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2)
1. 辨治大法論
心手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其見證也,消渴,兩腎內痛,後廉腰背痛浸淫,善笑,善驚、善忘;上咳吐,下氣泄,眩僕,身熱腹痛而悲。實則夢驚恐怖,虛則夢煙火焰田。
午時氣血注於心。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迭,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腹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中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其見證也,面白,耳前熱,苦寒,額頷腫不可轉,腰似折,肩臑、肘臂外後廉腫痛,臑臂內前廉痛。未時氣血注於小腸。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當小腸下口,乃膀胱之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下。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
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支者,從腰中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其見證也,目似脫,頭兩邊痛,淚出,臍反出,下腫,便膿血,肌肉痿,項似拔,小腹脹痛,按之欲小便不得。
申時氣血注於膀胱。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附於脊之第十四椎下。
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難經》曰:腎有二枚,重一斤二兩,藏精與志。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二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白話文:
[辨治大法論]
心經的脈絡,起於心臟,分出屬於心系(心臟的相關組織),往下穿過橫膈膜,聯絡小腸。它的一個分支,從心系向上夾著咽喉,連繫到眼睛的脈絡。它主幹則從心系回到肺部,然後向下從腋下出來,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後面,往下到肘內側。再沿著前臂內側後緣走,到達手掌後銳骨的末端,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沿著小指內側到指尖。
它出現的病症有:口渴消瘦、兩腎內部疼痛、後腰背部疼痛逐漸蔓延、喜歡笑、容易驚嚇、健忘;向上會咳嗽、嘔吐,向下會腹瀉,頭暈跌倒,身體發熱,腹痛而感到悲傷。實證時會做惡夢驚恐,虛證時會夢見煙霧、火焰、田野。
中午時,氣血會流注到心臟。
小腸是接受食物的器官,能消化食物並排出糟粕。它背部附著於脊椎,前面附著於肚臍,左側向上盤旋,彎曲十六次,長度約三丈二尺,能容納穀物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小腸的上口在肚臍上方二寸的位置,靠近脊椎,食物和水由此進入;小腸的下口在肚臍下方一寸,為水分穴,靠近肚臍,能區分食物的清濁,水液滲入膀胱,糟粕流入大腸。
小腸經的血多而氣少。《難經》說,小腸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
小腸手太陽經的脈絡,起於小指指尖,沿著手的外側向上,到手腕處,然後從手腕中間出來,直行沿著手臂骨頭下緣,到達肘部內側兩筋之間,然後沿著上臂外側後緣向上,到達肩關節,繞過肩胛骨,交會於肩上,進入鎖骨上窩,聯絡心臟,沿著咽喉下行,穿過橫膈膜,聯絡胃,屬於小腸。它的一個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上到面頰,到達眼睛外角,然後進入耳中。它的一個分支,從面頰分出,到達鼻部,再到眼睛內角,斜著聯絡到顴骨。
它出現的病症有:面色蒼白,耳朵前面發熱,怕冷,額頭和下巴腫脹不能轉動,腰部像要折斷一樣,肩膀、上臂、肘部、手臂外側後緣腫痛,上臂內側前緣疼痛。下午一到三點時,氣血會流注到小腸。
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氣化功能正常就能夠排泄津液。膀胱位於第十九椎下方,在腎臟下面,大腸前面,有下口,沒有上口,下口在肚臍上方一寸的水分穴處,也就是小腸的下口,是膀胱的開口,水液由此從迴腸分別滲透下去。津液的排出和吸收都是通過氣化功能來實現的。如果進入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水液就會進入大腸而導致腹瀉;如果排出的氣化功能失常,就會導致下竅閉塞而引起小便不通或腫脹。後世的醫書,有的說膀胱只有上口沒有下口,有的說上下都有口,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
膀胱經的血多而氣少。《難經》說,膀胱的重量是九兩二銖,縱橫九寸,能儲存尿液九升九合。膀胱的開口寬二寸半。
膀胱足太陽經的脈絡,起於眼睛內角,向上到達額頭,在頭頂交會。它的一個分支,從頭頂到耳朵上角。它主幹從頭頂進入腦內,再從腦後出來,向下到達頸後。沿著肩膀和背部內側下行,夾著脊椎到達腰部中間,再深入到脊椎兩側的肌肉中,聯絡腎臟,屬於膀胱。它的一個分支,從腰部中間夾著脊椎,穿過臀部進入膝膕中。它的一個分支,從肩胛骨內側左右分出向下,穿過肩胛骨,夾著脊椎內側,經過髖關節,沿著大腿外側後緣下行,匯合於膝膕中,再向下穿過小腿肚內側,到達外踝骨後方,沿著京骨,到達小腳趾外側。
它出現的病症有:眼睛好像要脫落出來,頭兩邊疼痛,流眼淚,肚臍外翻,下身腫脹,大便帶膿血,肌肉萎縮,脖子好像要被拔掉一樣,小腹脹痛,按壓時想小便卻又排不出來。
下午三點到五點時,氣血會流注到膀胱。
腎臟是發揮強大作用的器官,所有技巧都由此而出。腎臟附著於第十四椎的下方。
腎經是氣多血少的經脈,它的功能與骨骼相關,它的光澤表現在頭髮,在大小便開竅。《難經》說,腎臟有兩個,重一斤二兩,儲藏精氣和意志。華佗說,腎臟是精神的住所,是生命力的根本。腎臟有兩個,形狀像豇豆,並排彎曲,附著在脊柱的兩旁,相距各一寸五分,外面包裹著黃色脂肪,各兩條帶子,上面的帶子連接到心臟,下面的帶子通向脊柱下方的大骨,在脊骨的末端,大約半個手掌大小,中間有兩個穴位,是腎帶經過的地方,上連脊髓,到大腦中,連接到髓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