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

1. 卷之七

2. 水腫脹滿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邪盛則大,邪實則堅,澀者氣血虛而不流利也。洪大之脈,陰氣必衰,堅強之脈,胃氣必損,故大堅以澀,病當為脹。陰為臟,陽為腑。脈病在陰,則脹在臟;脈病在陽,則脹在腑。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胸腹者,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咽喉傳送者,自上而入。小腸傳送者,自下而出。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咽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胃氣之所行也,是為五竅。閭,巷門也;里,鄰里也。《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蓋二十五家也。

五家為軌,十軌為里,蓋五十家也。言胃家之五竅,象如閭里門戶。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二穴俱任脈,玉英即玉堂。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清者為營,營行脈中,其氣精專,未即致脹。濁者為衛,衛行脈外,其氣慓疾,行於分肉之間。

故必由衛氣之逆,而後病及於營,則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衛氣逆而並於脈,復循分肉之間,故為膚脹。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音美。悗,悶亂也。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此五臟之脹也。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音嗔。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此六腑之脹也,濯濯:腸鳴水聲也。氣癃者,膀胱氣閉,小便不通也。

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博,乃合為脹也。厥逆之氣,自下而上,營衛失常。故真邪相攻,而合為張也。

黃帝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目下為窠。微腫者,形如臥蠶也。其頸脈動,時咳,頸脈,足陽明人迎也,陽明之脈,自人迎下循腹裡,水邪乘之,故頸脈動,水之標在肺,故為時咳。陰股間寒,足脛瘇,即腫。

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以上皆水腫之候也。

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𪔣𪔣,鼓聲也。寒氣客於皮膚之間,陽氣不行,病在氣分,故有聲如鼓。氣本無形,故不堅,氣無所不至,故腹大,身盡腫。若因於水,則有水處腫,無水處不腫。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侯也。寒氣在膚腠之間,按散則不能猝聚,故窅而不起,以其皮厚,故腹色不變也。

白話文:

水腫脹滿

黃帝問道:脈象在寸口如何反映脹滿?岐伯回答:脈象大而堅實且澀滯,就是脹滿。邪氣盛則脈大,邪氣實則脈堅,澀滯則氣血虛弱而不通暢。脈象洪大,陰氣必然衰弱;脈象堅強,胃氣必然受損;所以脈象大而堅實且澀滯,疾病就會表現為脹滿。陰屬臟,陽屬腑。脈病在陰,則脹滿在臟;脈病在陽,則脹滿在腑。脹滿都在臟腑之外,圍繞臟腑遍及胸脅,脹滿皮膚,所以稱為脹滿。

胸腹是臟腑的包圍處。膻中是心臟的主管宮殿。胃是糧食倉庫。咽喉和小腸是輸送的通道。咽喉輸送的是從上往下進入的。小腸輸送的是從下往上輸出的。胃的五個竅穴是門戶通道。咽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都是胃氣運行的通道,稱為五竅。「閭」是巷子門,「里」是鄰里。《周禮》規定五家為一比,五比為一閭,共二十五家。

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里,共五十家。說明胃的五個竅穴,像巷子門戶一樣。廉泉、玉英是津液運行的通道。這兩個穴位都在任脈上,玉英就是玉堂。所以五臟六腑各有其界限,其病症各有其表現形式。營氣循行經脈,衛氣逆行則導致脈脹。清氣為營氣,營氣運行於脈中,氣精專一,不會立即導致脹滿。濁氣為衛氣,衛氣運行於脈外,氣勢急促,運行於肌肉之間。

所以必定是衛氣逆行,然後病邪侵犯營氣,才會導致脈脹。衛氣循經脈並行於肌肉之間則為膚脹。衛氣逆行並行於經脈,又循行於肌肉之間,所以造成膚脹。

心臟脹滿,表現為煩躁心慌、氣短、臥不安寧。肺臟脹滿,表現為虛滿、喘咳。肝臟脹滿,表現為脅肋下滿脹疼痛牽引至小腹。脾臟脹滿,容易呃逆,四肢沉重煩悶,聲音低沉。悶亂之意。身體沉重難以承受衣服,臥不安寧。腎臟脹滿,表現為腹部脹滿牽引至背部,身體沉重,腰腿疼痛。這是五臟脹滿的表現。

胃脹滿,表現為腹部脹滿,胃脘疼痛,鼻聞焦臭,影響飲食,大便不通。大腸脹滿,表現為腸鳴腹痛,腸鳴如水聲,冬天容易受寒,則飲食消化不良。小腸脹滿,表現為小腹脹痛,腸鳴如怒吼,脹滿牽引腰部而疼痛。膀胱脹滿,表現為小腹脹滿,小便不利。三焦脹滿,表現為氣體充盈於皮膚之中,輕輕的並不堅實。膽脹滿,表現為脅肋下疼痛脹滿,口中發苦,容易嘆息。這是六腑脹滿的表現,腸鳴如水聲,膀胱氣閉,小便不通。

厥氣在下,營衛停滯,寒氣逆上,真邪互相攻伐,兩氣相搏,就會形成脹滿。厥逆之氣從下往上走,營衛失調。所以真邪互相攻伐,就形成脹滿。

黃帝問道:水腫和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如何區分?岐伯回答:水腫初期,眼瞼微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眼睛下面是眼窩。微微腫脹,形狀像臥蠶。頸部脈搏跳動,時常咳嗽,頸脈是足陽明經的人迎穴,陽明經的脈絡從人迎穴向下循行於腹部,水邪乘虛而入,所以頸脈跳動,水的標誌在肺,所以時常咳嗽。陰部和股部冰冷,足脛腫脹。

腹部膨大,則水腫已成。用手按壓腹部,手離開後腹部立即隆起,像裹著水一樣,這是水腫的徵兆。以上都是水腫的徵兆。

膚脹是寒邪侵入皮膚之間,聲音咚咚的並不堅實,腹部膨大,全身腫脹,皮膚增厚,咚咚作響,聲音如鼓。寒邪侵入皮膚之間,陽氣運行不暢,病邪在氣分,所以有鼓聲。氣本無形,所以不堅實,氣無處不到,所以腹部膨大,全身腫脹。如果是因為水腫,則有水的地方腫脹,沒有水的地方不腫脹。按壓腹部,凹陷下去而立即隆起,腹部顏色不變,這是膚脹的徵兆。寒邪在皮膚之間,按壓後散開,不能立即聚攏,所以凹陷下去而立即隆起,由於皮膚增厚,所以腹部顏色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