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九 (1)
卷之九 (1)
1. 痰飲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
經曰: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飲積。又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甚則飲發。又:土鬱之發,太陰之復,皆病飲發。
按:痰之為病十常六七,而《內經》敘痰飲四條,皆因濕土為害。故先哲云:脾為生痰之源。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夫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痰之有?惟脾土虛濕,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鬲,瘀而成痰。故治痰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析而言之,痰有五,飲亦有五,而治法因之而變。在脾經者名曰濕痰,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食滯,其痰滑而易出(二陳湯、白朮丸,挾虛者六君子湯,酒傷者白蔻、乾葛,挾食者保和丸,挾暑者清暑丸,驚者妙應丸)。在肺經者名曰燥痰,又名氣痰,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灑淅寒熱,悲愁不樂,其痰澀而難出(利金湯、潤肺飲)。
在肝經者名曰風痰,脈弦面青,四肢滿悶,便溺秘澀,時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水煮金花丸、防風丸、川芎丸)。在心經者名曰熱痰,脈洪面赤,煩熱心痛,口乾唇燥,時多喜笑,其痰堅而成塊(小黃丸、天黃湯)。在腎經者名曰寒痰,脈沉面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其痰有黑點而多稀(薑桂丸、八味丸、胡椒理中丸)。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轆轆有聲,名曰痰飲;心下冷極,以溫藥和之。
桂苓朮甘湯主之。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名曰懸飲(十棗湯下之)。飲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名曰溢飲(大青龍湯汗之)。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名曰支飲(五苓散、澤瀉湯利之)。膈滿嘔吐,喘咳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者,名曰伏飲(倍術丸)。
更有一種,非痰非飲,時吐白沫,不甚稠黏,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以攝之。
嗟乎!五痰五飲,證各不同,治法迥別,稍或不詳,妄投藥劑,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至如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脾為濕土,喜溫燥而惡寒潤,故二朮、星、夏為要藥;肺為燥金,喜涼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二者易治,鮮不危困。每見世俗惡半夏之燥,喜貝母之潤,一見有痰,便以貝母投之,若是脾痰,則土氣益傷,飲食忽減矣。即使肺痰,毋過於涼潤,以傷中州,稍用脾藥,以生肺金,方為善治。
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信夫!
白話文:
痰飲的特性是,稠厚混濁的稱為痰,清澈稀薄的則稱為飲。
古籍記載:當太陰之氣在泉,濕氣過剩,人們容易患有飲積。又說:若土地之氣過度,雨水濕氣泛濫,嚴重的話會導致飲症爆發。再者:土氣鬱結的爆發,太陰之氣反彈,都會引起飲症。
據瞭解,痰相關疾病佔了疾病中的大部分,而《內經》中關於痰飲的四篇論述,都是因為濕氣過剩造成的危害。因此,古人曾言:脾臟是生成痰的來源。又說:治療痰疾如果不調理脾胃,那就不算是正確的治療方式。
飲食進入胃部,精華的氣質會被提取,然後向上輸送至脾臟。脾臟的氣質會將這些精華分散,再向上傳遞到肺部,肺部負責調節水道,將其向下傳輸到膀胱,水質精華在全身散佈,五臟六腑都能運作,哪來的痰呢?只有當脾臟虛弱且濕氣過剩,清潔的部分難以上升,混濁的部分難以下降,滯留在中焦,瘀積形成痰。因此,治療痰首先要補脾,讓脾臟恢復正常運作,痰自然就能消除。
詳細來說,痰有五種類型,飲也有五種類型,所以治療方法也會相對改變。在脾經上的痰叫做濕痰,患者脈象緩慢,面色黃,肢體沉重,喜睡且活動力差,腹部脹大且消化不良,痰質滑而易吐(治療可用二陳湯、白朮丸,若伴隨虛弱可用六君子湯,酒精傷害可用白蔻、乾葛,消化不良可用保和丸,暑熱可用清暑丸,驚嚇可用妙應丸)。在肺經上的痰叫做燥痰,又叫氣痰,患者脈象澀,面色蒼白,呼吸急促,冷熱交錯,悲傷抑鬱,痰質澀而難吐(治療可用利金湯、潤肺飲)。
在肝經上的痰叫做風痰,患者脈象弦,面色青,四肢悶滿,排泄困難,情緒易怒,痰色青且多泡沫(治療可用金花丸、防風丸、川芎丸)。在心經上的痰叫做熱痰,患者脈象洪大,面色紅,心煩熱痛,口乾脣燥,常開懷大笑,痰質堅硬且成塊(治療可用小黃丸、天黃湯)。在腎經上的痰叫做寒痰,患者脈象沉,面色黑,小便急痛,腳冷且逆流,常感恐懼,痰中有黑色點且多為稀狀(治療可用薑桂丸、八味丸、胡椒理中丸)。
有些人原本體態豐腴,現在卻消瘦,水分在腸道間流動,轆轤有聲,這種情況被稱為痰飲;心臟極度寒冷,需用溫熱藥物來調和。
桂苓朮甘湯可以治療這種狀況。飲食後水分殘留在脅下,咳嗽疼痛。這種情況被稱為懸飲(可用十棗湯來治療)。水分流入四肢,該出汗卻不出,身體沉重疼痛,這種情況被稱為溢飲(可用大青龍湯來治療)。咳嗽喘息,呼吸短促無法躺臥,身體浮腫,這種情況被稱為支飲(可用五苓散、澤瀉湯來治療)。胸膈滿悶,嘔吐,喘息,冷熱交替,腰背痛,眼淚流出,常感到寒意,這種情況被稱為伏飲(可用倍術丸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既不是痰也不是飲,經常吐出白色泡沫,但不太粘稠,這是脾虛不能控制津液,因此泡沫自行出現,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益智仁來治療。
唉!五種痰與五種飲,症狀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也大相逕庭,稍微不慎,隨意投藥,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像脾肺兩處的痰,更不能混淆,脾臟喜愛溫燥而厭惡寒潤,因此白朮、星、夏等藥物是主要的治療藥物;肺臟是燥金,喜愛涼潤而厭惡溫燥,因此知母、麥門冬、地黃、桔梗等藥物是主要的治療藥物。這兩者如果治療不當,很容易陷入危急狀態。常見的是世人討厭半夏的燥性,喜愛貝母的潤性,一旦發現有痰,就立即使用貝母治療,如果是脾痰,則會進一步損傷脾氣,飲食量會突然減少。即使是肺痰,也不能過於涼潤,以免傷害中焦,稍微使用些脾藥,以增強肺金,纔是妥善的治療方式。
所以說:治療痰疾如果不調理脾胃,就不能算是正確的治療方式。這確實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