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4)

1. 疝氣

故夫治法,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腫墜,虛者亦腫墜,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蓋睪丸有兩,左丸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右丸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是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諸氣膹郁,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

且睪丸所絡之經,非盡由厥陰,而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此確然者耳。

白話文:

所以治療疝氣的方法,如果是寒冷引起的,通常會比較疼痛;如果是熱引起的,通常會比較鬆弛下墜;如果是濕氣引起的,會腫脹下墜;如果是虛弱引起的,也會腫脹下墜。如果是血液方面的問題,腫塊通常不會移動;如果是氣的問題,腫塊則會比較容易移動。

男性的睪丸有兩個,左邊的睪丸屬水,水能滋養肝木,肝木又能生心火,這三者都主管血液,統管左邊睪丸血液的是肝臟;右邊的睪丸屬火,火能生脾土,脾土又能生肺金,這三者都主管氣,統管右邊睪丸氣的是肺臟。因此,各種寒冷的收縮力量,會使血液凝滯而回到肝臟,然後向下流注到左邊的睪丸;各種氣鬱結的力量,會使濕氣聚集而回到肺臟,然後向下流注到右邊的睪丸。

而且,睪丸所連結的經絡,並非完全都是屬於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筋脈也有連結。所以,如果左邊的睪丸出現問題,通常疼痛會比較明顯,而腫脹比較輕微;如果右邊的睪丸出現問題,通常疼痛比較不明顯,而腫脹比較嚴重,這是很確定的現象。

2. 沖疝

氣上衝心,兩便不通,巢氏狼疝略似,治法:木香散。

白話文:

「症狀表現為氣往上衝至心臟部位,同時有大小便不順暢的情況,這種病症與巢氏描述的狼疝有些相似。治療此病的方法是使用木香散。」

3. 狐疝

臥則入小腹,立則出腹,子和亦有狐疝。仲景治狐疝時上時下者,蜘蛛散。或用牡蠣六兩,鹽泥固濟,炭三斤煅至火盡,取二兩;乾薑一兩,焙為細末,二味和勻,水調得所,塗痛處,小便大利即愈。

白話文:

[狐疝]

這段古文描述的是一種病症,當患者躺下時,病徵會縮回小腹部,而當他站立時,病徵又會顯現在腹部,這種情況也被子和描述為狐疝。張仲景曾用一種名為蜘蛛散的藥方來治療這種時上時下的狐疝症狀。

另一種治療方法是使用六兩的牡蠣,先用鹽泥封好後,再用三斤的炭火燒煉直到火完全熄滅,然後取出兩兩的牡蠣粉;另取一兩的乾薑,烘乾後磨成細粉,將兩種粉末混合均勻。用水調和到適當的濃度,塗抹在疼痛的地方,如果小便變得非常順暢,那麼病情就會有所改善甚至痊癒。

4. 㿗疝

陰囊腫大,如升如斗,甚而如栲栳大者,三層茴香丸、荔枝散、宣胞丸、地黃膏子丸。木腎不痛,南星、半夏、黃柏、蒼朮、枳實、山楂、白芷、神麯、滑石、茱萸、昆布、酒糊丸,空心鹽湯下。雄楮葉,不結子者。曬乾為末,酒糊丸,鹽湯下。用馬鞭草搗塗效。張子和亦有㿗疝。

白話文:

「如果陰囊腫脹得非常大,嚴重時甚至像升或鬥那樣巨大,甚至可以大到像栲栳一樣,可用三層茴香丸、荔枝散、宣胞丸以及地黃膏子丸來治療。

若睪丸腫大但沒有疼痛感,則可用南星、半夏、黃柏、蒼朮、枳實、山楂、白芷、神麯、滑石、茱萸、昆布等藥材研磨成粉,再以酒糊製成藥丸,於空腹時以鹽水送服。

雄性楮樹的葉子,選擇那些不會結果實的。曬乾後研磨成粉末,同樣以酒糊製成藥丸,用鹽水送服。

使用馬鞭草搗碎後塗抹於患處也有效果。

張子和也有這類的㿗疝問題。」

5. 厥疝

脾受肝邪,氣逆有積,巢氏亦有厥疝,但增吐飲食。肝邪甚者,當歸四逆湯、川苦楝散、木香楝子散。

白話文:

「當脾臟受到肝臟的影響導致氣血逆亂,體內會出現積塊,這在巢氏的醫學理論中也被視為厥疝的一種,其特徵更會包括飲食後的嘔吐現象。對於肝臟影響特別嚴重的情況,可使用當歸四逆湯、川苦楝散或木香楝子散來治療。」

6. 瘕疝

脾傳腎,少腹熱痛,出白,即巢氏之癥疝,子和之筋疝也。丹溪所謂內郁濕熱者,與此疝相似。烏頭梔子湯,或加橘核、桃仁、吳茱萸。丹溪云: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發熱惡寒,小腹悶痛,梔子、桃仁、枳實、山楂,等分同煎,加生薑汁。

白話文:

當脾臟的功能影響到腎臟,會出現小腹部熱痛,並有白色分泌物,這就是巢氏所描述的癥疝,也是子和提到的筋疝。丹溪所說的內臟濕熱鬱積的情況,與這種疝氣症狀很相似。治療上可用烏頭梔子湯,有時會加入橘核、桃仁、吳茱萸。丹溪指出:若陽明經受到濕氣影響,熱氣傳入太陽經,可能導致發熱、畏寒及小腹悶痛,可使用梔子、桃仁、枳實、山楂等量混合煎煮,再添加生薑汁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