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醫案

五苓散,見傷寒。

青州白丸子,見遺精。

大青龍湯

麻黃(去節,六錢),桂枝(去皮,二錢),甘草(炙,二錢),杏仁(去皮,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去核),石膏(二錢)

水三鍾,先煮麻黃減一鍾,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鍾服。

澤瀉湯

澤瀉(二兩半),白朮(一兩)

水二鍾,煎一鍾服。

倍術丸,治五飲。

白朮(二兩),桂心,乾薑(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滾痰丸,治一切痰,百種怪證。

大黃(蒸少頃,不可過),黃芩(各八兩),青礞石(硝煅金色),沉香,百藥煎(以上各五錢)

上為末,水丸梧子大,白湯空心服三錢。此藥但取痰積,自腸次第而下,並不刮腸大瀉,為痰家聖藥。

茯苓丸,治痰滿膈間,兩臂抽痛如神。

半夏(二兩),茯苓(一兩),枳殼(去瓤麩炒,五錢),朴硝(二錢五分,以硝散在竹盤中,少時盛水置當風處,即干如芒硝,刮取用。)

上為末,生薑汁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清氣化痰丸,順氣消食化痰。

半夏,南星(去皮臍),白礬,皂角,乾薑(各四兩),上先將白礬等三味,用水五碗,煎三碗,卻入半夏、南星浸兩日,再煮至半夏、南星無白點,曬乾,橘紅,青皮(去瓤),紫蘇子(炒),蘿蔔子(炒,另研),杏仁(去皮尖,研炒),葛根,神麯(炒),麥芽(炒),山楂,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後茶湯下。薛新甫曰:有一人素厚味,胸滿痰盛,內多積熱,服之而愈。彼見有效,修合饋送,脾胃虛者,無不受害。

白話文:

醫案

五苓散:這個方劑,適用於治療《傷寒論》中描述的相關病症。

青州白丸子:這個方劑,適用於治療遺精的狀況。

大青龍湯

藥材包括:麻黃(去除節的部分,六錢)、桂枝(去除外皮,二錢)、甘草(用火烤過,二錢)、杏仁(去除外皮,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去除果核)、石膏(二錢)。

煎煮方法:用水三碗,先煮麻黃至剩約兩碗,撈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一碗後服用。

澤瀉湯

藥材包括:澤瀉(二兩半)、白朮(一兩)。

煎煮方法: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一碗後服用。

倍術丸:這個方劑,適用於治療五種因水液代謝異常導致的病症(五飲)。

藥材包括:白朮(二兩)、桂心、乾薑(各一兩)。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調和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滾痰丸:這個方劑,適用於治療各種痰症,以及許多難以解釋的怪異病症。

藥材包括:大黃(稍微蒸一下,不可蒸過久)、黃芩(各八兩)、青礞石(用硝煅燒至呈現金色)、沉香、百藥煎(以上各五錢)。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狀,空腹時用白開水服用三錢。這個藥的功效主要在於排出體內的痰積,會隨著腸道逐步排出,不會劇烈腹瀉傷身,是治療痰症的良藥。

茯苓丸:這個方劑,適用於治療因痰液壅塞在胸膈之間,導致兩臂抽痛如神的狀況。

藥材包括:半夏(二兩)、茯苓(一兩)、枳殼(去除內瓤後用麩皮炒過,五錢)、朴硝(二錢五分,將朴硝散在竹盤中,稍微灑水置於通風處,乾燥後如芒硝,刮取使用)。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煮麵糊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清氣化痰丸:這個方劑,具有調理氣機、幫助消化、化解痰液的功效。

藥材包括:半夏、南星(去除外皮和頂部)、白礬、皂角、乾薑(各四兩)。先將白礬等三味藥材,用水五碗煎煮至三碗,再放入半夏、南星浸泡兩天,再次煎煮至半夏、南星內部無白點,曬乾後,再加入橘紅、青皮(去除內瓤)、紫蘇子(炒過)、蘿蔔子(炒過後另行研磨)、杏仁(去除外皮尖端,研磨後炒過)、葛根、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山楂、香附(各二兩)。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揉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七十丸,飯後用茶湯送服。薛新甫說:曾有一人平時飲食油膩,導致胸悶痰多,體內積熱,服用此藥後痊癒。他見藥效顯著,便大量製作並饋贈他人,結果脾胃虛弱的人服用後,反而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