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從證不從脈

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常用葛根、芩、連清之矣,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

脈遲為寒,常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矣。四者皆從證不從脈也。世有切脈而不問證,其失可勝言哉。

白話文:

脈象浮現通常表示疾病在表層,治療應當採用發汗法,這是一般原則,但也有可能需要使用瀉法。張仲景提到,如果脈象浮大且心下部硬實有熱感,如果病因在於內臟,應當採取攻伐之法,避免過度發汗。脈象沈實則表示疾病在裡部,一般應當使用瀉法,這是一般原則,但也有可能需要使用發汗法。少陰病初發時,如果出現發熱且脈象沈實的情況,應當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引發輕微的出汗。脈象緊張表示陽熱,通常會使用葛根、黃芩、黃連等藥物來清熱,但如果脈象緊張伴隨四肢冰冷,表示是虛脫的狀態,這種情況下需要灸療或溫補,這並非陽熱過盛的脈象。脈象遲緩表示寒氣,通常會使用乾薑、附子等藥物來溫暖,但如果陽明經脈遲緩,但不畏寒,全身微微出汗,則應當使用大承氣湯,這種情況並非寒氣過盛的脈象。四種脈象都應當根據症狀而非脈象來判斷。世上有人只根據脈象診斷,卻不詢問患者症狀,這樣的失誤難以盡數。

2. 從脈不從症

表證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用四逆湯,此從脈之沉也。里證下之,此其常也。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脈浮虛者,宜發汗,用桂枝,此從脈之浮也。結胸證具,常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宜從脈而治其表也。

身疼痛者,常以桂枝、麻黃解之矣,然尺中遲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營矣。此皆從脈不從證也。世有問證而忽脈者,得非仲景之罪人乎?

白話文:

表面症狀發汗,這是正常的。張仲景說:病人發熱頭痛,脈象卻沉,身體疼痛,應該要救治內部,使用四逆湯,這是根據脈象沉而決定的。內部症狀瀉下,也是正常的。下午發熱的,屬於陽明經;脈象浮虛的,應該要發汗,使用桂枝,這是根據脈象浮而決定的。胸結證,通常用大陷胸湯、小陷胸湯瀉下,但脈象浮大的不可瀉下,瀉下就會死,這就應該要根據脈象而治療表面症狀。

身體疼痛,通常用桂枝、麻黃來解痛,但尺脈遲的不可發汗,因為營血不足,這就應該要根據脈象而調養營氣。這些都是根據脈象,而不是根據症狀。世間有詢問症狀而忽略脈象的人,難道不是張仲景的罪人嗎?

3.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此岐伯欲人以脈合形也。蓋形肉者,脾之所主,脾土為萬物之母,觀其形肉脫,則知脾壞於內而根本喪矣。九候雖調,猶不免於死,形可以弗視乎哉。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是岐伯想要人們用脈象來判斷身體狀況的意思。因為肌肉和脾胃有關聯,脾胃在五臟六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如果看到一個人的肌肉消瘦或萎縮,就可以推測他的脾胃可能已經受到損傷,從而影響到整個身體的基本功能。即使三部脈都正常,也不能掉以輕心,不能忽視對外貌的觀察啊!

4.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此岐伯欲人融通脈理,不可一途而取也。七診者,獨大、獨小、獨遲、獨疾、獨寒、獨熱、獨陷下也。此皆惡脈。今論其不死者,如少陽之至,乍大乍小;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數。是皆旺脈也。

又如南政之歲,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北政之歲,三陰司天,則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寸不應。是皆運氣使然也,故謂之從。從者,順四時五行而為之遷變,安得死哉?

白話文:

岐伯希望人們了解脈理的變化多端,不能只用一種方法來判斷。七種惡脈分別是脈象獨大、獨小、獨遲、獨疾、獨寒、獨熱、獨陷下。現在論述這些脈象即使出現,也不一定致命,例如少陽脈至時,脈象忽大忽小;陽明脈至時,脈象浮大而短;太陽脈至時,脈象洪大而長;太陰脈至時,脈象緊大而長;少陰脈至時,脈象緊細而微;厥陰脈至時,脈象沉短而數。這些都是旺盛的脈象。

再者,如同南方的季節,三陰司天時,寸脈不應;三陰在泉時,尺脈不應;北方的季節,三陰司天時,尺脈不應;三陰在泉時,寸脈不應。這些都是氣運使然,所以稱為「從」。「從」是指順應四時五行而產生的變化,怎麼會致命呢?

