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七 (2)
卷之七 (2)
1. 《難經》五泄
胃泄,飲食不化,色黃。承氣湯。脾泄,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建中湯,理中湯。大腸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乾薑附子湯。小腸泄,溲而便膿血,少腹痛。承氣湯。大瘕泄,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承氣湯。
白話文:
【胃部導致的腹瀉】飲食無法消化,大便顏色呈黃色。治療方式是使用承氣湯。
【脾臟導致的腹瀉】腹部感到脹滿,有下痢的情況,吃東西後立即嘔吐。可使用建中湯或理中湯進行治療。
【大腸導致的腹瀉】吃完飯後感到不適,大便顏色為白色,腸道會發出聲音並感到劇烈疼痛。可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
【小腸導致的腹瀉】排尿時會排出膿和血,下腹部會感到疼痛。治療方式是使用承氣湯。
【大瘕導致的腹瀉】會感到裏急後重(意指腹部急迫想要排便但實際上卻排不出),頻繁去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尿道會感到疼痛。治療方式也是使用承氣湯。
2. 腎泄
五更溏泄,久而不愈,是腎虛失閉藏之職也,五味子散。亦有食積者,香砂枳朮丸。寒積,理中湯,宜夜飯前進。酒積,葛花解酲湯。
白話文:
在凌晨時分發生的腹瀉,且長期未能康復,這通常是因為腎臟虛弱,無法正常執行其收斂和儲存的功能。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五味子散來治療。
當然,也有因為食物積滯所導致的情況,這時可以服用香砂枳朮丸。
如果是因為寒冷引起的積滯,可以在晚餐前服用理中湯。
而如果是由於過量飲酒造成的,則適合服用葛花解酲湯。
3. 鶩泄
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鴨糞,澄澈清冷,小便清白,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這是因為體內受寒,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排出的大便顏色像鴨糞一樣,質地清澈且偏冷,同時伴有小便清白的症狀,治療上可用附子理中湯。」
4. 飧泄
水穀不化而完出也,《史記》名迴風。風邪入胃,木來賊土,清氣在下,升陽除濕湯。
白話文:
其中"飧泄"指的是消化不良導致的腹瀉,"風邪入胃"指風邪入侵胃部,"木來賊土"在中醫五行理論中表示肝木過度剋制脾土,"清氣在下"表示本應上升的清氣反而停留在下方,"升陽除濕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用於提升陽氣和去除濕氣。
5. 洞泄
一名濡泄,瀉下多水也,胃苓湯。水液去多,甚而轉筋血傷,故筋急也,升陽除濕湯。
白話文:
【洞泄】
這也被稱為濡泄,特徵是腹瀉時排出大量水分,治療上可用胃苓湯。
當身體流失過多水分,嚴重時會導致轉筋(肌肉抽搐)及血液濃度上升,進而影響到筋絡的柔韌性,使其變得緊繃,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升陽除濕湯來治療。
6. 痰泄
痰留於肺,大腸不固,脈必弦滑,以藥探吐。其人神志不瘁,色必不衰,或二陳湯加蒼朮、木香。
白話文:
痰液滯留在肺部,導致大腸機能不穩固,從脈象上會呈現出弦滑的特徵,治療上可能會用藥物來誘發嘔吐,藉此清除體內的痰濕。如果病人精神狀態良好,面色也未顯得憔悴,可以考慮使用二陳湯,並在其中加入蒼朮和木香兩味藥材來增強療效。
7. 火泄
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火也,黃芩芍藥湯。張長沙謂之協熱自利。
白話文:
「患者腹部疼痛並持續拉肚子,腸子會發出咕嚕咕嚕的響聲,並且是痛一陣就拉一陣,這是因為體內火氣過盛所導致的。可以使用黃芩芍藥湯來治療。這是張仲景(被稱為張長沙)所描述的,他將這種情況稱作協熱自利。」
8. 直腸泄
食方入口而即下,極為難治,大斷下丸。
白話文:
「食物一進到口中就立刻拉肚子,這種情況非常難以治療,需要使用強力的瀉下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