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噎膈

2. 經義

脹病胃癰亦混引在噎膈門,認病不真,必致誤人。

白話文:

「腫脹疾病和胃部的病痛有時也會被混淆地歸類在吞嚥困難的疾病中,如果未能正確辨識疾病,肯定會導致錯誤的治療。」

3. 論證

少年少見此證,而惟中衰耗傷者多有之,此其為虛為實,概可知矣。虛為正虛,實為實邪。

一、噎膈反胃二證,丹溪謂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然而實有不同也。始而噎膈者,食下,噎塞難下,湯飲滑潤之物可進,其病在咽嗌之間。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間,或痰或瘀血,或食積阻滯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達而嘔出,漸至食下即吐而反胃矣。豈非病出一體乎?食入反出者,以陽虛不能化也,可補可溫,其治猶易。此說未為確當。

食不得下者,以氣結不能行也,或開或助,治有兩難。非獨氣結,痰血食積,俱能為膈。所以反胃之治,多宜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多宜調養心脾,以舒結氣。反胃之病,胸膈有阻滯,不可益火之源。惟中空無物,食下,朝食暮吐,此法可耳。

夫結之為義,《內經》原非言熱,如本篇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此言石水,非言膈。又「舉痛論」曰:思則氣結。是豈以結為熱耶?此言氣結,非言膈,景岳將石水、氣結引證噎膈,大錯,大錯。且熱則流通,寒則凝結,熱則乾枯焦燥而結。此自陰陽之至理。陽主火,《易》曰:燥萬物者莫火乎火,故赤日暴烈而於結,此陰陽之至理也。

景岳其有說乎?矧《內經》之言,三陽結者,止言小腸、膀胱,全與大腸無涉。小腸屬火,膀胱屬水,火不化則陽氣不行,而傳導失職。火豈有不化之理?只有乾燥為病。然人之病結者,本非一端。蓋氣能結,血亦能結,陽能結,陰亦能結,余非曰結必皆寒,而全無熱也,仍轉出熱結一段,何必言原非言熱。但陰結陽結,症自不同。

陽結者,熱結也,因火盛爍陰,所以乾結,此表邪傳裡,及陽明實熱者乃有之。此傷寒傳裡之熱結,非膈症之結於下也。認錯關頭。陰結者,正以命門無火,氣不化精,所以凝結於下,而治節不行。景岳動言無火。人若無火,則冰冷僵死。氣不化精,此無形之氣化之,非有形之火能化精也。

○寒結自有陰寒之象,然甚少,不可謂無熱症即是寒結。此惟內傷血氣,敗及真陰者乃有之,即噎膈之屬是也。真陰豈寒敗之乎?因熱耗之也。若講命門火衰而治噎膈,誤人不淺。夫噎膈之症,人皆知為內傷也,而猶云為熱,豈必使元陽盡去,而別有生生之道乎?余不得不辨。

若云為寒而用熱藥,必使真陰耗盡,腸胃枯乾,大便如羊屎,豈有生之道乎?余亦不得不辨。

且既云燥熱之劑,隨手得快,則固非無效也,夫燥熱已能奏效,豈真火證而能奏效乎?內有痰火糾結不通,得熱藥則開通道路,故暫時得快,所謂熱得熱則宣通,似乎相宜,久服則津液愈干而糾結,必致大便燥結如羊屎而不治矣。蓋脾土惡濕,故燥之可也;火能生土,故熱之亦可也。

白話文:

[討論]這段內容主要討論了年輕人較少出現噎膈和反胃的症狀,而這些症狀更常見於中年人身體機能衰退的情況。這說明瞭病症的虛實,虛指的是身體正氣的虛弱,實指的是實質的邪氣。

一、噎膈和反胃雖然名稱不同,但病因可能相似,然而它們確實存在差異。噎膈特徵是食物下嚥困難,只能吞下流質食物,病症出現在咽喉部位。而膈的問題發生在胸口和胃之間,可能是痰、瘀血或食物積累導致的食物無法順利通過,食物進入胃部後無法往下消化而被嘔出,逐漸發展成食物入口就吐的反胃症狀。這不是出自同一病源嗎?食物吃進去卻吐出來,這是因為陽氣不足無法消化食物,可以透過補充和溫暖來治療,這種情況較容易處理。然而,如果食物無法下嚥,是因為氣結所致,治療上就有困難。不只是氣結,痰、血液和食物的積累都可能形成膈。因此,反胃的治療多需要增強體內的熱源來幫助消化,而噎膈的治療則多需調養心脾,以緩解氣結。然而,對於反胃的病人,如果胸口有阻礙,就不應增加體內的熱源。只有當胃裡沒有食物,吃了早飯晚上才吐,這種情況下才能使用此方法。

