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一 (9)
卷之一 (9)
1. 辨治大法論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為華蓋之臟,相傅之官,藏魄而主氣者也。氣常則順,氣變則逆,逆則違其性矣。宜黃芩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肺主上焦,其政斂肅,故喜收,宜白芍藥之酸以收之。以辛瀉之,金受火制,急食辛以瀉之,桑白皮是也。以酸補之。
不斂則氣無管束,肺失其職矣,宜五味子補之,酸味遂其收斂,以清肅乎上焦。虛則補之。義見上句。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為作強之官,藏精,為水臟,主五液,其性本潤,是故惡燥,宜知母之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腎非堅無以稱作強之職,四氣遇濕熱即軟,遇寒則堅,五味得咸即軟,得苦即堅,故宜黃柏。以苦補之,堅即補也,宜地黃之微苦。虛則補之。藏精之臟,苦固能堅,然非益精,無以為補,宜地黃、山茱萸。
夫五臟者,違其性則苦,遂其性則欲。本臟所惡,即名為瀉;本臟所喜,即名為補。苦欲既明,而五味更當詳審。水曰潤下,潤下作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金曰從革,從革作辛。土爰稼穡,稼穡作甘。苦者直行而泄,辛者橫行而散,酸者束而收斂,咸者止軟而堅;甘之一味,可上可下,土位居中而兼五行也;淡之一味,五臟無歸,專入太陽而利小便也。善用藥者,不廢準繩,亦不囿於準繩。
如熱應寒療,投寒而火熱反生;寒應熱治,進熱而沉寒轉甚。此喜攻增氣之害也。治寒有法,當益心陽;治熱有權,宜滋腎水。此求本化源之妙也。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此變化通神之法也。知此數者,其於苦欲補瀉,無膠固之失矣。
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孫思邈之祝醫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嗟乎!醫之神良,盡於此矣。宅心醇謹,舉動安和,言無輕吐,目無亂觀,忌心勿起,貪念罔生,毋忽貧賤,毋憚疲勞,檢醫典而精求,對疾苦而悲憫,如是者謂之行方。
稟賦有厚薄,年歲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緩急,境地有貴賤,風氣有柔強,天時有寒熱,晝夜有重輕,氣色有吉凶,聲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運氣有太過不及,知常知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圓。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須辨,當思人命至重,冥報難逃,一旦差訛,永劫莫忤,烏容不慎,如是者謂之心小。
補即補而瀉即瀉,熱斯熱而寒斯寒,抵當承氣,時用回春;姜附理中,恆投起死,析理詳明,勿持兩可,如是者謂之膽大。四者似分而實合也。世未有詳謹之士,執行法以傷人;靈變之人,敗名節以損己;行方者智必圓也。心小則惟懼或失,膽大則藥如其證,或大攻,或大補,似乎膽大,不知不如是則病不解,是膽大適所以行其小心也。故心小膽大者,合而成智圓;心小膽大智圓者,合而成行方也。
白話文:
[辨治大法論]
