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3)

1. 積聚

《靈樞》曰: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病起於下;風雨襲虛,病起於上。喜怒不節,內傷於臟,故起於陰;清濕襲虛,陰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下;風雨襲虛,陽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上。

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腠理開,邪從毛髮入,著孫絡之脈。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濯濯有音,寒則脹滿雷引,故時切痛。孫絡脈之細者。有水則濯濯有聲,動而得也。有寒則雷鳴相引,不動亦得也。

著陽明之經,挾臍而居,飽則大,飢則小。胃受水穀,故飽則大,飢則小也。著於緩筋,飽則痛,飢則安。緩筋在肌肉之間,故與陽明之積同。著於腸胃之募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則安,飢則痛。募原者,皮裡膜外也。著於伏沖之脈,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

伏沖,即衝脈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沖。其上行者循背裡,絡於督脈,其下行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故揣按則應手而動,起手則熱氣下行也。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不見,按之不得。膂筋在脊內,故居腸胃之後,飢則腸空,故積可見;飽則腸滿蔽之,故積不可見也。

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凡諸輸穴,皆經氣聚會之處,所以通血氣,若不通則津液干壅。此以上謂風雨襲陰之虛,病起於上而積生也。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厥氣生足悗,足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寒氣上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厥者,逆也。寒逆於下,故生足悗,言肢節痛而不利也。血受寒則凝澀,漸入腸胃,則陽氣不化,故為䐜脹,腸外汁沫不散,則日以成積。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食傷腸胃,汁溢膜外,與血相搏,乃成食積。又或用力傷陰陽之絡,以動其血,血得寒沫,相聚腸外,乃成血積。貪口腹,妄作勞者多有之。

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寒邪中於外,喜怒傷其內,氣因寒逆,則六經之輸不通,溫暖之氣不行,陰血凝聚,血因氣逆而成積,此性情乖戾者多有之。積之始生節,寒氣下逆而成積,卒然多食節,飲食起居而成積,卒然外中節,情志外傷挾寒成積。合三節而言,總是清濕襲陰之虛,病起於不而而成積也。

《難經》曰:積者,五臟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六腑所成。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

白話文:

積聚

《靈樞》說:喜怒不節制就會損傷臟腑,臟腑受損,疾病就從下焦(陰)開始;寒濕侵襲虛弱之體,疾病就從下焦開始;風雨侵襲虛弱之體,疾病就從上焦開始。喜怒不節制,內傷臟腑,所以疾病從下焦開始;寒濕侵襲虛弱之體,是陰邪在體表,所以疾病從下焦開始;風雨侵襲虛弱之體,是陽邪在體表,所以疾病從上焦開始。

邪氣侵入人體,始於皮膚,肌膚腠理疏鬆,邪氣就從毛髮侵入,到達孫絡之脈。邪氣在腸胃之間往來流竄,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遇寒則脹滿並伴有雷鳴般的牽引痛,因此時常會感到陣陣劇痛。孫絡脈很細,有積水就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這是因為邪氣運動而引起的;遇寒則會有雷鳴般的牽引痛,即使邪氣不運動也會產生這種疼痛。

邪氣侵犯陽明經脈,位於臍周,飽食則腫大,飢餓則縮小。胃腑接受水穀,所以飽食則腫大,飢餓則縮小。邪氣侵犯緩筋,飽食則疼痛,飢餓則舒適。緩筋位於肌肉之間,所以與陽明經的積聚症狀相同。邪氣侵犯腸胃的募原穴,疼痛並向緩筋處蔓延,飽食則舒適,飢餓則疼痛。募原穴是指皮裡膜外的穴位。邪氣侵犯伏衝脈,按壓時可觸摸到脈搏跳動,放手後則有熱氣向下流注兩股,如同熱湯澆灌一樣。

伏衝脈是指衝脈位於脊椎的部分,由於它位置最深,所以稱為伏衝。伏衝脈向上循行於背部內側,絡於督脈;向下循行,注入少陰經的大絡,從氣街(氣衝穴)出來,沿陰股內側,進入膕窩中,所以按壓時可觸摸到脈搏跳動,放手後則有熱氣向下流注。邪氣侵犯膂筋(背部肌肉),位於腸後,飢餓時積聚明顯,飽食時則不顯,按壓時也感覺不到。膂筋位於脊柱內,所以位於腸胃之後,飢餓時腸道空虛,所以積聚可以看見;飽食時腸道充盈遮蓋,所以積聚看不見。

邪氣侵犯輸脈,則經脈閉塞不通,津液不能下行,孔竅阻塞。凡是輸穴,都是經氣聚集的地方,用以疏通血氣,如果不通,就會導致津液阻塞。以上所述都是風雨侵襲陰虛之體,疾病從上焦開始而導致積聚。

積聚的最初形成,是遇寒而生,寒邪凝滯則形成積聚。寒邪凝滯於足部,導致足部冰冷,足部冰冷則脛部冰冷,脛部冰冷則血脈凝滯。寒邪向上侵入腸胃,則會導致脹滿,脹滿則腸外積液不能散開,日久便形成積聚。厥,是指逆的意思。寒邪逆於下焦,所以導致足部冰冷,指肢體疼痛不適。血液受寒則凝滯,逐漸侵入腸胃,則陽氣不能化解,所以導致脹滿,腸外積液不能散開,則日久便形成積聚。

突然暴飲暴食則腸道充盈,生活起居不規律,用力過度,則絡脈受損。陽絡受損則血液外溢,血液外溢則鼻出血;陰絡受損則血液內溢,血液內溢則便血。腸胃的絡脈受損,則血液溢於腸外,腸外有寒邪,積液與血液互相搏結,則凝結成塊,不能散開而形成積聚。飲食損傷腸胃,積液溢於膜外,與血液搏結,就形成了食積。或者用力過度損傷陰陽的絡脈,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血液與寒邪、積液相搏,聚集於腸外,就形成了血積。貪食好飲,過度勞作的人多見此症。

突然受寒或內傷於憂怒,則氣機逆亂,六輸不通,溫煦之氣不能運行,血液凝滯阻塞而不散開,津液阻塞不通,停滯不去,而形成積聚。寒邪侵襲於外,喜怒傷於內,氣機因寒邪而逆亂,則六經的輸穴不通,溫暖之氣不能運行,陰血凝滯,血液因氣機逆亂而形成積聚,這在性情乖戾的人身上較多見。積聚的形成,可分為寒邪下逆而成積,暴飲暴食而成積,外感寒邪和情志內傷挾寒而成積三種。綜上所述,都是寒濕侵襲陰虛之體,疾病從下焦開始而導致積聚。

《難經》說:積聚,是五臟所產生的病症。其發病初期有固定的部位,疼痛不會離開這個部位,上下有其一定的範圍,左右也有其一定的界限。聚,是六腑所產生的病症。其發病初期沒有固定的部位,上下沒有固定的範圍,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