者,促促氣急,喝喝痰聲,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痰聲,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能下。哮者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開,呀者口閉,開口閉口,盡有音聲。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結喉間,與氣相擊,故呷呀作聲。三證極當詳辨。
經曰:諸病喘滿,皆屬於熱。火盛為夏熱,火衰為冬寒,故寒病則氣衰而息微,熱病則氣盛而息粗。又寒為陰,主乎遲緩,熱為陽,主乎急數。故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五臟生成篇》曰: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上氣,喘急也。胸中者,手太陰肺之分也,手陽明大腸為肺之表,二經之氣,逆於胸中,則為喘嗽也。
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秋脈不及,肺金虛也。肺虛則短氣,故云呼吸少氣,非有餘之喘也。勞則喘息汗出。疲勞過度,則陽氣動於陰分,故上奔於肺而喘,外達於表而汗。邪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外傷於邪,則陽受之而入腑,陽邪在表,故身熱,不時臥者,不能以時臥也。
邪盛則實,故為喘呼。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賁。二陽者,陽明也。為胃與大腸也。心脾為子母,故胃腑病必傳於脾臟,脾受傷,必竊母氣以自救,則心亦病也。土不能生金。而心火復刑之,則肺傷,故息上賁而喘急。(肝脈)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肝為血海,血瘀則脈搏,木病則氣上,故為喘逆。
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腎主納氣,腎水不足,虛火上越則不得靜而臥,乃動而喘也。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土虛不能制水,則水邪泛溢,並於胃腑,氣道不利,故為喘咳。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此下四條,言喘屬氣,病在陽也,陰受氣於夜,主靜,夜行則勞動,腎主陰氣,故喘出於腎,陰傷陽勝,故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
墮恐者,傷筋損血,故喘出於肝,木淫乘土,故害脾也。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驚恐則神氣散亂,肺藏氣故喘出於肺,心藏神,故淫氣傷之。渡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水氣通於腎,跌僕傷於骨,故喘出焉。
愚按:《內經》論喘,其因眾多,窮不越於火逆上而氣不降也。挾虛者亦有數條,非子母情牽,即仇讎肆虐,害乎肺金之氣,使天道不能下濟,而光明者孰非火之咎耶?雖然火則一而虛實則分。丹溪曰:虛火可補,參耆之屬;實火可瀉,芩連之屬。每見世俗一遇喘家,純行破氣,於太過者當矣,於不及者可乎?余嘗論證,因虛而死者十九,因實而死者十一。
治實者攻之即效,無所難也;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其間轉折進退,良非易也。故辨證不可不急,而辨喘證為尤急也。巢氏、嚴氏止言實熱,獨王海藏云,肺氣果盛,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皆以火爍真氣,氣衰而喘,所謂盛者,非肺氣也,肺中之火也。斯言高出前古,惜乎但舉其端,未能縷悉,請得而詳之。
白話文:
喘息是指呼吸急促,伴隨呼哧呼哧的氣急聲和痰鳴音,患者張口抬肩,身體搖晃,腹部起伏不定。短氣則呼吸急促但斷續不連貫,類似喘息但無痰鳴音,也不抬肩,只是肺氣壅塞而無法下降。哮喘與喘息相似,但不像喘息那樣開口呼氣較多,而是發出呀呷的聲音。呷是張嘴發出的聲音,呀是閉嘴發出的聲音,張嘴閉嘴間都有聲音,呷呀二音合稱哮喘,因痰結於喉嚨,與氣體衝撞而發出聲音。這三種症狀必須仔細辨別。
經書上說:各種喘滿之症,都屬於熱證。火盛則為夏熱,火衰則為冬寒,所以寒病則氣虛而呼吸微弱,熱病則氣盛而呼吸粗重。寒屬陰,主遲緩;熱屬陽,主急數。所以寒則呼吸遲緩氣息微弱,熱則呼吸急促氣息粗重而導致喘息。《五臟生成篇》說:咳嗽上氣,症狀在胸中,與手陽明經、手太陰經相關。上氣即喘息急促之意。胸中指的是手太陰肺經的分佈區域,手陽明大腸經是肺經的外表,這兩經的氣逆於胸中,就會導致喘咳。
秋季脈象不足,就會讓人喘息,呼吸短促。秋季脈象不足,是肺金虛弱的表現。肺虛則氣短,所以說呼吸短促,並非氣盛所致的喘息。勞累就會喘息出汗。過度疲勞,陽氣就會動於陰分,所以上衝於肺而喘息,外達於表而汗出。邪氣入侵六腑,就會發熱,不能按時臥睡,並且會喘息。外感邪氣,陽氣受邪氣侵襲而入於腑臟,陽邪在表,所以發熱,不能按時臥睡。
邪氣盛則為實證,所以會喘息。少陽經的病症發於心脾,會傳變為息賁。少陽經指的是陽明經,也就是胃和大腸。心脾為母子關係,所以胃腑病必然傳給脾臟,脾臟受損,必然奪取母氣自救,則心臟也會生病。脾土不能滋生肺金,而心火又克伐肺金,則肺受損傷,所以呼吸急促而喘息。(肝經)脈搏跳動,因血液停滯於脅下,會導致喘逆。肝臟是血庫,血液瘀滯則脈搏跳動,肝木受損則氣機上逆,所以會喘逆。
腎臟是水臟,主水液,主管睡眠與喘息。腎主納氣,腎水不足,虛火上炎,則不能安靜睡眠,反而會活動而喘息。喘咳是水氣與陽明經同病的表現。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水邪,則水邪泛濫,侵犯胃腑,氣道不通暢,所以會喘咳。夜間活動則喘息發自腎臟,淫邪之氣傷及肺臟。以下四條說明喘息屬於氣病,病位在陽,陰氣夜間受氣,主靜,夜間活動則勞動,腎主陰氣,所以喘息發自腎臟,陰虛陽盛,所以病在肺臟。受到驚嚇,喘息發自肝臟,淫邪之氣害及脾臟。
驚嚇會傷及筋骨損耗血液,所以喘息發自肝臟,肝木過盛克伐脾土,所以害及脾臟。受到驚恐,喘息發自肺臟,淫邪之氣傷及心臟。驚恐則神氣散亂,肺臟藏氣,所以喘息發自肺臟,心臟藏神,所以淫邪之氣傷及心臟。渡水跌仆,喘息發自腎臟與骨骼。水氣通於腎臟,跌仆損傷骨骼,所以會喘息。
我個人認為:《內經》論述喘息,其病因眾多,歸根結底都是由於火逆上炎,氣機不能下降。至於虛證也有幾種情況,不是母子關係牽連,就是互相攻伐,損傷肺金之氣,使天道不能下行,而光明之物哪一樣不是火的功過?雖然火只有一個,但虛實卻有區別。丹溪大師說:虛火可以補益,用人參黃耆等藥;實火可以瀉下,用黃芩黃連等藥。經常見到世俗之人,一遇喘症,就一味破氣,對於過度者固然正確,但對於不足者是否合適呢?我曾分析病案,因虛而死者佔十九,因實而死者佔十一。
治療實證,攻邪則很快見效,沒有什麼困難;治療虛證,補益不一定立即見效,需要時間才能成功,其間轉折進退,並非易事。所以辨證不可不急,而辨別喘證尤為重要。巢氏、嚴氏只談實熱,只有王海藏說,肺氣如果旺盛,則清氣下降,哪還會喘息?都是因為火灼傷真氣,氣虛而喘息,所謂的旺盛,並非肺氣旺盛,而是肺中之火旺盛。這句話高於前古,可惜只點明了關鍵,未能詳細闡述,希望可以詳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