肺臟如果因為氣向上逆行而感到不適,應立即食用帶苦味的食物來疏泄它。肺臟就像覆蓋在上面的華蓋,是輔佐心臟的器官,儲藏魄力並主管呼吸。當氣順暢時則正常,氣不順暢就會逆行,逆行就違背了它的本性。適合用黃芩的苦味來疏泄它。肺臟喜歡收斂,應立即食用酸味的食物來收斂它。肺主管上焦,其功能是收斂肅降,因此喜歡收斂,適合用白芍藥的酸味來收斂它。如果用辛味來瀉,是因為金(肺)受到火的克制,應立即食用辛味的食物來疏泄它,比如桑白皮。若要用酸味來補,是因為不收斂則氣沒有約束,肺就會失去功能,適合用五味子來補,因為酸味能達到收斂的效果,使上焦清靜。虛弱就應該用補益的方法。道理和上一句相同。
腎臟如果感到乾燥,應立即食用辛味的食物來滋潤它。腎臟是產生力量的器官,儲藏精華,屬於水臟,主管體內各種液體,其本性是滋潤的,因此厭惡乾燥,適合用知母的辛味來滋潤它。腎臟喜歡堅固,應立即食用苦味的食物來堅固它。腎臟如果不堅固,就無法發揮它產生力量的作用,四種氣遇上濕熱就會軟弱,遇上寒冷就會堅固,五味遇到鹹味就軟弱,遇到苦味就堅固,因此適合用黃柏。用苦味來補,堅固就是補益,適合用生地黃的微苦味。虛弱就應該用補益的方法。儲藏精華的臟器,苦味固然能堅固它,但如果沒有精華的補充,就不能算是補,適合用生地黃、山茱萸。
五臟的病症,違背了其本性就會感到不適,順應了其本性就會感到舒適。本臟所厭惡的,就稱為瀉;本臟所喜愛的,就稱為補。了解了苦和欲之後,更應該仔細審查五味。水的特性是滋潤向下,滋潤向下可以理解為鹹味。火的特性是向上炎熱,向上炎熱可以理解為苦味。木的特性是彎曲伸直,彎曲伸直可以理解為酸味。金的特性是變革,變革可以理解為辛味。土的特性是耕作收穫,耕作收穫可以理解為甘味。苦味直行而疏泄,辛味橫行而發散,酸味約束而收斂,鹹味使軟弱的變堅固;甘味這一味道,可向上可向下,因為土位居中央且兼具五行之性。淡味這一味道,五臟沒有歸屬,專門進入太陽經而利小便。善於用藥的人,不廢棄規矩,也不會被規矩所束縛。
比如熱症應該用寒藥治療,但如果投用寒藥反而使火熱更盛;寒症應該用熱藥治療,但如果用熱藥反而使沉寒更加嚴重。這是因為過度使用攻伐的藥物,反而會損耗正氣。治療寒症有方法,應該補益心臟的陽氣;治療熱症有權變,應該滋養腎臟的陰液。這是尋求病症根本的治療方法。補益心臟的陽氣,寒症自然會消散;增強腎臟的陰液,熱症也會減輕。這是變化通達的神奇方法。了解這些道理,對於苦欲補瀉,就不會有固執的錯誤了。
[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孫思邈告誡醫者說:行為要方正,智慧要圓融,心思要細密,膽識要宏大。唉!醫術的神妙,都體現在這裡了。要心地純潔謹慎,舉止安詳平和,言語不輕率,眼睛不亂看,忌妒之心不要產生,貪念不要萌生,不要輕忽貧賤的人,不要害怕疲勞,查閱醫典要精確探求,對於病痛要悲憫,這樣的人可以稱作行為方正。
人的稟賦有厚有薄,年齡有老有少,身形有肥有瘦,性情有快有慢,境地有貴有賤,風氣有柔有強,天氣有寒有熱,晝夜有輕有重,氣色有吉有凶,聲音有高有低,患病有新有舊,運氣有太過有不及,知道常理也要了解變通,能達到神妙又能明察秋毫,這樣的人可以稱作智慧圓融。望診、聞診、問診、切診要詳細,補法、瀉法、寒藥、溫藥要辨清,要想到人命至關重要,冥冥之中有報應,一旦出現差錯,將會永遠難以彌補,怎麼能不謹慎呢,這樣的人可以稱作心思細密。
補就是補,瀉就是瀉,熱就用熱藥,寒就用寒藥,大黃、芒硝等峻下藥,該用時就用可以使疾病痊癒;乾薑、附子、理中丸等溫補藥,經常使用可以救人性命,分析病理要詳盡明白,不要模稜兩可,這樣的人可以稱作膽識宏大。這四方面看似分開卻是合一的。世上沒有嚴謹的人,會因為執行法則而傷害人;也沒有靈活變通的人,會因為敗壞名聲而損害自己。行為方正的人,其智慧必然圓融。心思細密是因為害怕犯錯,膽識宏大是下藥時能對證下藥,該用大攻之法就用,該用大補之法就用,看起來像是膽大,卻不知道如果不用這種方法病就無法痊癒,膽大恰恰是為了體現其心思細密。所以心思細密和膽識宏大結合就能形成智慧圓融;心思細密、膽識宏大、智慧圓融結合就形成行為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