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氣分諸脹論治

一、脾胃虛寒,中氣不健,而三焦脹滿者,是為氣虛中滿。其證必多吞酸噯腐,惡食惡寒,或為溏泄,而別無火症火脈者,必屬臟寒。此乃食物停滯而脹,非氣虛中滿也,惟外雖脹滿,內則中空無物,此為氣虛。景岳辨症,尚未明白。凡治此者,若察其病由中焦,當以脾胃為主,宜參、耆、朮、薑、甘草之屬。

脹病雖有氣虛,黃耆不宜多用,腠理閉密,其脹不能疏泄。

若腎虛兼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腎虛兼痰,乃水泛為痰,豈可用二陳歸地夾雜之藥?

若邪傳入里,太陽陽明並病,而胃實熱甚,必日晡潮熱,大渴引飲。此等乃傷寒中之證,不當列在腫脹門,混亂不明。

白話文:

[對於氣分各種脹滿病症的討論與治療]

一、當脾胃虛弱且寒冷,中氣不夠強壯,導致三焦(上焦、中焦、下焦)感到脹滿,這種情況被稱為氣虛中滿。患者通常會有過多的胃酸、噁心、反胃、不想吃東西、怕冷,或者有腹瀉的情況,但是沒有明顯的發炎症狀或發炎的脈象,這就屬於體內臟器寒冷。這類型的脹滿是由於食物在體內停留過久所導致的,而不是因為氣虛中滿。雖然外表看起來脹滿,但體內實際上是空的,沒有食物積累,這是氣虛的表現。張景嶽對此症狀的辨識還未達到清晰明確的程度。對於這種情況的治療,如果發現病因在中焦(脾胃),應該以調理脾胃為主要方向,適合使用人參、黃耆、白朮、薑、甘草等藥材。

雖然脹滿病可能有氣虛的問題,但是黃耆的用量不宜過多,因為它可能會使腠理(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組織)變得更緊密,使得脹滿無法得到緩解。

如果腎臟虛弱且伴有痰濕,適合使用金水六君煎。腎虛伴隨痰濕,代表水分代謝失調產生了痰濕,怎麼可以使用二陳歸地這類混雜的藥方呢?

如果邪氣進入身體深處,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受到影響,並且胃部實熱嚴重,患者會在每天下午時段出現像潮水般的熱度,非常口渴想喝水。這種情況是傷寒中的症狀,不應該被列在腫脹病症的範疇,這樣會造成混淆不清。

2. 水腫論治

故凡治腫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若氣不能化,則水必不利。求古治法,惟薛立齋加減金匱腎氣湯,誠對症之方也。金匱腎氣丸,仲景以治腎虛水泛為腫,故能見效。今人凡見腫脹,不論陰陽虛實,氣血食積,一概用之,何也?

一、凡素稟陽盛,三焦多火,而病為水腫者,古云陽水。此濕熱相因,陰虛之症也。既云濕熱,不可謂之陰虛。陰虛與濕熱,病屬兩途,治法迥別,豈可混同一病而以一法可治乎?○其有熱甚者,宜加減一陰煎。混言熱甚,不分明白。若濕熱而用滋陰,凝滯泥膈,濕熱更甚。

○其有虛中挾實,胸膈不清,宜加陳皮、芥子之類。胸膈不清,一陰煎中加陳皮、芥子,豈能理群隊滋陰之滯乎?○其有生平不宜熟地者,則單用生地亦可。不宜熟地者,因胃中有滯也,豈可仍用生地壯水之藥以凝滯之?必須理其胸膈之滯為可。

一、水腫症,以精血皆化為水,多屬虛敗,治宜溫脾補腎。精血化水,豈有此理?因所飲之水濕,脾弱不能運化,積水而為腫。然有一等不能受補者,不得不從半補,有並半補亦不能受者,不得不全用分消,然惟少年之暫病則可,若氣血既衰,而復不能受補,則大危之候也。不能受補,因邪盛而補之,助邪為患。

若無邪無積之人補之,自然得宜。當補則補,當消則消,消補兼用,因病而施。補不相宜,此不宜補之也。不受補之語,乃醫家諱自己之誤,豈有不受補而反用分消而愈乎?可用分消,則知非虛症矣。故余之治此,凡屬中年積損者,必以溫補而愈。補法不一,不可執定溫補兩字為常法。

夫溫補即所以化氣,氣化而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暫愈者,愈由勉強。此其一為真愈,一為假愈,豈有假愈而果愈哉?逐邪之後,即當調補,此先後治法,自然全愈,豈有假愈真愈之理?

