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5)

1. 傷寒諸劑

生地黃(二兩六錢),好豉(一兩六錢),豬膏(十兩)

合露煎之,煎令三分減一,絞去渣,入雄黃、麝香如豆大,攪和,分三服,忌蕪夷。

紫雪,腳氣及暑中三陽,所患必熱,煩躁發斑。

升麻(六錢),黃金(十兩),寒水石,石膏(各四兩八錢),犀角,羚羊角(各一兩),玄參(一兩六錢),沉香,木香,丁香(各五錢),甘草(八錢)

水五鍾,煮金至三鍾,去金。入諸藥再煎至一碗,去渣,投朴硝三兩二錢,微火煎,柳條勿停手攪,候欲凝入盆中,更下硃砂、鷹香各三錢,急攪令勻,候攪令勾,候冷凝成雪,每服一錢,細細嚥之。

吳茱萸湯,嘔,胸滿,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

吳茱萸,生薑(各三錢),人參(一錢)

水鍾半,棗一枚,煎一鍾服。

甘桔湯,少陰咽痛。

桔梗(三錢),甘草(二錢)

水鍾半,煎八分服。

枳桔湯,痞證胸滿不痛。

桔梗,枳殼(各三錢)

水煎,熱服。

防風白朮牡蠣散

防風,白朮,牡蠣(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服。汗出服小建中湯。

五積散,治感冒,腳氣,食積,心腹滿痛,嘔吐,背項拘急。

川芎,蒼朮,桔梗,橘皮,枳殼(各七分),白芷,官桂,人參(各五分),厚朴,芍藥,茯苓,當歸,乾薑,麻黃,半夏(各八分),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蔥白三莖,煎八分服。

十棗湯,痞硬脅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

水鍾半,先煎大棗十枚,取八分,入藥末七分,平旦溫服,若病不除,再服五分。

桃花湯,少陰下利膿血,並溫毒下利。

赤石脂(五兩三錢。一半煎用,一半為末用),糯米(三合),乾薑(三錢)

水二鍾,煮米令熟,去渣,溫服。一鍾入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愈止服。

沖和湯,即九味羌活湯。治傷寒兩感。春分後代桂枝麻黃湯用。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黃芩(各一錢五分),細辛(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熱服取汗,有汗者去蒼朮,加白朮;渴加葛根、石膏。

柿蒂湯

柿蒂,丁香(各一錢五分)

水鍾半,姜五片,煎八分服。

烏梅丸,治蛔厥。

烏梅(七十五個),細辛,附子,人參,柏皮,桂枝(各一兩五錢),乾薑(二兩五錢),黃連(四兩),蜀椒,當歸(各一兩)

十味合搗末,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飯下,飯熟搗梅成泥,和勻諸藥,蜜丸桐子大,米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牛蒡根湯,汗不流,是汗出時蓋覆不密,故腰背手足搐搦。

牛蒡根,麻黃,牛膝,天南星(各六錢)

為末,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濾取汁,用炭火半秤,燒一地坑通赤,去火令淨,投藥汁在坑內,燒令黑色,取出細研,每酒調服五分,日三服。

白話文:

生地黃豉膏

用生地黃二兩六錢、好的豆豉一兩六錢、豬油十兩,一起加水煎煮。煎到藥汁剩下三分之二時,濾掉藥渣。再加入如豆子大小的雄黃、麝香,攪拌均勻,分成三次服用。服用期間忌食蕪夷。

紫雪

這種藥主要治療腳氣以及暑天發病的陽明、少陽、太陽三陽病症,這些病症的特點一定是發熱、煩躁、出現疹斑。

配方:升麻六錢、黃金十兩、寒水石和石膏各四兩八錢、犀角和羚羊角各一兩、玄參一兩六錢、沉香、木香和丁香各五錢、甘草八錢。

先用水五碗,煮黃金至剩三碗時,取出黃金。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到剩下一碗,濾掉藥渣。加入朴硝三兩二錢,用微火繼續煎,同時用柳條不停攪拌,等快要凝固時倒入盆中,再加入硃砂和麝香各三錢,快速攪拌均勻,等藥液凝固成雪狀即可。每次服用一錢,慢慢嚥下。

吳茱萸湯

主治嘔吐、胸悶、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痛苦欲死等症狀。

配方:吳茱萸和生薑各三錢,人參一錢。

用水一碗半,加一顆棗,煎煮後服用。

甘桔湯

主治少陰咽喉疼痛。

配方:桔梗三錢,甘草二錢。

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八分時服用。

枳桔湯

主治胸腹痞悶脹滿但不疼痛的症狀。

配方:桔梗和枳殼各三錢。

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防風白朮牡蠣散

配方:防風、白朮和牡蠣等量。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如果是汗出過多,則服用小建中湯。

五積散

主治感冒、腳氣、飲食積滯、心腹脹痛、嘔吐、背部和頸部僵硬等症狀。

配方:川芎、蒼朮、桔梗、橘皮和枳殼各七分,白芷、官桂和人參各五分,厚朴、芍藥、茯苓、當歸、乾薑、麻黃和半夏各八分,炙甘草五分。

用水二碗,加生薑三片,蔥白三段,煎煮至八分時服用。

十棗湯

主治胸腹痞硬、脅肋疼痛、乾嘔、氣短、出汗但不怕冷的症狀。

配方:芫花、甘遂和大戟等量。

用水一碗半,先煎大棗十枚,取藥汁八分,加入藥末七分,早上空腹溫服。如果病情沒有緩解,再服五分。

桃花湯

主治少陰病引起的腹瀉、膿血便,以及溫毒引起的腹瀉。

配方:赤石脂五兩三錢,一半煎煮用,一半研磨成粉末用,糯米三合,乾薑三錢。

用水二碗,煮糯米至熟,濾掉藥渣,溫服。再加入赤石脂粉末一湯匙(約方寸匕),每日服用三次,痊癒後停止服用。

沖和湯

即九味羌活湯,主治傷寒表裡同病。春分之後可以代替桂枝麻黃湯使用。

配方:羌活、防風和蒼朮各一錢,甘草、白芷、川芎、生地黃和黃芩各一錢五分,細辛七分。

用水二碗,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煮至一碗,趁熱服用以發汗。如果患者已經出汗,則去掉蒼朮,加入白朮;如果口渴,則加入葛根和石膏。

柿蒂湯

配方:柿蒂和丁香各一錢五分。

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五片,煎煮至八分時服用。

烏梅丸

主治蛔蟲病引起的厥症。

配方:烏梅七十五個、細辛、附子、人參、柏皮、桂枝各一兩五錢、乾薑二兩五錢、黃連四兩、蜀椒、當歸各一兩。

將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苦酒浸泡烏梅一整夜,去掉果核後蒸熟。然後將五升米飯煮熟,搗成泥狀,加入烏梅泥和藥粉攪拌均勻,再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十丸,逐漸增加到二十丸。服用期間忌食生冷和油膩滑膩的食物。

牛蒡根湯

主治汗液不流暢,這是因為出汗時沒有注意保暖,導致腰背、手腳抽搐。

配方:牛蒡根、麻黃、牛膝和天南星各六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好酒一升一同研磨,用新布過濾取汁。用半斤木炭燒紅地坑,等火焰熄滅後,將藥汁倒入坑內,燒至黑色,取出研磨成粉末。每次用酒調服五分,每日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