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2)
卷三 (2)
1. 辨證
何必牽扯多端,妄生議論。但有暫用辛熱,使外寒宣散,鬱火得達而酸自除,此亦從治之法也,何必強詞奪理。故凡病吞酸者,多見飲食不快,必漸至中滿、痞隔、泄瀉等症,豈非脾氣不強,胃脘陽虛之病?作酸謂陽虛,與《內經》相反。余向在燕都,治一縉紳,余告以寒,彼執為熱,竟為芩連所斃,豈非前說誤之耶?語無對證,以惑後世。
本無吞酸、吐酸等症,或偶因嘔吐所出,或酸或苦,及諸不堪之味,此皆腸胃中痰飲積聚所化。腸中之物,豈有逆上而出者乎?不通之論。其在上中二脘者,無非脾胃虛寒,不能運化之病。若虛寒不運,原物吐出,毫無酸苦之味。其在下脘偶出者,則寒熱俱有,但當因症以治其嘔吐,嘔吐止,則酸苦無從見矣。
嘔吐亦有分別,有聲無物謂之嘔,嘔屬火者多。經云:食久即吐,是無火也。因下焦無火,不能熟腐水穀,久而不化,故原物吐出,並無酸苦之味。若是有火煅煉,必定酸苦矣。若執定無火,《內經》皆屬於熱一句可刪去矣。
白話文:
何必牽扯那麼多,胡亂發表議論。只要暫時使用辛溫的藥物,使體表寒氣散開,體內鬱積的火氣得以疏通,酸的症狀自然消除,這也是一種順應病情的治療方法,何必強詞奪理呢?所以,凡是患有吞酸的人,大多會出現飲食不順暢,必定會逐漸發展到腹脹、痞悶、腹瀉等症狀,難道不是脾氣虛弱,胃部陽氣不足的疾病嗎?把酸的症狀歸為陽虛,是與《內經》的說法相反的。我以前在燕京的時候,治療一位官員,我告訴他這是寒證,他卻堅持認為是熱證,結果被黃芩、黃連等寒涼藥物害死了,難道不是之前的說法誤導了他嗎?說話不針對病證,來迷惑後世。
原本就沒有吞酸、吐酸這些症狀,或許偶爾因為嘔吐而吐出來,無論是酸味還是苦味,以及其他難以下嚥的味道,這些都是腸胃中痰飲積聚所轉化而來的。腸道中的東西,怎麼可能逆流而上吐出來呢?這是說不通的理論。如果是在上脘或中脘出現,都只是脾胃虛寒,不能運化食物的疾病。如果因為虛寒而無法運化,就會吐出原本的食物,毫無酸苦的味道。如果在下脘偶爾吐出來,則寒熱都有可能,但應當根據症狀來治療嘔吐,嘔吐停止,酸苦的味道自然就不會出現了。
嘔吐也有區別,有聲音但沒有吐出東西,叫做嘔,這種嘔多屬於火證。經典說:吃下食物後很久才吐出來,這就不是火證。因為下焦沒有火氣,不能熟化腐熟水穀,時間久了沒有消化,所以會吐出原本的食物,並沒有酸苦的味道。如果是有火燒灼,必定會出現酸苦的味道。如果硬說沒有火,《內經》中「都屬於熱」這句話就可以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