白話文:

[水腫的治療方法]

因此,對於水腫的治療,首要任務是處理水分代謝問題,而要解決水分代謝問題,首先得調整氣的運行。如果氣的運轉無法正常進行,水分的排泄必然受阻。追溯古人的治療方式,薛立齋先生的加減金匱腎氣湯確實是一個對症下藥的好方法。金匱腎氣丸是張仲景用來治療腎虛引發的水腫,因而有效。然而,現今醫生面對水腫病人時,無論病態屬於陰虛或陽虛,氣血瘀積或食積,都一律使用此方,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點,對於本質上陽氣旺盛,三焦部位多有火氣,因而導致水腫的患者,古人稱之為「陽水」。這種情況是濕熱交纏,屬於陰虛的症狀。既然診斷為濕熱,就不能再說是陰虛。陰虛和濕熱,屬於兩種不同的疾病,治療方式截然不同,怎能將兩者混淆為同一疾病,並認為用一種方法就能治療呢?對於極度熱性體質的人,適合使用加減一陰煎。然而,只說熱性過盛,未區分具體病因,若是濕熱狀態下使用滋養陰性的藥物,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使濕熱情況更加嚴重。

對於虛弱中夾雜實證,胸腔部位不通暢的患者,應添加陳皮、芥子這類藥材。胸腔不通暢的情況下,在一陰煎中加入陳皮、芥子,真的能夠解決滋養陰性藥物造成的消化不良嗎?對於平常不適合服用熟地黃的人,單獨使用生地黃也是可行的。不適合服用熟地黃,通常是因為胃部有消化不良的問題,怎能繼續使用像生地黃這種壯水的藥物,進一步加重消化不良?必須解決胸腔部位的消化不良問題才合適。

第二點,對於水腫的病症,由於精血都轉化成了水分,大多數情況下屬於虛弱的表現,治療應該以溫暖脾胃、補充腎臟為主。精血轉化為水分,這種說法合理嗎?事實上,是因為飲入的水分過多,脾胃功能弱,無法有效代謝,結果積水導致水腫。然而,有些患者身體狀況差到無法承受補藥,這種情況下只能採用半量補藥,甚至有些患者連半量補藥都無法承受,只能完全使用分解消除的方式治療。不過,這種方法只適用於年輕人的短暫病情,如果患者氣血已經衰弱,又無法承受補藥,這就是非常危險的信號了。無法承受補藥,可能是因為邪氣過盛,若在此時補藥,反而會助長邪氣,帶來更大的危害。

對於沒有邪氣、沒有積滯的人使用補藥,自然是恰當的。該補的時候補,該消除的時候消除,同時使用補和消除的方法,都是根據病情而定。如果補藥不適合,那就不要使用補藥。有些醫生口中的「無法承受補藥」,其實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失誤,難道真的有人無法承受補藥,反而通過分解消除的方式痊癒嗎?如果可以使用分解消除的方式,那就證明病情不是虛弱的狀態。因此,我治療這種病症時,對於中年長期病患者,必定採用溫和補藥的方式治療,最終達到痊癒。補藥的方式不止一種,不能死板地堅持「溫和補藥」這幾個字,作為固定的治療原則。

溫和補藥的目的在於促進氣的運行,氣的運行正常,病情自然會好轉。這種痊癒方式是自然發生的。相反,分解消除的方式目的是驅逐邪氣,即使病情得到暫時緩解,也是勉強而為。這兩種方式,一種是真正痊癒,另一種只是表面痊癒,難道表面痊癒真的等同於真正痊癒嗎?驅逐邪氣之後,應該立即進行調養和補充,按照先後順序進行治療,才能真正痊癒,哪有表面痊癒和真正痊癒之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