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4)

1. 咳嗽

有聲無痰曰咳,肺由火爍。有痰無聲曰嗽,脾受濕侵。有痰有聲曰咳嗽。

黃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此言咳而不言嗽者,省文也。如秋傷於濕,見於二篇,一篇只有咳字,一篇兼有嗽字,則知此篇舉咳而嗽在其中矣。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皮毛。肺為內應,而皮毛為外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故胃受寒,則從肺脈上至於肺也。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外則皮毛受邪,內則肺經受寒,內應外合故咳,所謂形寒飲冷則傷肺是也。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各以時者,如春肝、夏心、長夏脾、秋肺、冬腎是也。非其時而病者,乃他臟相傳也。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各以治時者,四時所傷不同,法因之而別也。咳,外證也;泄,里證也。寒在表則身痛;寒在裡則腹痛。惟其外內合邪,故為病亦兼內外。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四臟各以其時受病,曰先受之者,則次便及乎肺而為咳矣。

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肺屬金。所主為音聲,肺自病,故喘息有音。唾血者隨咳而出。其病在於肺,與嘔血、咯血者不同也。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心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上挾於咽,故病喉間如梗,咽腫喉痹,介介如所梗,妨礙之意。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肝脈布脅肋,故病如此。胠者,腋下脅也,音區。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脾脈上膈咽隸於右,故為右胠下痛,陰陰然痛引肩背者,脾土體靜,故不可以動也。脾咳則右胠下痛者,陰土之氣應於坤,出西南也。

觀《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豈非陽土之氣應於艮而出東北乎?人與天地相參,理有無往不合者。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腎繫於腰背,其脈貫脊,故相引而痛。腎主五液,且其脈直者,入肺循喉嚨,故甚則咳涎也。

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臟病日久,乃移於腑,各因其合而表裡相移也。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脾咳不巳,胃必受之,胃不能容,氣逆而嘔,長蟲,蛔蟲也,居腸胃之中,嘔甚則隨氣而上出矣。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膽汁,苦汁也。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遺失,《甲乙經》作遺矢,矢、屎同。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小腸之下則大腸也,大腸之氣,由於小腸之化,故小腸受邪而咳,則下奔失氣。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

白話文:

咳嗽

有聲音但沒有痰叫做咳,是肺部被火熱灼傷。有痰但沒有聲音叫做嗽,是脾臟受到濕邪侵襲。有痰又有聲音叫做咳嗽。

黃帝說:肺為什麼會讓人咳嗽呢?這裡只說「咳」而不說「嗽」,是為了簡潔文字。例如秋季受濕邪侵害,在其他篇章中,一篇只寫「咳」,一篇則兼寫「嗽」,就知道這篇只寫「咳」卻包含「嗽」的意思了。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都會讓人咳嗽,不只是肺。皮膚和毛髮是肺的外部表現,肺主宰皮膚和毛髮。肺是內在的臟器,而皮膚和毛髮是它外在的表現。皮膚和毛髮先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就從與肺臟相關聯的部位入侵。

如果寒涼飲食進入胃部,再循著肺的經脈上行到達肺臟,就會導致肺寒。肺經從中焦(上腹部)起始,向下聯繫大腸,再沿著胃部迴旋上升,到達膈膜,然後與肺臟相連。因此,胃受寒邪,寒邪就會沿著肺經上行到達肺臟。肺寒則內外都受邪氣侵襲,邪氣入侵肺部,就會引起肺咳。外在是皮膚和毛髮受邪,內在是肺經受寒,內外共同受邪,所以才會咳嗽,這就是所謂的「形寒飲冷則傷肺」的原因。五臟各在自己的旺盛季節容易生病,非其旺盛季節生病,則是其他臟器傳染所致。

