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五 (1)
卷之五 (1)
1. 脈候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浮大可吐之,微則為虛。代散者死。
白話文:
關於脈象的觀察,瘧疾的脈象自然呈現弦脈。如果脈象弦且數,這表示體內多有熱象;若是脈象弦且遲,則顯示體內多有寒象。若脈象呈現弦且浮大的狀態,可能適合嘔吐法治療;而脈象微弱則表示體質虛弱。一旦脈象出現代脈或散脈的情況,這可能是病情危急的徵兆。
2. 醫案
太史楊方壺,瘧髮間日,脈見弦緊,兩發後苦不可支,且不能忌口,便懇截之。余曰:邪未盡而強截之,未必獲效,即使截住,必變他證,不若治法得所,一二劑間,令其自止。升麻、柴胡各二錢,提陽氣上升,使遠於陰而寒可止;黃芩、知母各一錢五分,引陰氣下降,使遠於陽而熱自已;以生薑三錢,劫邪歸正,甘草五分,和其陰陽。一劑而減半,再劑而竟止矣。
新安程武修患瘧,每日一發,自已、午時起,直至次日寅、卯而熱退,不逾一時,則又發矣。已及一月,困頓哀苦,命兩郎君叩首無算,以求速愈。余曰:頭痛惡寒,脈浮而大,表證方張,此非失汗,必誤截也。武修云:寒家素有截熱丸,百發百中,弟服之病熱增劇,何也?余曰:邪未解而劇止之,邪不能伏,請以八劑四日服盡,決效耳。
石膏、黃芩各三錢,抑陽明之熱,使其退就太陰;白豆蔻三錢、生薑五錢,救太陰之寒,使其退就陽明;脾胃為夫妻,使之和合,則無陰陽乖亂之衍。半夏、檳榔各一錢五分,去胸中之痰;蘇葉二錢,發越太陽之邪;乾葛一錢,斷入陽明之路。甫三劑而瘧止。改用小柴胡倍人參,服四劑,補中益氣服十劑,而瘥。
相國沈銘縝,丙辰秋患瘧吐蛔,悶不思食,六脈沉細。余曰:瘧傷太陰,中寒蛔動也。用理中湯加烏梅三個、黃連五分,進四劑後,胸中豁然,寒熱亦減,蛔亦不吐。去黃連,加黃耆二錢,生薑五錢,五劑而瘧止。以手書謝云:早年攻苦,即有寒中之患。醫者但明疏氣,不解扶陽,積困於今。
雖當盛暑,寒冷不敢沾唇。此獨不肖自知之耳,瘧發蛔動,幾為性命之憂!幸老年侄隔垣之視,一匕回春,豈第超邁庸儔,直當上參和、扁。嗣此有生,詎非慈造!鐫之焦府,與日偕長矣。
清脾飲,治瘧疾脈來弦數,或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青皮(炒),厚朴(薑製),白朮(炒黃),黃芩,草果(各八分),柴胡,茯苓,半夏(各一錢半),甘草(五分,炙)
水一鍾,生薑五片,煎一鍾服。近來不問虛實,概用此湯,過矣。
白虎加桂枝湯,治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一錢二分),桂枝(五分),甘草(五分),粳米(一錢),石膏(五錢)
水鍾半,煎八分服。
參蘇飲,方見傷風。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
補中益氣湯,方見類中風。
涼膈散,方見中風。
理中湯,方見傷寒。
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方見虛癆。
香薷飲,方見中暑。
二術柴胡湯,諸瘧必用。
白朮(炒焦),蒼朮(炒),柴胡,陳皮(各七分),甘草(四分)
水鍾半,生薑五片,煎八分服。一日一發,乃午前發,邪在陽分,加枯芩、茯苓、半夏;熱甚口渴,加石膏、麥門冬。間日或三四日發,或午後及夜發者,邪在陰分,加四物湯、酒炒黃耆、紅花,提起陽分,方可截之。脈虛神倦,加人參、黃耆;傷食加神麯、麥芽、山楂、黃連;痰多加生薑、半夏;要截,加檳榔、常山、烏梅。
白話文:
[醫案]
