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脈候

沉、小、細、微者吉,洪、大、滑、數者凶。仲景云:沉弦者重,脈大者為未止,微弱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白話文:

在診斷脈象時,如果脈象呈現出沉、小、細、微的特徵,這通常是好的預兆。反之,如果脈象表現為洪、大、滑、數,則可能預示著不好的情況。

張仲景曾說過,脈象呈現沉弦的情況,病情可能會加重;而脈象顯得大的,表示病況尚未穩定。若脈象微弱,這可能是病情即將自行恢復的跡象,即使有發燒的情況,也不會危及生命。

2. 醫案

屯院孫瀟湘夫人,下痢四十日,口乾發熱,飲食不進,腹中脹悶,完穀不化。尚有謂其邪熱不殺穀者,計服香、連、枳殼、豆蔻、厚朴等三十餘劑,絕谷五日,命在須臾。迎余診之,脈大而數,按之豁然,詢得腹痛而喜手按,小便清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亟煎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一劑而痛止,六劑而熱退食進,兼服八味丸二十餘日。

霍然起矣。

淮安郡侯許同生令愛,痢疾腹痛,脈微而軟,余曰:此氣虛不能運化精微,其窘迫後重者,乃下陷耳。用升陽散火湯一劑,繼用補中益氣湯十劑,即愈。

文學顧偉男之內,痢疾一月,諸藥無功。余診之曰:氣血兩虛,但當大補,痢家藥品一切停廢,以十全大補連投十劑,兼進補中益氣,加薑、桂二十餘劑而安。

兵尊張綱庵,秋間患痢,凡香連、枳樸等劑,用之兩月而病不衰。余診之,滑而有力,失下之故也。用香、連、歸、芍、陳皮、枳殼,加大黃三錢,下穢物頗多,診其脈尚有力,仍用前方,出積滯如魚腸者約數碗,調理十餘日而痊。

撫臺毛孺初,痢如魚腦,腸鳴切痛,聞食則嘔,所服皆芩、連、木香、菖蒲、藿香、橘紅、芍藥而已。後有進四君子湯者,疑而未果。飛艇相招,兼夜而往。診得脈雖洪大,按之無力,候至右尺,倍覺濡軟,余曰: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亟須參、附,可以回陽。孺翁曰:但用參、術可得愈否?余曰:若無桂、附,雖進參、術,無益於病,且脾土大虛,虛則補母,非補火乎?遂用人參五錢,熟附一錢半,炮姜一錢,白朮三錢。連進三劑,吐止食粥,再以補中益氣加薑、附十四劑後,即能視事。

大黃湯,治膿血稠黏,裡急後重,腹痛脈實。

錦紋大黃(一兩)

好酒二鍾,浸半日,煎至鍾半,去渣,分二次服。

芍藥湯,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錢五分),當歸,黃連,黃芩(各八分),大黃(一錢),桂(五分),甘草(炒),檳榔(各四分),木香(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痢不減,漸加大黃。

白朮黃芩湯,服前藥,痢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三錢,土炒),黃芩(二錢),甘草(一錢)

水鍾半,姜三片,煎八分服。

承氣湯,見傷寒。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

蘇合香丸,見中風。

黃連丸

乾薑(炮),黃連(炒),砂仁(炒),川芎,阿膠(蛤粉炒),白朮(各一兩),乳香(另研,三錢),枳殼(麩炒,五錢)

為末,鹽梅三個,取肉少入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白湯送下,食前服。

蒼朮地榆湯,治脾經受濕,下血痢。

蒼朮(六錢,炒),地榆(二錢)

白話文:

[醫案]

孫瀟湘夫人罹患痢疾四十天,伴隨口乾發熱、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先前服用香薷、黃連、枳殼、豆蔻、厚朴等藥物三十餘劑,病情不見好轉,反而絕食五天,性命危殆。我受邀診治,診其脈象洪大而數,按之鬆軟,詢問得知腹痛卻喜歡用手按壓,小便清利。判斷為陰虛火衰,內寒外熱。立即煎服附子理中湯,藥物冰冷服用,一劑即止痛,六劑後發熱退卻,恢復進食,後續服用八味丸二十餘天,病情痊癒。

淮安郡侯許同生之女患痢疾腹痛,脈象微弱。我診斷為氣虛不能運化精微物質,症狀為下墜感,屬氣陷。服用升陽散火湯一劑,繼而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劑而痊癒。

文學家顧偉男罹患痢疾一月,服用多種藥物無效。我診斷為氣血兩虛,應當大補。停止服用之前的痢疾藥物,改用十全大補湯連續服用十劑,同時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薑、桂二十餘劑,病情好轉。

張綱庵先生秋間患痢疾,服用香薷、黃連、枳實、厚朴等藥物兩個月,病情未見好轉。我診斷為滑脈有力,是積滯未下所致。於是處方香薷、黃連、當歸、芍藥、陳皮、枳殼,加大黃三錢,瀉下大量穢物。診其脈象仍有力,繼續服用此方,排出大量積滯,調理十餘日痊癒。

毛孺初先生患痢疾,症狀如魚腦樣便,腸鳴腹痛,聞食即嘔,服用芩連、木香、菖蒲、藿香、橘紅、芍藥等藥物無效,後又服用四君子湯,但效果不佳。我受邀診治,診其脈象雖洪大,但按之無力,右尺脈尤為濡弱。我診斷為命門火衰,不能化生脾土,需急用人參、附子回陽。毛先生問是否只需用人參、白朮即可,我回答說若無桂枝、附子,即使服用人參、白朮也無益,且脾土大虛,應先補脾土(母),才能生火(子)。遂處方人參五錢,熟附子一錢半,炮薑一錢,白朮三錢。連服三劑,嘔吐停止,能進食稀粥。之後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薑、附十四劑,痊癒後恢復工作。

大黃湯:治療膿血黏稠,裡急後重,腹痛脈實的方劑。(具體組成見原文)

芍藥湯:經書記載:小便排出膿血,表示氣機通暢,出血停止。此方通過行血止血,調氣除後重。(具體組成見原文)

白朮黃芩湯:用於調和脾胃,鞏固療效。(具體組成見原文)

承氣湯:見《傷寒論》。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

蘇合香丸:見《中風》。

黃連丸:(具體組成見原文)

蒼朮地榆湯:治療脾經受濕,下血痢。(具體組成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