5. 衝陽太谿太衝

衝陽者,胃脈也,在足跗(即腳面也。)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蓋土者,萬物之母,衝陽脈不衰,胃氣猶在,病雖危,尚可生也。然於旺中又忌弦急,弦急者,肝脈也,若見此脈,為木來剋土,謂之賊邪,不治。

太谿者,腎脈也,在足內躁後跟骨即足跗後兩旁圓骨,俗名孤拐骨。上動脈陷中。蓋水者天一之元,太谿不衰,腎猶未絕,病雖危、尚可生也。

太衝者,肝脈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蓋肝者,東方木也,生物之始,此脈不衰,則生生之機尚可望也,女人專以此為主。

白話文:

衝陽脈位於腳面上的五寸骨間動脈,距離陷谷穴三寸,是胃經的脈絡。如同土是萬物的根本,衝陽脈不衰,胃氣依然存在,即使病情危重,仍有生機。但需要注意的是,衝陽脈忌諱弦急,弦急代表肝脈,如果出現弦急脈象,就意味着木剋土,屬於賊邪,不可治療。

太谿穴位於腳踝後跟骨兩旁的圓骨(俗稱孤拐骨)上方的動脈凹陷處,是腎經的脈絡。水是天一之元,如同水滋養萬物,太谿不衰,腎氣尚存,即使病情危重,仍有生機。

太衝穴位於腳大拇指根部後方二寸的凹陷處,是肝經的脈絡。肝是東方之木,是萬物生長的開始,太衝脈不衰,則生生之機依然存在,尤其對於女性來說,此脈尤為重要。

6. 辨論太素脈

脈法倡自岐黃,不過測病情、決生死而已,安得有所謂太素也。自楊上善主《太素》脈法,徵休徵咎,比於神靈,而有驗有不驗者,何也?皆風鑑者流,託名《太素》以神其說耳。學者勿為邪說所惑也。然亦有可採之句,如曰脈形圓淨,至數分明,謂之清;脈形散澀,至數模糊,謂之濁。

質清脈清,富貴而多喜;質濁脈濁,貧賤而多憂。質清脈濁,外富貴而內貧賤,失意處多,得意處少也。質濁脈清,外貧賤而內富貴,得意處多,失意處少也。富貴而壽,脈清而長;貧賤而夭,脈濁而促。清而促者,富貴而夭;濁而長者,貧賤而壽。此皆可採之句,然亦不能外乎風鑑也。

白話文:

脈法起源於岐黃,不過是診斷病情、預測生死而已,哪裡會有什麼所謂的《太素》呢?

自從楊上善編纂《太素》脈法之後,開始用脈象來推斷吉凶禍福,甚至比喻為神靈一樣,但有時候準確,有時候不準,這是為什麼呢?這都是一些風鑑之術,借用《太素》的名稱來包裝自己的說法而已。學習者不要被這些邪說迷惑了。

然而,《太素》中也有一些值得採用的觀點,比如說:「脈形圓淨,至數分明,稱為清脈;脈形散澀,至數模糊,稱為濁脈。」

身體素質清朗,脈象清澈,命運富貴,喜事多;身體素質濁滯,脈象濁滯,命運貧賤,憂愁多。身體素質清朗,脈象濁滯,外表富貴,內心貧賤,失意的事情多,得意的事情少。身體素質濁滯,脈象清澈,外表貧賤,內心富貴,得意的事情多,失意的事情少。富貴之人長壽,脈象清澈而跳動緩慢;貧賤之人短命,脈象濁滯而跳動急促。脈象清澈而跳動急促,富貴而短命;脈象濁滯而跳動緩慢,貧賤而長壽。

這些都是值得採用的觀點,但仍然逃不出風鑑之術的範疇。

《內經》曰: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白話文:

