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新著四言脈訣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尋。
浮者,輕下指皮毛之間,探其腑脈也,表也。中者,略重於下指肌肉之間,候其胃氣也,半表半裡也。沉者,重下指於筋骨之間,察其臟脈也,里也。上者,即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即於寸內前一分取之。下者,即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即於尺內後一分取之。
左右者,即左右手也。凡此七法,名為七診。別有七診,謂獨大、獨小、獨寒、獨熱、獨遲、獨疾、獨陷下也。
又有九侯,即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為名,每候五十,方合於經。
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寸關尺三部算之,共得九候之數也。夫每候必五十動者,出自《難經》,合大衍之數也。乃偽訣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必每候五十,凡九候共得四百五十,兩手合計九百,方與經旨相合也。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關,沉而弦長;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脈象和緩;右足相火,與心同斷。
此言五臟各有平脈也。必知平脈,而後知病脈也。
若夫時令,亦有平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緩不忒。
此言四時各有平脈也。然即上文五臟之脈,大同小異也。春者,東方肝木也,木始發榮,有干無枝,則近於勁,故曰弦,即弓弦也。夏者,南方心火也,萬物暢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鉤即洪之別名,亦即上文之大也。秋者,西方肺金也,草木黃落,有枝無葉,則類於毛,即上文之浮澀也。
冬者,北方腎水也,極寒之時,水凝如石,故名為石。土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土在中而兼五行也。和緩之義,詳見下文。
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
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脈必洪大、緊、數、弦、長、滑、實而太過矣;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之傷,脈必虛、微、細、弱、短、澀、濡、芤而不及矣。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
胃為水穀之海,資生之本也,故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脈者,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也。不拘四時,一切百病,皆以胃脈為本。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經曰: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又曰:診脈有道,虛靜為寶。言無思無慮,以虛靜其心,惟凝神於指下也。調息者,醫家調勻自己之氣息;細審者,言精細審察,不可忽略也。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之則。五至無疴,閏以太息。三至太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即熱證。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白話文:
診脈有七種方法,分別是浮、中、沉、上、下、左、右,這七種方法要仔細探尋。
「浮」指的是輕輕將手指放在皮膚表面,主要探測六腑的脈象,也代表身體的表層。「中」指的是手指稍微用力按在肌肉之間,主要探測胃氣的狀況,也代表身體的半表半裡。「沉」指的是手指用力按在筋骨之間,主要探測五臟的脈象,也代表身體的裡層。「上」指的是在寸口脈的前一分處探測,可以了解胸腔和喉嚨的狀況。「下」指的是在尺脈的後一分處探測,可以了解下腹部、腰部、大腿、小腿、腳部的狀況。
「左」、「右」指的是左手和右手。以上這七種方法,就稱為七診。另外還有七診,指的是脈象的獨大、獨小、獨寒、獨熱、獨遲、獨疾、獨陷下。
另外還有九候,也就是浮、中、沉這三種脈位,在寸、關、尺三部各自分三層,總共九種脈象,每一種脈象的正常跳動次數都是五十次,這樣才符合經典所說的規律。
每一部都有浮、中、沉三種脈象,總共三部,所以加起來就是九候。每一候脈搏跳動五十次,是出自《難經》的說法,符合大衍之數。那些以四十五次為標準的說法,都是錯誤的,不符合經典的宗旨。必須每一候都是五十次,九候加起來共四百五十次,兩手加起來共九百次,才符合經典的說法。
五臟的脈象各有不同,左手寸口對應的心臟,脈象浮大而散;右手寸口對應的肺臟,脈象浮澀而短;左手關口對應的肝臟,脈象沉而弦長;左手尺口對應的腎臟,脈象沉實而濡軟;右手關口對應的脾臟,脈象和緩;右腳的相火,與心臟的脈象相似。
以上說的是五臟的正常脈象。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才能知道異常的脈象。
時令的脈象也有其規律,春天脈象像弓弦一樣的弦脈,夏天脈象像洪水一樣的洪脈,秋天脈象像毛髮一樣的毛脈,冬天脈象像石頭一樣的石脈。在每個季節的最後,脈象會比較和緩。
以上說的是四季的正常脈象,跟前面說的五臟脈象,大致相同,但有些微差異。春天是東方肝木的代表,木剛開始生長,只有主幹沒有枝葉,所以脈象比較硬,像弓弦一樣。夏天是南方心火的代表,萬物生長茂盛,枝葉向下彎曲,像鉤子一樣,鉤子也是洪脈的別稱,跟前面說的「大」相同。秋天是西方肺金的代表,草木凋零,只有枝幹沒有葉子,所以脈象像毛髮一樣,跟前面說的「浮澀」相同。冬天是北方腎水的代表,天氣非常寒冷,水凝結像石頭一樣,所以叫石脈。土在每個季節的最後十八天最旺盛,脾土位於中央,也兼具五行的特性,和緩的意義,在後面會詳細說明。
脈象太過強盛,疾病通常發生在體表;脈象不及虛弱,疾病通常發生在體內。
外因指的是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邪氣入侵,脈象會呈現洪大、緊、數、弦、長、滑、實等等太過的現象;內因指的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內傷,脈象會呈現虛、微、細、弱、短、澀、濡、芤等等不及的現象。
無論什麼季節,各種疾病,都要以胃氣為根本。
胃是儲存水穀的場所,是生命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說,有胃氣就活著,沒有胃氣就死亡。胃氣的脈象應該是和緩、均勻,不浮也不沉,不大也不小,不快也不慢,感覺欣欣向榮、悠然自得,難以用言語形容。無論春夏秋冬,各種疾病,都必須以胃脈為根本。
診脈時,以早晨為準,保持心靜虛靜,集中精神,調整呼吸,仔細觀察。
經典說:「診脈要在早晨,這時候陰氣尚未開始活動,陽氣也還沒散發,還沒進食,經脈還沒旺盛,絡脈處於調和均勻的狀態,氣血也還沒有紊亂,這時才能診斷出異常的脈象。」又說:「診脈的方法,虛靜是關鍵。」意思是說要沒有任何思緒,保持心靈的虛靜,集中精神在指尖下仔細感受。調整呼吸指的是醫生要調整自己的呼吸,讓它均勻;仔細觀察指的是要精細審察脈象,不能疏忽大意。
呼吸一次算一息,脈搏跳動四次,是平和的狀態。如果跳五次,沒有疾病,可以用太息(比較長的呼吸)來判斷。跳三次是太慢,太慢就代表身體寒冷。跳六次是太快,太快就代表身體發熱。脈搏越慢就越冷,脈搏越快就越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