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1)

1. 辨治大法論

其見證也,惡煙火,聞木音則驚,上登而歌,棄衣而走,顏黑不能言,嘔,呵欠,消穀善飢,頸腫,膺乳沖股伏兔胻外廉足跗皆痛,胸旁過乳痛,口渴,腹大,水腫,奔響腹脹,胻內廉跗痛,髀不可轉,膕如結,臑如裂,膝臏腫痛,遺溺失氣,善伸,癲疾,濕淫心欲動,則閉戶獨處,驚慄,身前熱,身後不熱。

辰時氣血注於胃。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

是經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滑氏曰:掩乎太倉。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傍。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其見證也,五泄,二便閉,面黃,舌強痛,口甘,食即吐,嗜臥,善飢,善味不嗜食。尻陰、膝、臑、胻足背痛,當臍痛,腹脹腸鳴,足不收行,善瘛善噫,後泄氣,肉痛,足胻腫,體不能動。實則夢歡歌快樂,虛則夢飲食相爭。

巳時氣血注於脾。

心包絡一經,《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絡,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堅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膜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言無形者非。

按:《靈蘭秘典論》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宮,喜樂出焉一段。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即心包無疑矣。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其見證也,笑不休,手心熱,心中太熱,面黃目赤,心中動。

按:包絡者,即包絡其心之義也,顯而易見。乃叔和配諸尺中,因其臣使之官,應心主而為相火,故誤耳。今訂正之,詳在《脈法》中。戌時氣血注此。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

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於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圍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也。

白話文:

辨治大法論

病人出現的症狀有:厭惡煙火,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嚇,喜歡爬到高處唱歌,隨意丟棄衣服奔跑,臉色發黑,說不出話,想吐,頻繁打哈欠,容易餓且消化快,脖子腫大,胸部、乳房、大腿內側、小腿外側、腳背都疼痛,胸部側邊和乳房周圍疼痛,口渴,肚子大,全身水腫,肚子裡有氣體奔竄作響,腹脹,小腿內側和腳背疼痛,大腿無法轉動,膝蓋後面的筋好像打結,手臂像裂開一樣疼痛,膝蓋骨腫痛,大小便失禁,喜歡伸懶腰,出現癲癇,濕氣過盛,內心慾望強烈時會關上門獨自待著,容易驚恐,身體前面熱,後面不熱。

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氣血流注於胃。

脾是儲藏食物的倉庫,五味的營養由此而出。形狀像鐮刀,與胃有共同的膜相連,附著在胃左邊上方的俞穴,約在第十一胸椎下方。聽到聲音就會活動,活動時會磨動胃部,主導食物的消化吸收。脾對應的是肉,它的精華表現在嘴唇上,開竅於口。

脾經是多氣少血的經絡。《難經》說:脾重二斤三兩,寬而扁平,寬約三寸,長約五寸,有半斤散膏,主要作用是包裹血液,溫養五臟,主管意志和智慧。滑氏說:脾就像覆蓋在糧倉上的東西。華元化說:脾主要負責消化磨碎五穀,並將營養輸送到身體各處。

足太陰脾經,起於大腳趾尖,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色肌肉邊緣,經過大腳趾骨後,向上到內踝前緣。再向上到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與足厥陰肝經交叉,向上到膝蓋內側,進入腹部,歸屬於脾臟,聯絡胃部。再向上穿過橫膈膜,夾著咽喉,連接舌根,散布於舌頭下方。另外有一分支,從胃部再向上穿過橫膈膜,注入心臟。

病人出現的症狀有:腹瀉不止,大小便不通,臉色發黃,舌頭僵硬疼痛,口中發甜,吃東西就吐,喜歡躺著,容易餓,喜歡吃有味道的東西但不喜歡吃飯。屁股、陰部、膝蓋、手臂、小腿、腳背疼痛,肚臍周圍疼痛,肚子脹氣,腸鳴,腳無法正常活動,容易抽搐和打嗝,經常放屁,肌肉疼痛,小腿和腳腫脹,身體無法動彈。如果體內實證,會夢見歡歌笑語;如果體內虛弱,會夢見與人爭搶食物。

巳時(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氣血流注於脾。

心包絡這條經脈,《難經》說它無形。滑伯仁說:心包絡,又叫手心主,從臟腑的形態來看,它在心臟下方的橫膈膜之上,堅膜之下,與橫膈膜相連,並被黃色脂肪包裹的是心臟。在脂肪膜之外,有像絲一樣的細筋膜,與心肺相連,這就是心包。這個說法是對的,說無形的說法是錯的。

按照《靈蘭秘典論》所說,十二官中獨獨少了心包這一官,卻多了「膻中」這個官,是說臣子和使者的居所,喜悅快樂由此產生。現在考證,心包藏在橫膈膜上方,經脈起始於胸腔中,正好位於膻中穴的位置,心包所處的位置屬於相火,代替君主執行任務,實際上是臣使,這個官就是心包無疑了。

手厥陰心包絡的經脈,起於胸中,歸屬於心包絡,向下穿過橫膈膜,聯絡三焦。它的一支,沿著胸部出來到脅肋部,向下三寸到達腋下,再向上到達腋下,沿著手臂內側,在太陰和少陰兩條經脈之間行走,進入肘部。向下到前臂,在兩條筋之間行走,進入手掌,沿著中指末端出來。另外一支,從手掌中分出,沿著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出來。

病人出現的症狀有:不停地笑,手心發熱,心中感覺太熱,臉色發黃,眼睛發紅,心中悸動。

按照:包絡的意思,就是包在心臟的外面,這是顯而易見的。叔和將其配屬在尺脈中,是因為它有臣使的作用,所以與心主相應,而成為相火,因此錯了。現在將其訂正,詳細情況在《脈法》中說明。戌時(晚上七點到九點)氣血流注於心包絡。

心臟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產生。心臟位於肺的下方,橫膈膜的上方,附著在第五胸椎的位置。

這條經脈經常是少血多氣,它對應的是脈,它的精華表現在臉色上,開竅於舌頭。《難經》說:心臟重十二兩,內部有七個孔洞和三根毛髮,儲藏精汁三合,主導儲藏精神。

心臟形狀像尖圓的蓮花,內部有孔竅,孔竅有多有少,用於引導天真之氣。心臟下方沒有通道,上方與舌頭相通,共有四條脈絡,用於溝通四臟。心臟外麵有紅黃色的脂肪包裹,這是心包絡。心臟下方有橫膈膜,與脊椎和脅肋周圍相連,用於遮蔽濁氣,使其無法向上熏蒸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