診脈有一定的方法,保持心平氣和是最重要的保證。春天的時候脈象會浮動,就像魚兒在水面上遊動一樣;夏天時脈象在皮膚之下,徬彿萬物生長茂盛的情景;秋天時脈象下沈到皮膚下面,像動物準備冬眠前的情形;冬天時脈象沈入骨骼之中,像是動物藏身於洞穴裡一般。因此說:瞭解身體內部的人要從細節上觀察,瞭解外部情況的人則要從結果回溯原因。這六種方式是診脈的基本原則。

7. 色診

古人察色望氣,命名色診,望而知之謂之神,居四診之先。仲景論明堂、厥庭,盡不見察,為世醫咎,則色之於醫尚矣。茲者採經文,集名論,類成一帙,以便稽考。

《移精變氣論》曰: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

《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以上言五色之見,皆貴光澤而惡晦滯也。五色精微象見,其壽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白話文:

古人觀察面色和氣息,將此稱為「色診」,能從觀察中直接了解病情,被視為四診之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也提到「明堂」、「厥庭」等面色診斷,但後世醫家卻忽略了這些重要內容,由此可見「色診」在醫學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書收集了歷代醫家關於色診的論述,整理成冊,方便後人查閱。

《移精變氣論》指出,上古時期的醫家運用「色診」和「脈診」來了解人體,並結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四時八風六合等因素,觀察其變化規律,以掌握病症的關鍵。面色應與日照變化相呼應,脈象則應與月圓月缺相應。

《脈要精微論》指出,精明五色是人體精氣的顯現。紅色應如白布上裹朱砂,而非像赭石般暗沉;白色應如鵝羽般潔白,而非像鹽般灰白;青色應如蒼壁上的光澤,而非像藍色般黯淡;黃色應如羅布裹雄黃,而非像黃土般土黃;黑色應如重漆般深沉,而非像地蒼般灰暗。五色應以光澤明亮為佳,晦暗滯澀則不吉。如果五色精微表現異常,則壽命不長。所謂精明,是指視力清晰,能辨別黑白、長短。如果視力衰退,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則精氣已衰。

《五臟生成篇》曰: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音苔)者死。赤如衃(音丕)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

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加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如火炎上,水潤下,木曲直,金堅斂,土安靜之類。五臟相音,可以意識;如肝音角,心音徵,脾音宮,肺音商,腎音羽。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白話文:

《五臟生成篇》說:如果面色青綠如草色,就會死亡;如果面色黃如枳實,就會死亡;如果面色黑如苔蘚,就會死亡;如果面色赤紅如血,就會死亡;如果面色白如枯骨,就會死亡。這五種面色,都是死兆。

五臟所生的外在光華,表現於不同的顏色:心所生者,如用白色絲綢包裹紅色;肺所生者,如用白色絲綢包裹紅色;肝所生者,如用白色絲綢包裹青色;脾所生者,如用白色絲綢包裹黃色瓜實;腎所生者,如用白色絲綢包裹紫色。

五臟對應五色、五味:白色對應肺,辛味;紅色對應心,苦味;青色對應肝,酸味;黃色對應脾,甘味;黑色對應腎,鹹味。所以白色對應皮膚,紅色對應脈絡,青色對應筋腱,黃色對應肌肉,黑色對應骨骼。

脈象的微小、粗大、滑利、澀滯、浮淺、沉深,可以用手指觸摸辨別;五臟的病象,可以類推理解;就像火往上炎,水往下潤,木向上伸展,金堅硬收斂,土安靜平穩。五臟各對應一個音律,可以用意識去感知:肝對應角音,心對應徵音,脾對應宮音,肺對應商音,腎對應羽音。五色可以通過觀察面容來微診。能夠結合面色和脈象,就能夠萬無一失。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白話文:

