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醫案

邑宰何金陽福建邵武府人,名望海。令郎虛損,已瀕於危,見余拙刻《微論》、《藥解》、《脈象》諸書,遣使聘余。手書云:嘗聞一命之士,存心愛物,於人必有所濟,況老先生天地萬物為體,分醫國之餘,著述嘉刻,皆本性命而立言,望海神交,深知云間有李先生東垣再來也。

緣小兒天根久耽書癖,昕夕窮神,而不自節,氣暴陰傷,形瘁於勞,精搖於夢,汗出乎寐,而柴柵其中,餌藥歷歲,毫未無功,不遠數千里,專迓臺車!俯矜望海,杕杜單傳。年幾半百,僅舉狂子。顧其羸頓,焦府俱焚。伏讀者先生《廣嗣論》中,一旦至我而斬之語,念之大懼,不自知其涕泗之沾襟也。

以是乞刀圭,如仙掌金莖,一灑甘露,起骨而肉之,仰惟仁人君子,必不遐遺,則小兒自此有生之年,皆老先生引手之賜也。金石可銷,此心不晦。再造之天,敢忘銜結耶。余感其言遂往,比至而病益進矣。簡其所服,以四物、知、柏為主,芩、連、二冬為加減。診其脈大而數,按之極軟。

余曰:中氣大寒,反為藥苦矣。乃以歸脾湯入肉桂一錢,人參五錢,當晚得熟寐,居十日而汗止精藏,更以還少丹兼進,補中益氣間服,一月而瘥。

少宗伯顧鄰初,丙辰年患發熱困倦,目昏耳鳴,腳軟不能行,大便燥結,手足麻痹,腰胯疼痛。余診之曰,腎虛不能上交,心虛不能下濟,且尺脈遲軟,力勉其用八味丸、十全大補湯加圓眼三十枚,五十餘日,精神漸旺,肌肉漸充,致書鳴感。一日多飲虎骨酒,大便仍結,醫者皆云八味丸非久服之藥,十全大補宜去肉桂,反用知母、玄參左之,服之數月,遂致不起。

學憲黃貞父,下血甚多,面色痿黃,發熱倦怠,盜汗遺精。余診之曰:脾虛不能統血,腎虛不能閉藏,法當以補中益氣,五貼並一而進之。十日汗止,二十日血止,再以六味地黃丸間服,一月而安。

南群許輸所孫女,吐血痰嗽,六月診之,兩尺如爛綿,兩寸大而數,余曰:金以火為仇,肺不浮澀,反得洪大,賊脈見矣,秋令可憂。八月初五復診,肺之洪者變為細數,腎之軟者變為疾勁。余曰:歲在戊午,少陰司天,兩尺不應,今尺當不應而反大,寸當浮大而反沉細,尺寸反者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

計期當死於十六日,然能食者過期,況十六、十七兩日皆金,未遽絕也。十八日交寒露,又值火日,經曰:手太陰氣絕,丙日篤,丁日死,言火日也。寅時乃氣血注肺之時,不能注則絕,必死於十八日寅時矣。輸所聞之,潸然淚下,以其能食,猶不肯信,至十八日未曉而終。

汪望洋之孫,年方舞象,發熱咳嗽,羸弱頭眩,二冬、二母、知、柏、芩、連,不啻百劑,病勢轉增,余診其脈,右脈虛軟,乃知脾肺氣虛,火不生土之候也。遂用補中益氣加五味子、苡仁,薑、桂至三錢,十劑而減,兩月乃安。春初又發,令其服補中丸一年,諸證永不再作矣。

白話文:

[醫案]

何金陽之子,福建邵武府人,因久讀成疾,身體虛弱,病情危急,遠道求醫。其父信中盛讚醫者醫術高超,並詳細描述了孩子的病情:長期熬夜讀書,導致氣血虧虛,出現盜汗、遺精等症狀,服用多種藥物均無效。

醫生應邀前來診治,發現孩子脈象大而數,按之極軟,診斷為中氣大寒,遂用歸脾湯加肉桂、人參治療,很快見效,一個月後痊癒。

顧鄰初患發熱、困倦、目眩耳鳴等症,醫生診斷為腎虛心虛,用八味丸、十全大補湯加圓眼治療,初見成效。後因自行增加虎骨酒,並依他人建議更改藥方,最終導致病情加重不治。

黃貞父因下血過多,面色萎黃,伴有發熱、盜汗、遺精等症,醫生診斷為脾腎兩虛,用補中益氣湯和五貼藥方治療,很快痊癒。

許輸之孫女患吐血咳嗽,醫生診斷為肺部病變,預測其將於十八日寅時去世,不幸言中。

汪望洋之孫患發熱咳嗽,羸弱頭眩,醫生診斷為脾肺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苡仁、薑、桂治療,病情好轉,後又服用補中丸一年,徹底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