結的概念,《黃帝內經》並未直接提及熱,例如文中提到的"陰陽結邪",指的是石水,並非膈。再如"舉痛論"中提到的"思則氣結",這是指氣結,並非膈。景嶽將石水和氣結作為噎膈的佐證,這是錯誤的。熱會促進流通,寒則會造成凝結,過熱會導致乾燥和結塊,這是陰陽的基本道理。陽代表火,《易經》中說:"能使萬物乾燥的,除了火還有什麼呢?"因此,熾烈的陽光能導致結塊,這是陰陽的基本道理。

景嶽有他的解釋嗎?此外,《黃帝內經》提到的三陽結,只涉及小腸和膀胱,並未提及大腸。小腸屬火,膀胱屬水,如果火不化,陽氣就無法運行,傳導功能就會失調。火怎麼可能不化呢?只有乾燥才會成為問題。然而,人體結塊的原因並非單一。氣能結,血也能結,陽能結,陰也能結,我並不是說所有的結都是寒性的,而完全沒有熱性。但陰結和陽結,症狀是不同的。

陽結,是熱結,因為火氣旺盛消耗陰氣,導致乾燥結塊,這是表邪傳入裡部,以及陽明實熱才會出現的情況。這是傷寒傳入裡部的熱結,而非膈症在下方的結。這是對關鍵點的誤解。陰結,是因為命門無火,氣不能轉化為精華,因此在下方凝結,導致治療功能無法運行。景嶽總是說無火。如果一個人沒有火,那他會冰冷僵硬地死去。氣不轉化為精華,這是無形的氣轉化的結果,並非有形的火能轉化精華。

○寒結有其陰寒的表現,但這種情況非常少,不能說沒有熱症就是寒結。只有當內傷影響到血液和真陰時才會出現,如噎膈就是其中的一種。真陰怎麼會是寒敗的呢?這是因為熱耗損的結果。如果認為噎膈是由於命門火衰而進行治療,將會嚴重誤導他人。噎膈這種病症,大家都認為是由內傷引起的,但仍然有人認為是由熱引起的,難道必須讓元陽完全消失,才能找到新的生命之道嗎?我不得不澄清這個觀念。

如果說這是因為寒冷,然後使用熱藥,必然會讓真陰耗盡,腸胃變得乾燥,大便像羊屎一樣,這怎麼可能還能生存呢?我也必須澄清這個觀念。

再說,如果燥熱的藥物能夠立即見效,那麼它當然有效。但如果燥熱已經見效,這怎麼可能是真正的火證呢?體內有痰火纏繞,無法暢通,服用熱藥可以開通通道,所以短時間內會感到舒服,所謂的熱遇熱則宣通,看起來很適合,但長期服用會導致津液更加乾燥,痰火纏繞,最終導致大便乾燥結成羊屎,無法治療。脾臟惡濕,所以燥是可以的;火能生土,所以熱也是可以的。

溫燥扶陽,這是對脾臟的正常治療。脾臟固然怕濕,所以過於濕潤會傷害脾臟,雖然它喜歡燥,但過於燥則會乾裂,因此保持清和是重要的。東垣在《脾胃論》中提到香燥熱藥會耗散元氣,我想景嶽可能還沒有讀到這一點。如果早上吃飯中午不餓,中午吃飯晚上不餓,飲食消化緩慢,這就是陽氣虧損的徵兆,更何況是完全無法消化的情況。噎膈是因為血液乾涸和痰膩阻隔導致食物難以下嚥,而不是食物下肚後難以消化,說是陽氣虧損無法運行,這是對病因的誤解。

○噎膈這種病症,說是陽氣虧損,難道結塊像羊屎一樣且無法通暢的是寒冷嗎?這是因為津液被火耗盡而乾燥結塊,道理非常清楚,如果用熱藥來治療,必然會加速死亡。景嶽推翻前人的理論,這是非常荒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