紅色脈象到達時,呼吸急促而有力,診斷為積氣在心臟,經常影響食慾,稱為心痹。患者容易患上外感疾病,多思慮而導致心神虛弱,因此邪氣容易侵入。

白色脈象到達時,呼吸急促而浮動,上半身虛弱,下半身充實,容易驚悸,積氣在胸腔,呼吸急促而虛弱,稱為肺痹。患者容易出現寒熱交替,多因飲酒過量而導致內傷。

青色脈象到達時,脈象細長且左右跳動,積氣在心臟下方,稱為肝痹。患者容易患上寒濕之症,與疝氣病症相似,腰部疼痛,腳部冰冷,頭部疼痛。

黃色脈象到達時,脈象粗大而虛弱,積氣在腹部,容易出現厥氣,稱為厥疝。女性也會有相同的病症,患者容易患上使四肢無力的疾病,出汗後容易受風寒。

黑色脈象到達時,上半身堅實而粗大,積氣在小腹和陰部,稱為腎痹。患者容易因沐浴後在冷水中睡覺而患上此病。

凡是出現五色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都不會死亡;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者,都會死亡。

《診要經終論》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囊上縮而終矣。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夫色脈與尺脈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白話文:

《診要經終論》提到:

  1. 太陽之脈的終期症狀是:眼睛上翻,身體扭曲抽搐,面色呈白色,如果開始流汗,那麼就是死亡的徵兆。

  2. 少陽之脈的終期症狀是:耳朵聽力喪失,全身關節鬆弛,眼睛周圍的血管斷裂,一天半後就會死亡。

  3. 陽明之脈的終期症狀是:臉部和眼部肌肉抽動,容易驚嚇,胡亂說話,面色呈黃色,如果上下脈搏過強,失去感覺,那麼就是終期症狀。

  4. 少陰之脈的終期症狀是:臉色變黑,牙齒增長且表面有污垢,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順暢,最終死亡。

  5. 太陰之脈的終期症狀是:腹部脹滿,無法呼吸,常打嗝,容易嘔吐,嘔吐時會有逆氣,如果沒有逆氣,那麼上下脈搏就無法通暢,最後面色變黑,皮膚乾燥。

  6. 傷陰之脈的終期症狀是:中間發熱,喉嚨乾渴,頻尿,心煩意亂,嚴重時會出現舌頭捲曲、口脣收縮的情況。

《邪氣臟腑病形篇》提到:

  1. 色彩和脈象與腳底脈象之間的對應關係,就像鼓聲和迴音之間的對應關係,不能有任何差錯。這是因為身體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就像樹根、枝葉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2. 如果根部(基礎)死亡,那麼葉子(表現)也會枯萎。色彩、脈象、形態和肌肉等不能有所差別。

  3. 瞭解一種疾病就能成為好醫生,瞭解兩種疾病就能達到神妙的境界,瞭解三種疾病則能更加精通醫學。

青色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勝之脈,則病已矣。

《五閱五使篇》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五色更出,以應五時。

肺病者,喘息鼻張;肝病者,眥青;脾病者,唇黃;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腎病者,顴與顏黑。

《五色篇》雷公問於黃帝曰:五色獨決於明堂乎?黃帝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顏為額角,即天庭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白話文:

脈搏顏色與病症相關,青色脈弦,赤色脈鉤,黃色脈代,白色脈毛,黑色脈石。若觀察到顏色卻無法觸摸脈搏,反而摸到相剋的脈搏,就會致命。若摸到相剋的脈搏,則病症已經發生。

《五閱五使篇》記載,脈搏源自氣口,顏色反映在明堂,五色交替出現,應合五時。

肺病患者會喘息鼻張;肝病患者眼角青色;脾病患者嘴唇發黃;心病患者舌頭捲縮短小,顴骨發紅;腎病患者顴骨和臉色發黑。

《五色篇》中,雷公問黃帝:五色只出現在明堂嗎?黃帝回答:明堂指鼻子,闕指眉間,庭指臉,額角即天庭,蕃指頰側,蔽指耳門。這些部位要方正寬大,從十步外都能看清楚,如此之人必然長壽百歲。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官五色,言五色之所主也。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為五官。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間者,輕也;甚者,重也。黃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藏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白話文:

雷公問:五行與顏色有何關聯?這裡所說的是顏色對應的五行屬性。黃帝回答:青色和黑色代表疼痛,黃色和紅色代表熱度,白色代表寒冷,這就是五行與顏色的對應關係。

雷公又問:顏色能反映病情的輕重嗎?輕就是輕微,重就是嚴重。黃帝答道:如果顏色呈現粗壯且明亮,或是出現暗淡和枯萎的現象,那麼病情就比較嚴重。顏色上升時,病情會加重;顏色下降或分散時,病情正在好轉。每種顏色都有它對應的內臟,也有外部和內部的差別。顏色從外部傳向內部,表示疾病由外部影響到內部;顏色從內部傳向外,表示疾病由內部影響到外部。如果疾病起因於內部,應該先治陰後治陽,反之則病情會加重;如果疾病起因於外部,應該先治外後治內,反之則病情會加重。

雷公再問:一個人明明沒有生病卻突然死亡,這是怎麼回事?黃帝答道:如果大氣進入了臟腑,那麼即使沒有顯著的症狀也可能突然死亡。接著問:病情稍有好轉卻還是突然死亡,這是怎麼回事?回答是:如果臉頰出現鮮紅色的斑點,大約如母指般大小,即使病情有所好轉,也必定會突然死亡。如果臉部中央出現深黑色的斑點,大約如母指般大小,那麼即使沒有任何病症,也會突然死亡。

沉濁為內,浮澤為外,皆言色也。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弗去,乃知新故。

色明不粗,沉夭為甚;不明不澤,其病不甚。雖不明澤,亦不沉夭,病必不甚。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稚馬曰駒,喻其無定,散而不聚也。其病散而氣通,聚未成也。言其為病尚散,即有痛處,因於氣耳,非積聚成形也。

《衛氣失常篇》:伯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白話文:

顏色深沉濁重者,病在內部;顏色浮淺潤澤者,病在外部。黃色泛紅代表風邪,青色發黑代表疼痛,白色代表寒邪,黃色且油潤代表膿液,紅色深重代表血瘀,疼痛劇烈代表筋攣,寒邪嚴重代表皮膚麻木。五種顏色分別對應不同的部位,觀察顏色的深淺、潤澤程度、散聚狀態,就能推斷疾病的輕重、發展趨勢、遠近,以及病變位置。用心觀察,才能洞悉病情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顏色鮮明不粗糙,顏色深沉潤澤者,病情較重;顏色不鮮明也不潤澤,病情較輕。即使顏色不鮮明也不潤澤,但也不深沉,則病情一定較輕。如果顏色散開,如同幼馬般沒有定點,代表病情散漫,氣機通暢,尚未形成積聚。散而不聚,說明病情尚屬散漫,即使有疼痛,也僅因氣機不通,尚未形成實質性的病變。

《衛氣失常篇》記載:伯高說,雙眉顏色薄弱潤澤者,病在皮膚;嘴唇顏色青、黃、紅、白、黑者,病在肌肉;血液循環潤澤者,病在血氣;眼睛顏色青、黃、紅、白、黑者,病在筋;耳朵乾燥枯萎,沾染塵垢者,病在骨頭。

《通天篇》: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抑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人。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嫉而無恩。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無悔。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宣好為外交而不內附。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卑而不諂,是謂至治。以上別五等之人。

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陽明脈小,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毋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陽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白話文:

《通天篇》:

少師說:「太陰之人,他們很貪婪但缺乏仁慈,對下層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喜歡享受而不願付出,心中有想法但不表達,做事總是慢一步。少陰之人,他們有點貪婪且心懷詐謀,看到別人失去時,自己好像在獲得,喜好傷害和害人,看到別人成功就憤怒嫉妒,心中充滿怨恨卻沒有同情心。太陽之人,他們處世平靜,喜愛談論大事,但往往沒有能力,只是空談,心思廣泛,行動不考慮對錯,做事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即使事情失敗也無所悔改。少陽之人,他們謹慎地愛惜自己,哪怕只有小小的職位,也會高調宣揚,注重外交而不深入內部。」

「陰陽和平之人,他們居住安靜,不畏懼也不興奮,順應物質,不與他人爭鬥,能夠跟隨時代變遷,地位高時謙虛,地位低時不諂媚,這是極好的治理方式。以上分為五種不同類型的人。」

