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3)
卷二 (3)
1. 述古
其病令人胸膈痞悶,嘔逆噎塞,妨礙飲食。治法宜調陰陽,化痰下氣。陰陽平勻,氣順痰下,則病無由作矣。豈盡為陰結乎?
劉宗厚曰:夫治此疾也,咽嗌閉塞,胸膈痞悶,似屬氣滯,然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而自運。耗氣過多,故補氣。大便燥結如羊屎,似屬血熱,然服通利藥過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燥結者,當補血潤血而自行。利多傷陰,故補血潤血。
此因病而用藥,非正講陰結火衰。
白話文:
這疾病會讓人感到胸口壓迫、噁心嘔吐,吞嚥困難,影響進食。治療方式應該是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化解痰濕,降氣順暢。當陰陽達到平衡,氣順了,痰濕得以下降,那麼病痛自然就不會發生了。但這並非全然是因為陰結所導致的問題?
劉宗厚說:在治療這種疾病時,咽喉堵塞,胸口壓迫,似乎是氣滯所致,但如果服用過多損耗氣力的藥物,導致中氣不運行,這時就應補充氣力,讓氣力自然恢復運行。因為消耗氣力過多,所以要補氣。大便乾燥且結成小塊狀,像羊糞一樣,看似是血熱的症狀,但如果服用過多的通便藥,導致血液大量流失,變得更為乾燥,這時就應補充血液,滋潤血液,使其自然流通。因為通便藥物使用過多會傷害體內陰分,所以要補血和滋潤血液。
這是根據病情來使用藥物的原則,並不是在講述陰結或火衰的理論。
2. 腫脹
3. 經義
「腹中論」帝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有物壅塞,故不能食。景岳再當細心詳察。岐伯曰:名為鼓脹。帝曰:其病有復發者,何也?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不節飲食,則知食物停滯而病,非但氣水也。景岳有說乎?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當列在痞滿條下,非腫脹也。
「水熱穴論」帝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此段經文單言水腫。
按:以上諸腫,皆言水之為病也。水腫與脹滿不同,不可混言諸脹皆水,宜分清爽,《準繩》中明白不亂,當考之。
按:以上二條,乃言飲食之為脹也。此二條乃脹滿,非水腫,宜別之。
白話文:
【經義】
在「腹中論」中,皇帝問道:有些人患有心腹部脹滿的症狀,早晨吃了飯,到了晚上就無法再進食,這是什麼病呢?是因為有異物阻塞,所以無法正常進食。張景嶽應當更仔細地觀察研究。岐伯回答說:這種病被稱為鼓脹。皇帝又問:這病有時會復發,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解釋說:這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所以病情時好時壞。如果飲食不節制,就知道食物在體內積滯,導致病情,不只是氣和水的問題。張景嶽有什麼看法嗎?
「六元正紀大論」提到:當太陰到達,會出現腹部脹滿,以及霍亂的嘔吐和腹瀉。這些症狀應該列在胃痞脹滿的條目下,並不是指腫脹。
「水熱穴論」中,皇帝問:為什麼少陰主管腎臟?腎臟又為什麼主管水分?這段經文只談論了水腫。
註釋:以上提到的各種腫脹,都是在講述因水分過多而引發的疾病。水腫和脹滿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所有的脹滿都是水腫,應該清楚地區分,《準繩》中的說明清晰明確,值得參考。
註釋:以上兩條,是在講述飲食引起的脹滿。這兩種情況是脹滿,並不是水腫,應該區別開來。
4. 論證
腫脹之病,原有內外之分。蓋中滿者,謂之脹,而肌膚之脹者,亦謂之脹;若以腫言,則單言肌表。此其所當辨也。腫與脹不同,中滿但言胸腹滿悶不通;腫者,外面肌膚浮腫,有氣有水,內則仍可飲食;脹者,內則堅滿不能飲食,食下愈脹,食積、瘀血、痰氣、濕熱、寒氣不一而成,未可竟言氣水,但講氣水,失之多矣。然余察之經旨,驗之病情,則惟在氣水二字,足以盡之。
景岳於經義尚詳悉。若惟在氣水,則《內經》之言,何其多矣。此中玄妙,難以盡言。大誤後人,自誇玄妙,可恥,可恥。
一、病在氣分者,因氣之滯,如氣血、飲食、寒熱、風濕之逆,氣虛不能運化之逆,但治節有不行者,悉由氣分皆能作脹。氣乃無形之濁氣,積滯、瘀血、痰飲乃有形之物阻滯腸胃,氣道不流行而脹,故《內經》治法有去陳莝之條,議論不清,徒誤後學,當以前賢之論考之。而治之之要,全在察其虛實。
大都陽症多熱,熱症多實;亦有虛者。陰症多寒,寒症多虛。亦有實者。虛實之治,反如冰炭,若誤用之,必致害矣。虛實之治法不一,不可竟以補虛攻實為一定之法。
一、少年縱酒無節,多成水鼓。蓋酒性本濕,壯者氣行則已,酒即血也。此言杜撰,無理。故於諸鼓之中,尤以酒鼓為最危難治之症。此症亦為濕熱停滯而成,不必翻新而為酒鼓。
白話文:
[討論]關於腫脹疾病的理論,原本區分為內外兩種情況。中間部位飽滿的情況被稱為脹,而皮膚的腫脹也同樣稱為脹;但如果只說腫,通常指的是皮膚表面。這就是我們應該明確區分的地方。腫和脹是不同的,中間部位飽滿只描述胸部腹部的滿悶不暢;而腫是指外表皮膚浮腫,可能伴隨氣體或水分的累積,但內部仍然可以進食;脹則是內部堅硬飽滿,無法進食,吃東西後會更脹。導致脹的原因有食物積聚、瘀血、痰氣、濕熱、寒氣等,不可單純認為是氣體或水分的問題,如果只是關注氣水,那會失去許多重要的信息。然而,根據我的經驗和對病情的觀察,這些都可以歸結到氣水兩個字上。
張景嶽對經典的理解很詳細,但如果只看氣水,那麼《黃帝內經》中的描述就顯得多餘了。其中的微妙之處,無法完全言語表達。如果因此誤導後人,自以為高深,那是可恥的。
首先,疾病如果出現在氣的部分,可能是因為氣血、飲食、寒熱、風濕的逆亂,或是氣虛無法運化的問題,只要調節失靈,就會在氣的部分產生脹的問題。氣是無形的濁氣,積滯、瘀血、痰飲是有形的物質阻塞腸胃,使氣流通不順而產生脹。所以《黃帝內經》中有去舊更新的治療方法,但描述不清楚,容易誤導後學,應參考前人的理論。治療的關鍵,在於判斷虛實。
大多數情況下,陽性症狀多伴有熱,熱性症狀多實證;但也存在虛證。陰性症狀多伴有寒,寒性症狀多虛證。但也有實證。虛實的治療方法相反,如果用錯,必然造成傷害。虛實的治療方法並非固定,不能單純認為補虛攻實是一成不變的方法。
再者,年輕人過度飲酒,常導致水鼓病。酒的本質是濕,健康的人氣血流動,酒就像血液。這種說法毫無道理。所以在各種鼓病中,酒鼓病是最危險且難以治療的症狀。這個病症也是由濕熱停滯造成的,不必刻意標新立異稱之為酒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