各臟器的旺盛季節是指:春天是肝,夏天是心,長夏是脾,秋天是肺,冬天是腎。非其旺盛季節生病,就是其他臟器將病邪傳染給它了。人與天地相應,因此五臟都在其旺盛季節容易受寒邪的影響而生病,輕微的則表現為咳嗽,嚴重的則會腹瀉或疼痛。各臟器在旺盛季節生病,因為四季受傷的情況不同,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咳嗽是外在的症狀;腹瀉是裡在的症狀。寒邪在體表則身體疼痛;寒邪在裡邊則腹部疼痛。由於是內外都受邪氣侵襲,所以疾病也兼具內外症狀。

秋季則肺首先受邪氣侵襲,春季則肝首先受邪,夏季則心首先受邪,長夏則脾首先受邪,冬季則腎首先受邪。四臟各在其旺盛季節生病,稱為「先受之」,接著病邪就會傳到肺而引起咳嗽。

肺咳嗽的症狀是:咳嗽並伴有喘息和聲音,嚴重者還會咳血。肺屬金,主宰聲音,肺本身生病,所以會喘息並伴有聲音。咳血是隨著咳嗽而出現的。這種病在肺部,與嘔血、咯血不同。心臟引起的咳嗽症狀是:咳嗽時心痛,喉嚨裡有像哽塞物一樣的感覺,嚴重者會咽喉腫痛。心脈從心臟起始,出來連接心系,向上通達咽喉,所以疾病會出現在喉嚨,像有哽塞物一樣,咽喉腫痛,有阻塞感。

肝引起的咳嗽症狀是:咳嗽時兩脅下疼痛,嚴重時無法翻身,翻身則兩脅下脹滿。肝經遍佈脅肋,所以出現這種症狀。脅指的是腋下。脾引起的咳嗽症狀是:咳嗽時右脅下疼痛,隱隱作痛牽扯到肩背,嚴重時無法動彈,動彈則咳嗽加劇。脾經上通咽喉,在右側,所以會出現右脅下疼痛,隱隱作痛牽扯到肩背,是因為脾土的性質比較靜止,所以不能動彈。脾引起的咳嗽,右脅下疼痛,是因為陰土之氣應於坤,出西南也。

《平人氣象論》中記載:胃部最大的經脈,名為虛里,貫穿膈膜連接肺臟,從左乳房下方出來。這豈不是陽土之氣應於艮而出東北嗎?人與天地相參,道理沒有不相合的。腎引起的咳嗽症狀是:咳嗽時腰背牽連疼痛,嚴重者會咳出唾液。腎臟與腰背相連,其經脈貫穿脊椎,所以會牽連疼痛。腎主宰人體的五種液體,而且其經脈是直行的,通入肺部,循行於喉嚨,所以嚴重時會咳出唾液。

五臟的久咳,會傳到六腑。臟腑的疾病日久,就會傳到相應的腑,各臟腑根據其相互聯繫,內外相互傳染。脾引起的咳嗽久治不愈,就會傳到胃,胃引起的咳嗽症狀是:咳嗽並嘔吐,嘔吐嚴重時會吐出蛔蟲。脾引起的咳嗽久治不愈,胃一定會受影響,胃承受不了,氣逆而嘔吐,蛔蟲住在腸胃中,嘔吐嚴重時就會隨著氣體向上吐出來。肝引起的咳嗽久治不癒,就會傳到膽,膽引起的咳嗽症狀是:咳嗽並嘔吐膽汁。

膽汁是苦味的液體。肺引起的咳嗽久治不愈,就會傳到大小腸,大腸引起的咳嗽症狀是:咳嗽並遺失大便。心引起的咳嗽久治不愈,就會傳到小腸,小腸引起的咳嗽症狀是:咳嗽並氣短,氣與咳同時消失。小腸在下,大腸在上,大腸的氣由小腸的消化作用而來,所以小腸受邪氣而咳嗽,則向下奔泄而氣短。腎引起的咳嗽久治不愈,就會傳到膀胱,膀胱引起的咳嗽症狀是:咳嗽並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