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七 (1)
卷之七 (1)
1. 痢疾
經名腸澼,古稱滯下。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腸中下痢曰腸澼,便血者赤痢也。陽勝陰衰則身熱,故死;營氣不傷則身不熱,故生。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白沫者,白痢也。病屬陰而見陰脈為順,故沉則生;陽脈為逆,故浮則死;有屬熱者,不拘此例。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膿血者,赤白兼下也。懸絕者,脈至如絲懸懸欲絕也。邪實正虛故死,滑因血盛未氣傷故生。帝曰: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身不熱,脈不懸絕,皆非死候也。若不滑而澀,不大而小,乃死證也。
故滑大為生,澀小為死也。以臟期者,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脾見甲乙死,腎見戊巳死也。
愚按:痢之為證,多本脾腎,脾司倉廩,土為萬物之母,腎主蟄藏,水為萬物之元,二臟根本之地,投治少差,冤沉幽冥,究其疵誤,皆寒熱未明,虛實不辨也。晚近不足論,即在前賢,頗有偏僻,如《局方》與復庵,例行辛熱,河間與丹溪,專用苦寒,何其執而不圓,相去天壤耶?
夫痢起夏秋,濕蒸熱鬱,本乎天也;因熱就涼,過吞生冷,由於人也。氣壯而傷於天者,鬱熱居多,氣弱而傷於人者,陰寒為甚。濕土寄旺四時,或從於火,則陽土有餘,而濕熱為病,經所謂敦阜是也;或從於水,則陰土不足,而寒濕為病,經所謂卑監是也。言熱者遺寒,言寒者廢熱,豈非立言之過乎?
至以赤為熱,白為寒,亦非確論,果爾,則赤白相兼者,豈真寒熱同病乎?必以見證與色脈辨之,而後寒熱不淆也。須知寒者必虛,熱者必實,更以虛實細詳之,而寒熱愈明耳。脹滿惡食,急痛懼按者,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熱也;脈強而實者,實也;脈數而滑者,熱也;外此則靡非虛寒矣。
而相似之際,尤當審察。如以口渴為實熱似矣,不知凡系瀉痢,必亡津液,液亡於下,則津涸於上,安得不渴?更當以喜熱喜冷分虛實也。以腹痛為實熱似矣,不知痢出於臟,腸胃必傷,膿血剝膚,安得不痛?更發以痛之緩急,按之可否,臟之陰陽,腹之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分虛實也。
以小便之黃赤短少為實熱似矣,不知水從痢去,溲必不長,液以陰亡,溺因色變,更當以便之熱與不熱,液之固與不固,色之澤與不澤,分虛實也。以裡急後重為實熱似矣,不知氣陷則倉廩不藏,陰亡則門戶不閉,更當以病之新久,質之強弱,脈之盛衰,分虛實也。
至於治法,須求何邪所傷,何臟受病,如因於濕熱者,去其濕熱;因於積滯者,去其積滯;因於氣者調之,因於血者和之。新感而實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可以塞因塞用。是皆常法,無待言矣。
白話文:
標題:[痢疾]
古人將痢疾稱爲腸澼,又稱滯下。
皇帝問:腸澼伴有便血,病情如何?岐伯答:身體發熱則預後不良,身體寒冷則預後良好。腸中下痢叫做腸澼,便血就是赤痢。陽氣過盛陰氣衰弱則身體發熱,所以預後不良;營氣未受傷則身體不發熱,所以預後良好。皇帝問:腸澼排出白色泡沫,病情如何?岐伯答:脈象沉則預後良好,脈象浮則預後不良。白色泡沫就是白痢。病症屬陰而出現陰脈爲順,所以脈象沉則預後良好;陽脈爲逆,所以脈象浮則預後不良;也有屬熱的情況,不受此例限制。
皇帝問:腸澼伴有膿血,病情如何?岐伯答:脈象懸絕則預後不良,脈象滑大則預後良好。膿血就是紅白混下。懸絕脈象就像絲線一樣快要斷掉。邪實正虛所以預後不良,滑脈是因爲血液充盈未傷及氣所以預後良好。皇帝問:身體不發熱,脈象不懸絕,病情如何?岐伯答:脈象滑大者預後良好,脈象懸澀者預後不良,按照臟腑週期判斷。身體不發熱,脈象不懸絕,都不是死亡的徵兆。如果不滑而澀,不大而小,就是死亡的證據。
因此,滑大脈象預示生存,澀小脈象預示死亡。按照臟腑週期,肝見庚辛日則死,心見壬癸日則死,肺見丙丁日則死,脾見甲乙日則死,腎見戊巳日則死。
愚按:痢疾的病因,多源於脾腎,脾主管倉廩,土爲萬物之母,腎主管蟄藏,水爲萬物之源,這兩髒是人體的根本,如果治療稍有偏差,可能就會導致病入膏肓,追究其錯誤,都是因爲寒熱不明,虛實不分。近代的醫術不值一提,即使是前輩賢士,也有偏頗之處,如《局方》與復庵,常用辛辣溫熱藥物,河間與丹溪,專用苦寒藥物,爲何如此固執而不圓融,差距如此之大呢?