太史楊方壺患瘧疾,隔日發作,脈象弦緊。發病兩次後,痛苦不堪,想馬上停止發作。我說:邪氣未盡就強行止住,未必有效,即使止住了,也可能轉變為其他病症,不如用對方法,一兩劑藥就能讓它自行停止。於是處方:升麻、柴胡各二錢,提振陽氣上升,使寒邪遠離;黃芩、知母各一錢五分,引導陰氣下降,使熱邪自行消退;生薑三錢,驅除邪氣歸於正氣;甘草五分,調和陰陽。一劑藥後病情減輕一半,再服一劑就痊癒了。
新安程武修患瘧疾,每日發作一次,從中午開始,持續到次日寅卯時分退熱,不到一個小時又再次發作。已經持續一個月,身心疲憊,痛苦不堪,多次下跪求醫。我說:頭痛惡寒,脈象浮大,表證明顯,這不是因為出汗不足,而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了截瘧藥物。武修說:我家素來有截瘧丸,百試百靈,我弟弟服用後病情卻加重了,這是為什麼?我說:邪氣未解就強行止住,邪氣無法伏藏,請服用八劑藥,四天服完,一定見效。
處方:石膏、黃芩各三錢,抑制陽明經的熱邪,使其退回到太陰經;白豆蔻三錢、生薑五錢,溫煦太陰經的寒邪,使其退回到陽明經;調和脾胃,則陰陽不會紊亂。半夏、檳榔各一錢五分,化解胸中痰濁;蘇葉二錢,疏散太陽經的邪氣;乾葛一錢,阻斷邪氣入侵陽明經的路徑。服三劑藥後瘧疾就停止了。之後改用小柴胡湯加倍人參,服用四劑,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劑,痊癒。
相國沈銘縝,丙辰年秋天患瘧疾,並伴有嘔吐蛔蟲,胸悶不思飲食,脈象沉細。我說:瘧疾傷及太陰經,導致脾胃虛寒,蛔蟲蠕動。於是用理中湯加烏梅三個、黃連五分,服用四劑後,胸中舒暢,寒熱減輕,蛔蟲也不再嘔吐。之後去掉黃連,加入黃耆二錢,生薑五錢,五劑藥後瘧疾痊癒。他親筆寫信感謝,說:年輕時操勞過度,留下脾胃虛寒的毛病。以前的醫生只知道疏通氣機,不懂得扶助陽氣,所以我的病一直拖到現在。
即使在盛夏,也不敢喝涼水。這都是我自己的不好,瘧疾發作又嘔吐蛔蟲,差點危及性命!幸好我的侄子像隔牆觀火般及時診治,如同神醫再世,不僅超越庸醫,堪比扁鵲、華佗。從此以後,我會更加珍惜生命,銘記在心!
清脾飲:治瘧疾脈象弦數,或只發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組成:青皮(炒)、厚朴(薑製)、白朮(炒黃)、黃芩、草果(各八分),柴胡、茯苓、半夏(各一錢半),甘草(五分,炙)。
用法:水一鍾,生薑五片,煎一鍾服。近來不論虛實,都用此方,是不對的。
白虎加桂枝湯:治只發熱不寒,或有汗者。
組成:知母(一錢二分),桂枝(五分),甘草(五分),粳米(一錢),石膏(五錢)。
用法:水半鍾,煎八分服。
參蘇飲:方見傷風。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
補中益氣湯:方見類中風。
涼膈散:方見中風。
理中湯:方見傷寒。
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方見虛癆。
香薷飲:方見中暑。
二術柴胡湯:諸瘧必用。
組成:白朮(炒焦)、蒼朮(炒)、柴胡、陳皮(各七分),甘草(四分)。
用法:水半鍾,生薑五片,煎八分服。一日一發,在午前發作,邪氣在陽分,加枯芩、茯苓、半夏;熱甚口渴,加石膏、麥門冬。間日或三四日發作,或午後及夜間發作,邪氣在陰分,加四物湯、酒炒黃耆、紅花,以振奮陽氣,然後才能截斷瘧疾。脈象虛弱,神疲倦怠,加人參、黃耆;食積加神麴、麥芽、山楂、黃連;痰多加生薑、半夏;需要快速止瘧,加檳榔、常山、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