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2)
卷二 (2)
1. 論證
溫燥扶陽,此自脾家正治。脾固惡濕,故太濕則傷脾,雖喜燥,然太燥則乾裂,故貴清和。東垣《脾胃論》香燥熱藥有耗散元氣之言,想景岳尚未看到。夫朝食而午不飢,午食而晚不飢,飲食化遲,便是陽虧之候,而矧乎全不能行,全不能化者。噎膈是血枯痰膩阻隔難下,非食下難化而云陽虧不運,真認錯病原。
○噎膈之症而云陽虧,豈燥結糞如羊屎而不通者是寒乎?因津液為火所耗而乾結,其理甚明,若以熱藥治之,必致速斃。景岳翻前賢之論,謬甚。
白話文:
溫燥藥物來扶助陽氣,這本來是針對脾胃虛寒的正當治療方法。脾的特性是討厭潮濕,所以太過潮濕就會傷害脾,雖然喜歡乾燥,但太過乾燥又會乾裂,因此最可貴的是清爽平和。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提到,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會耗損元氣,想必張景岳還沒有看到這段話。早上吃了東西,到中午卻不覺得餓,中午吃了東西,到晚上也不覺得餓,這代表食物消化吸收得太慢,就是陽氣虧虛的徵兆。更何況是完全不能消化,完全不能運化的情況呢?噎膈是血虛、津液枯竭,加上痰液黏膩阻礙食物難以下嚥,並不是因為食物吞下去難以消化而說是陽氣虧虛不運行,這是真的認錯了病因。
噎膈這個病症,如果說是陽氣虧虛,難道像羊屎一樣乾燥結塊、難以排出的糞便,也是寒症嗎?那是因為津液被火邪耗損而導致乾結,道理很明顯,如果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必定會加速死亡。張景岳顛覆前人的理論,實在是錯得太離譜了。
2. 論治
凡治噎膈,當以脾腎為主。上焦之噎膈,其責在脾;下焦之閉結,其責在腎。治脾者,宜溫養;治腎者,宜滋潤。既云滋潤,不得謂之陽衰矣。
一、噎膈初起,微虛者,宜溫胃飲加當歸、厚朴。二味同用,孰是孰非?
一、噎膈便結者,但察其無火無滯,而止因血燥陰虛者,宜五福飲,或大營煎加蓯蓉。云火衰則可,云無火則不可。然便結屬火衰者少,因熱能耗血而乾枯。
一、用溫補以治噎膈,人必疑其壅滯,不知中氣敗證,此其為甚,使非速救根本,則脾氣何由再健?治噎膈竟講溫補,大誤後人。若急圖目前之快,妄用大黃、芒硝、滾石丸之屬,必致胃氣日敗,萬無生理矣。大便久結,不得不用此法以治之,此急則治標也。
胸膈有熱者,加連、芩、桔梗、瓜蔞之類。將謂陽衰,今又用寒涼,何耶?○噎膈,大便燥結之甚者,必用大黃,或二陳加酒蒸大黃、桃仁以潤之,乃急則治標之法也。仍是治標,豈將此法常用乎?通後當認清病源而治。
白話文:
[治療原則]
凡是治療食道阻塞(噎膈),應主要考慮脾臟和腎臟的狀態。上消化道的食道阻塞問題,責任在於脾臟;下消化道的閉塞問題,則責任在腎臟。治療脾臟問題,應該採用溫和養護的方式;治療腎臟問題,則應該採用滋潤的方式。既然提到滋潤,就不能認為這是因為陽氣衰弱。
一、對於剛開始的食道阻塞,症狀輕微的,應使用溫胃飲加上當歸和厚朴。這兩種藥物一起使用,哪個對,哪個錯呢?
一、對於食道阻塞且大便乾硬的患者,只要觀察到他們並無火氣旺盛和食物停滯的情況,只是因為血液乾燥、陰虛導致的,應使用五福飲,或者大營煎加上蓯蓉。說是火氣衰弱是可以的,但如果說完全沒有火氣就不對了。然而,大便乾硬屬於火氣衰弱的案例較少,大多是因為熱能消耗血液,導致身體乾燥。
一、使用溫和補益的藥物來治療食道阻塞,人們可能會懷疑會造成堵塞,但實際上,中氣衰弱的症狀,這種情況非常嚴重,如果不迅速救治根本,脾氣如何能夠再次強壯?在治療食道阻塞時過度強調溫和補益,將大大誤導後人。如果只顧眼前的舒適,胡亂使用大黃、芒硝、滾石丸等藥物,必定會導致胃氣日益衰弱,毫無生存可能。如果大便長期乾硬,不得不使用這些方法來治療,這是急則治標的原則。
對於胸腔有熱感的患者,應加上黃連、黃芩、桔梗、瓜蔞等藥物。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因為陽氣衰弱,但現在又使用寒涼的藥物,為什麼呢?對於食道阻塞,大便極度乾硬的患者,必須使用大黃,或者使用二陳加上酒蒸大黃、桃仁來滋潤,這也是急則治標的方法。這仍然是治標,難道我們要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嗎?在疏通後,應清楚地辨識疾病的根本原因,並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