「太陰之人,他們的陰性特質遠多於陽性,血液混濁,衛氣流動遲滯,陰陽不平衡,筋骨鬆弛,皮膚厚重,無法迅速治療,也難以改變。少陰之人,他們的陰性特質多於陽性,胃部較小而大腸較大,六個臟器功能不調和,陽明脈細小,太陽脈粗大,必須詳細調節,因為他們的血液容易流失,氣息容易衰竭。太陽之人,他們的陽性特質多於陰性,必須小心調節,避免耗盡陰性而傷及陽性,陽性過度流失會使人瘋狂,陽性和陰性都流失則可能突然死亡,甚至昏迷不醒。」

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在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以上治五態之人。

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伏。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兩臂兩肘則常出於背。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暶暶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已上別五態之人。

白話文:

少陽體質的人,他們的身體陽氣較多而陰氣較少,經絡細而脈象粗,血液在體內而氣息在體表,陰氣充實而陽氣虛弱,如果單純放血於脈絡可以變得強壯,但會導致氣息脫離而產生急症,如果中氣不足,疾病就無法痊癒。

陰陽平和的人,他們的陰陽之氣平衡,血脈調和,要仔細診察陰陽之氣的狀態,判斷邪氣與正氣,保持良好的儀態,確定有餘或不足,氣血過盛就放血減緩,氣血不足就補充,氣血既不過盛也不不足,就按照經絡取穴進行治療。

這是對五種不同體質的治療方法。

太陰體質的人,他們外貌深沈黝黑,行為謙卑,個子高大但腰部未彎曲。少陰體質的人,他們外貌清秀狡猾,性格偏向陰暗,站立時焦躁不安,行走時像是隱藏。

太陽體質的人,他們外貌高聳壯闊,行動時身體會轉向,腳跟彎曲。少陽體質的人,他們站立時喜歡仰頭,走路時喜歡搖晃,雙臂和肘部經常突出背後。

陰陽平和的人,他們的外貌舒展自在,表情愉悅,形態整齊,大多被稱為君子。這段文字分別描述了五種不同的體質特徵。

《方盛衰論》曰: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玉機真藏論》曰: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

《脈要精微論》曰:「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

青色見於太陰、太陽及魚尾正面,口角如大青藍葉,怪惡之狀者,肝氣絕,主死。若如翠羽、柏皮者,只是肝邪,有驚病、風病,目病之屬。

白話文:

《方盛衰論》說:身體虛弱、氣血不足的人會死亡;身體強壯、氣血充沛,但脈氣不足的人也會死亡;脈氣充足,但身體虛弱的人反而能活下來。

《玉機真藏論》說:形體和氣血互相協調,才算是可以治療;面色浮腫,則預示病情容易加重。

《脈要精微論》說:五臟是身體的根本,頭部是精氣神的所在,頭部下垂、目光呆滯,表示精氣神將要衰竭;背部是胸腔的所在,背部彎曲、肩膀下垂,表示胸腔將要衰敗;腰部是腎臟的所在,腰部轉動困難,表示腎臟將要衰竭;膝蓋是筋骨的所在,屈伸困難、行走時身體前傾,表示筋骨將要衰竭;骨骼是骨髓的所在,不能久站,行走時身體搖晃,表示骨骼將要衰竭。能保持強健的人就會活下來,失去強健的人就會死亡。

青色出現在太陰、太陽穴和魚尾正面,嘴角呈青藍色,面容怪異惡劣的,說明肝氣衰竭,將要死亡。如果呈現翠綠色或青黑色,只是肝臟有邪氣,可能會患有驚病、風病、眼病等。

紅色見於口唇,及三陰,三陽上下如馬肝色死血之狀者,心氣絕,主死。若如橘紅馬尾色者,只是心病,有怔忡驚悸,夜臥不寧。

白色見於鼻準,及正面如枯骨及擦殘汗粉者,為肺絕,丙丁日死。若如膩粉梅花白綿者,只是肺邪嗽咳之病,有孝服之憂。

黃色見於鼻,乾燥若土偶之形,為脾氣絕,主死。若如桂花雜以黑暈,只是脾病,飲食不快,四肢倦怠,有妻妾之累。

黑色見於耳,或輪郭內外,命門懸璧,若汙水煙煤之狀,為腎氣絕,主死。若如蜘蛛網眼、鳥羽之澤者,只是腎虛火旺之病。

白話文:

紅色在嘴脣以及三陰、三陽部位,呈現馬肝般的深紅色,表示心氣已盡,預示著死亡。如果嘴脣呈現橘紅、馬尾般的顏色,則只表示心臟疾病,可能伴有心慌、驚悸,夜晚睡眠不安。

白色出現於鼻子下方及面部,如同乾枯的骨骼或是擦過的汗粉,是肺氣盡的徵兆,丙丁兩日內可能死亡。如果臉部呈膩粉、梅花狀的白色,則表示肺部有邪氣,咳嗽疾病,可能伴隨著喪服的悲傷。

黃色在鼻子上出現,乾燥如土偶的形狀,表示脾氣盡,預示著死亡。如果鼻子上的黃色混有黑斑,則只是脾臟疾病,飲食不順,四肢疲倦,可能會因為配偶或妾室的問題而煩惱。

黑色在耳朵上出現,或者是在耳輪內外,類似命門懸壁的黑色斑點,呈現出污水和煙煤的狀態,表示腎氣盡,預示著死亡。如果耳朵上類似蜘蛛網眼、鳥羽的光澤,則表示腎虛且火旺,可能患有相關疾病。

凡望病人,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氣短促而冷者,陰病也。

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來,口鼻息長而皆熱者,陽病也。

病人及無病人,黑色起入目及口鼻,三日死。

久病人,耳目及顴骨赤者,五日死。

病人目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

病人兩目眥,有黃色起者,將愈。

病人面目俱黃者,不死。

病人面上及口唇青黑者,俱不可救。

病人及無病人,面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左頰主肝,右頰主肺,額上主心,鼻主脾,頤為腎。色與脈相剋者凶。如脈見西方之澀,而色見南方之赤,是色克脈也;如脈見西方之澀,而色見東方之青,是脈克色也,餘臟准此。色與脈相生者吉,如脈見西方之澀,而色見中央之黃,是色生脈也;如色見西方之白,而脈見中央之緩,是脈生色也;餘臟准此。然更有別也,色克脈者其死速;脈克色者其死遲;色生脈者其愈速;脈生色者其愈遲。

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此之謂也。

白話文:

觀察病人,如果眼睛無神,鼻子不能呼吸,呼吸急促且冰冷,這是陰性病症。

如果眼睛有神,鼻子呼吸順暢,呼氣吸氣皆能,口鼻呼吸長且皆熱,這是陽性病症。

無論病人或健康人,如果黑色侵入眼睛和口鼻,三日內必死。

長期病人,如果耳朵、眼睛和顴骨發紅,五日內必死。

病人眼睛無神,如同土色,不吃不喝,四日內必死。

病人兩眼角出現黃色,將會痊癒。

病人面部和嘴唇都發黃,不會死。

病人面部和嘴唇青黑色,皆不可救治。

無論病人或健康人,臉色像馬肝一樣,遠看青色,近看黑色,必死。

左臉頰代表肝臟,右臉頰代表肺臟,額頭代表心臟,鼻子代表脾臟,下巴代表腎臟。顏色與脈象相剋者兇險。例如脈象呈現西方屬性的澀,而顏色呈現南方屬性的紅,這是顏色克制脈象;例如脈象呈現西方屬性的澀,而顏色呈現東方屬性的青,這是脈象克制顏色,其他臟腑以此類推。顏色與脈象相生者吉利。例如脈象呈現西方屬性的澀,而顏色呈現中央屬性的黃,這是顏色滋生脈象;例如顏色呈現西方屬性的白,而脈象呈現中央屬性的緩,這是脈象滋生顏色,其他臟腑以此類推。但也有不同之處,顏色克制脈象者死亡速度快;脈象克制顏色者死亡速度慢;顏色滋生脈象者恢復速度快;脈象滋生顏色者恢復速度慢。

經書上說:能結合顏色和脈象,就能萬無一失,這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