痢疾多發於夏秋,溼熱蒸騰,這是天的因素;因熱貪涼,過量食用生冷食物,這是人的因素。體質強壯而被天因素傷害的,多爲鬱熱;體質虛弱而被人因素傷害的,多爲陰寒。溼土在四季都有旺盛的表現,如果與火相結合,則陽土過剩,溼熱成爲疾病,這就是所謂的敦阜;如果與水相結合,則陰土不足,寒溼成爲疾病,這就是所謂的卑監。只說熱而忽略寒,只說寒而忽略熱,這難道不是論述的錯誤嗎?
至於認爲紅色爲熱,白色爲寒,這也是不準確的論述,如果這樣,那麼紅白混合的,難道真的是寒熱同時存在嗎?必須根據症狀和脈象來判斷,才能區分寒熱。要知道寒症必然伴隨虛弱,熱症必然伴隨實證,再詳細分析虛實,就能更清楚地分辨寒熱了。脹滿厭食,劇痛怕按的是實證;煩躁口渴,喜歡冷飲,怕熱的是熱證;脈象強而實的是實證;脈象數而滑的是熱證;除此之外都是虛寒證。
在相似的情況下,更應仔細辨別。例如口渴似乎是實熱,但不知道腹瀉和痢疾一定會丟失津液,下部津液流失,上部津液乾涸,怎麼會不口渴?更應根據是否喜歡熱飲或冷飲來區分虛實。腹部疼痛似乎是實熱,但不知道痢疾源於內臟,腸胃必定受傷,膿血剝落皮膚,怎麼會不疼?更應根據疼痛的緩急,能否按壓,內臟陰陽,腹部是否脹滿,脈象是否有力度來區分虛實。
小便黃赤短少似乎是實熱,但不知道水分隨痢疾流失,尿量必然減少,液體因陰液流失而變色,更應根據排泄物是否熱,液體是否穩定,顏色是否光澤來區分虛實。裏急後重似乎是實熱,但不知道氣陷則倉廩無法收藏,陰液流失則門戶無法關閉,更應根據病情的新舊,體質的強弱,脈象的盛衰來區分虛實。
至於治療方法,必須找出是什麼邪氣傷害,哪個臟器患病,如果是溼熱引起的,去除溼熱;如果是積滯引起的,去除積滯;如果是氣的問題,進行調理;如果是血的問題,進行調和。新感而實證的,可以用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證的,可以用塞因塞用。這些都是常規方法,無需贅述。
奇怪的是,世界上患痢疾的人,十有八九是虛證。而治療痢疾的醫生,一百個中沒有一個會補虛。氣本來已下陷,再行氣只會使後重更嚴重嗎?中氣本來已虛弱,再攻積只會使元氣更加枯竭嗎?溼熱傷血的,自然應該調血,但如果過度推蕩,血不會反而受損嗎?津液流失引起口渴的,自然應該止瀉,但如果只給予滲透利尿,津液不會反而消耗嗎?世上有些庸醫,專門遵守疼痛無補法,還說:等到疼痛停止,纔可補。卻不知道因爲虛而疼痛的,越攻則越虛越痛。這些都是本末未明,只知道當前的症狀是有形的疾病,卻沒有考慮到無形的元氣。
請允許我詳細說明適合補虛的情況:脈象微弱者可補,形態和麪色虛弱者可補,疾病後期出現痢疾者可補,因爲攻伐而病情加劇者可補。然而最重要的是脾腎兩髒,如果先腹瀉後痢疾,脾傳腎爲賊邪難以治療;如果先痢疾後腹瀉,腎傳脾爲微邪容易醫治。因此知道在脾的病淺,在腎的病深,腎爲胃關,開竅於二陰,沒有長期痢疾而不損傷腎的。所以治療痢疾不知補腎,是不正確的。
凡是四君子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都可補脾虛,這並不錯,但如果病在於火衰,土位無母,如果不是肉桂、附子,大補命門,恢復腎中之陽,拯救脾家之母,飲食如何能進,門戶如何能固,真元如何能復?如果胃熱不退,僅以人參、白朮補土,大多無法起效,這是非常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