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3)

1. 辨治大法論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肢內後廉,貫脊屬脊,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其見證也,面黑,口渴,唾血,大小腹痛,大便難,飢不欲食,腹大脛腫,脊臀腹後痛,臍下氣逆,足寒而逆,陰下濕,足下熱,坐而欲起,下痢善恐,四肢不收不舉。

實則夢腰脊解軟,虛則夢涉水恐懼。

酉時氣血注於腎。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經少血多氣。《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

(第二卷脈法中,有三焦包絡命門辨,宜互參考。)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顒。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其見證也,耳鳴,喉痹腫痛,耳後連目銳眥痛,汗自出,肩臑痛,內外皆痛,小指、次指如廢。

亥時氣血注於三焦。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難經》曰:膽在肝之短時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是經多血少氣。按: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府,號曰將軍。主藏而不瀉。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其見證也,口苦,馬刀挾癭,足外熱,寢寒憎風,體無膏澤,胸中、脅肋、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前諸節痛,善太息。子時氣血注於膽。

《卮言》曰:膽者,澹也,清淨之腑,無所受輸,淡淡然者也。愚謂膽者,澹也,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猶人之正直無私,有力量善擔當者也。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

是經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魄,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左脅左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白話文:

腎經的脈絡,起始於小腳趾下方,邪氣會沿著腳底進入,從腳掌的然谷穴下方出來,沿著內踝後方,再分出支脈進入腳跟,向上沿著小腿內側,經過膝蓋內側,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柱,與脊柱相連,再聯繫膀胱。其中直行的脈絡,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夾著舌根。另一支脈從肺臟分出,聯繫心臟,注入胸腔。

腎經出現問題時,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臉色發黑、口渴、吐血、大小腹疼痛、大便困難、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肚子脹大、小腿腫脹、背部、臀部、腹後方疼痛、肚臍下方氣逆、腳冷且發麻、陰部潮濕、腳底發熱、坐著想站起來、容易腹瀉且容易恐懼、四肢無力,抬不起來。

如果腎精充足,會夢到腰背放鬆無力;如果腎精不足,則會夢到涉水感到恐懼。

下午五點到七點(酉時),氣血會流注到腎臟。

三焦是負責疏通水液的器官,水液由此排出。三焦經是氣多血少的經脈。《中藏經》說:三焦是人體元氣的根本。總管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暢,則內外、左右、上下都能通暢,它對全身的灌溉滋養,協調內部、調節外部、滋養左側、護養右側、引導向上、宣散向下,作用非常重大。

(關於三焦、心包、命門的辨證,可參考第二卷脈法。)

三焦經的脈絡,起始於無名指和小指的末端,向上經過兩指之間,沿著手背經過手腕,再沿著手臂外側的兩骨之間向上,貫穿肘部。向上沿著上臂外側,經過肩膀,再與足少陽經交會,進入鎖骨上窩,分佈在胸腔,聯繫心包,向下穿過橫膈膜,聯繫三焦。其中一個分支,從胸腔向上經過鎖骨上窩,到達脖子後方,連接耳朵後面,向上到達耳朵上方,再彎下來經過臉頰到下頷。另一個分支,從耳朵後方進入耳朵,再從耳朵前方出來,經過顴骨前方,連接到臉頰,最後到達外眼角。

三焦經出現問題時,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耳鳴、咽喉腫痛、耳朵後方連到外眼角的疼痛、容易出汗、肩部和上臂疼痛,身體內外都會痛、無名指和小指像廢掉一樣。

晚上九點到十一點(亥時),氣血會流注到三焦。

膽是負責判斷的器官,決斷由此產生。

《難經》說:膽依附在肝臟的短時間內,重三兩三銖,長三寸,能儲存三合的精汁。膽經是血多氣少的經脈。華元化說:膽是清淨的府,稱為將軍。主儲藏而不外洩。

膽經的脈絡,起始於外眼角,向上到達頭的角落,再向下到耳後,沿著脖子,行走在手少陽經的前方,到達肩上,然後又交叉到手少陽經的後面,進入鎖骨上窩。其中一個分支,從耳後進入耳朵,再從耳朵前方出來,到達外眼角的後面。另一個分支,從外眼角向下經過大迎穴,與手少陽經相合,到達下頷,再向下經過臉頰骨,下到脖子,與鎖骨上窩的脈絡會合,向下進入胸腔,穿過橫膈膜,聯繫肝臟,歸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側,從腹股溝出來,環繞陰毛邊緣,橫向進入髖關節。

直行的脈絡,從鎖骨上窩下行經過腋下,沿著胸部經過側腹,向下會合於髖關節,再向下沿著大腿外側,經過膝蓋外側,再沿著外踝骨的前方,直向下到達絕骨末端,再從外踝前方出來,沿著腳背上,進入小腳趾和無名趾之間。其中一個分支,從腳背上進入大拇趾之間,沿著大拇趾骨的內側,到達末端,再繞著指甲出來。

膽經出現問題時,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口苦、瘰癧、足部外側發熱、睡覺怕冷怕風、身體沒有光澤、胸部、脅肋、髖部、膝蓋外側到小腿、絕骨、外踝前方等各處關節疼痛、經常嘆氣。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子時),氣血會流注到膽。

《卮言》說:膽是淡泊的,是清淨的腑,沒有什麼可以輸注的,淡淡然的。《愚謂》說:膽是淡泊的,是中正的器官,決斷由此產生。就像人正直無私,有力量又勇於承擔一樣。

肝是將軍的器官,謀略由此產生。肝臟位於橫膈膜下方,上附著於脊柱第九椎下方。

肝經是血多氣少的經脈,與筋相關,滋養爪甲,主藏魂,開竅於眼睛,其聯繫向上連通心肺,向下沒有開口。《難經》說:肝臟重二斤四兩,左邊有三葉,右邊有四葉,總共七葉。滑氏說:肝臟的作用,在於左側,肝臟的位置在左脅左腎的前方,並與胃一起附著在脊柱第九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