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1)
卷二 (1)
1. 論治
一、用黃連為君,以治吐酸,乃丹溪之法也。觀丹溪之治,軒岐必不眥裂發豎。
一、嘔吐清水,古法以二術二陳,或六君子。議吐酸非論吐清水,兩病各別,寒熱兩途,豈可將吐清水混駁河間之吐酸?酸則為熱矣。
白話文:
[治療討論]
首先,以黃連作為主要藥材來治療胃酸倒流,這是丹溪的療法。從丹溪的治療方式來看,他必定對傳統醫學理論有著深刻的理解與研究。
其次,對於嘔吐清水的狀況,古時的療法常用二術二陳湯,或者六君子湯。然而,討論胃酸倒流和討論嘔吐清水是兩個不同的疾病,分別屬於寒性和熱性兩種不同類型,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若症狀呈現酸性,那就表示病情屬於熱性了。
2. 述古
薛立齋曰:吐酸吞酸,大略不同。吐者,濕中生熱;吞者,虛熱內郁,皆屬脾胃虛寒,中傳末症。立齋一生治病,專主溫補培元,凡病惟以歸脾、六君、補中、逍遙、八味、六味數方而已。至於去病邪之方,並未有見。
白話文:
薛立齋說:反酸和吞酸的情況大致上是不同的。反酸,是由於濕氣中產生熱氣;吞酸,則是由於虛弱的熱氣在體內鬱積,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脾胃虛弱與寒冷,是身體中間部位傳導到末端的病症。我一生治病,專注於溫暖補養,培固人體的根本,對於各種疾病,主要使用的藥方只有歸脾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逍遙散、八味丸、六味地黃丸等幾種。至於去除病邪的藥方,我並沒有見過或使用過。
3. 反胃
4. 論證
觀王太僕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一言者,誠盡之矣。反胃一證,竟講火虛,脫卻上文三句,將謂無火症乎?然無火之由,猶有上中下三焦之辨。若寒在上焦,多為噁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陽虛也。此胃火泛泛也,未可言陽虛。
白話文:
[討論],內容如下:
聽王太僕分析:當食物難以下嚥,甚至引起嘔吐,這顯示身體有火氣。然而,如果吃了東西後又全數吐出,這反而顯示身體缺乏火氣。這一席話,可說是道盡了其中的奧祕。對於反胃這種病症,如果單純認為是火氣不足,忽略前面所提的三種情況,豈不是把無火氣的症狀都混為一談?然而,所謂的無火氣,還需進一步區分上、中、下三焦。
假如寒氣聚集在上焦,就會感到噁心,甚至有想吐的感覺,這通常是胃部的陽氣不足所致。但這裡所說的胃部泛起的寒氣,還不能斷定就是陽氣不足。
5. 論治
一、治反胃之法,當辨其新久,所致之因,或縱食生冷,敗其真陽。謂郁遏停滯則可,若言敗其真陽則不可,當以溫暖消導。若病稍久,或氣體稟弱,則當專用溫補。扶脾胃之中,隨時加減,不宜專用溫補而投熱藥。或水泛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水泛為痰,乃腎虛,豈可二陳加歸地乎?無學問之方,置之高閣。
一、反胃症,多有大便閉結者,蓋脾胃氣虛,然後治節不行,而無以生血,血涸於下,所以結閉不行,此真陰枯槁證也。新場葉硯孫患反胃,胃脘作痛,服二陳石膏,得痢症而愈。此乃火熱炎上也。治此之法,但見其陰虛兼寒者,宜以補陽為主。既云陰虛,不當言寒矣,經云陰虛生內熱,豈有兼寒者乎?○養陰潤腸則可,補陽則陰愈耗。
白話文:
[治療討論]
首先,對於反胃的治療方法,我們必須區分病情的新舊以及導致疾病的緣由。有的病人可能是因為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傷害了身體的真正陽氣。我們可以接受這是因為食物在胃中鬱悶、停滯所造成,但如果說是傷害了真正的陽氣,那就不對了。這種情況應該採用溫暖和消導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病情持續一段時間,或是患者本來體質就比較虛弱,那就應該專門使用溫補的療法,強化脾胃功能。但在治療過程中,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藥物,不能一味地使用溫補藥物。對於有水液轉化為痰的情況,應該使用金水六君煎。水液轉化為痰,這是由於腎虛所造成的,怎麼可能用二陳加歸地呢?對於這種缺乏醫學知識的處方,我們應該摒棄。
其次,反胃症狀的病人,很多會有大便閉結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脾胃氣虛,無法正常運行,無法生成足夠的血液,導致下部血量不足,因而產生閉結。這是屬於真陰枯槁的病症。有一個案例,新場的葉硯孫患有反胃,胃部疼痛,服用二陳石膏後,轉為痢疾,但病情卻因此好轉。這顯示他的病情是由於火熱上炎所引起。對於這種病症,如果發現患者同時有陰虛和寒象,應該以補陽為主。既然已經說明是陰虛,就不應該再提到寒象。經典醫書上說,陰虛會產生內熱,怎麼可能會有寒象呢?養陰潤腸的療法是可以的,但如果補陽,反而會讓陰虛的情況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