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辨證

吐酸一證,在河間言其為熱,在東垣言其為寒,夫理有一定,奚容謬異?《內經》吐酸言熱者,言本也;東垣言寒者,言標者。其人素有肝火,為寒所束,不得宣通而作酸,故暫用辛熱之藥,散其外寒,其火發越,則酸自止。經曰: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故河間《病機》悉訓為火。

不知《內經》此論,乃以運氣所屬概言病應,非以嘔吐注泄皆為內熱病也。運氣致病,原屬一理。如果言熱,何以又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此言痛而嘔,非言酸也。又曰:太陽之復,心胃生寒,胸中不和,唾出清水及為噦噫。此言嘔吐之有寒也。此言吐清水為噦噫,不言酸也。

○此段借嘔吐噦噫濡泄以言寒,脫卻酸之一字,今河間言吐酸,不言前諸證,並非矛盾。乃有不明宗旨,悖理妄談,謬借經文,證已偏見。經文明言皆屬於熱,豈經文不足憑與?

夫酸本肝木之味,何不曰火衰不能生土,則脾氣虛而肝邪侮之,故為酸也。據此說,《內經》何不曰諸嘔吐酸,皆屬於寒乎?即以氣血強盛之人,偶傷生冷,久留不去,而鬱為熱者,此以郁久化熱,或亦有之,豈果因生冷而反熱耶?原因郁久化熱而酸,何必牽扯多說而為寒耶。○譬如造酒然,飯冷蓋暖則成酒,熱極則酸矣。

理甚明白,不必紛紛胡說。矧《內經》本以外感言,而河間引以證內傷,謬亦甚矣。《內經》並不言外感,惟言諸嘔吐酸,皆屬於火,何得以河間為謬?

一、辨東垣吐酸之論為是。據《發明》曰:《內經》言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胃氣不受外邪故嘔,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仲景用生薑、半夏者,辛以散之,防其外寒,內郁之火得以外達,則酸自愈,即火鬱發之、木鬱達之之意焉耳。

酸者,木之味也。收氣者,金氣也。木氣為金氣收斂,木不得伸越,鬱而為酸,用辛熱之藥散其收斂之性,木遂其性而酸自止,此治吞酸之大法,亦從治之理,乃治標之道也,景岳不必苦為辨駁。

一、吐酸症,諸言為熱者,豈不各有其說?吞酸與吐酸不同,丹溪言吐酸,故用清火,東垣言吞酸,故用熱藥散外寒,治各不同,其理則一。即如飲食之酸由乎熱,似近理矣,然食在釜中,能化而不能酸者,以火力強而速無留也。如天氣熱,雖在釜中,亦能酸臭;天氣寒,焉有酸臭之理?此一辨,則知熱極而酸無疑矣,不必胡說。

嘗見水漿冷積既久,未有不酸者,此豈熱耶?水漿在缸,天寒地凍之時,幾月不酸,何言冷積久而致酸耶?不通之論。且人之胃氣,原自大熱,所以三餐入胃,頃刻消化,此方是真陽火候之應。因胃中熱,故能作酸。酸者,木之味也。木性疏泄,因外受寒涼,胃中之火為寒所束,不得發越,鬱而為酸,其為熱也明矣。

白話文:

[診斷]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關於「吐酸」這種症狀的不同解釋。在河間學派認為這是熱證,而在東垣學派看來,它可能是寒證。真理只有一個,怎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呢?《黃帝內經》中提到的吐酸是由於熱證,這是根本的原因;而東垣學派所說的寒證,是在描述病情的表面現象。如果一個人本就有肝火旺盛,又被寒氣束縛,導致肝氣無法順暢流通,就會產生酸味,因此,可以暫時使用一些辛辣溫熱的藥物,來散去外部的寒氣,一旦肝火得到釋放,酸味自然就會消失。經典中有提到:所有的嘔吐酸水,都屬於熱證,因此河間學派在《病機》中,都將其歸類為火證。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黃帝內經》中的這一理論,實際上是在概括地討論運氣所導致的疾病,並不是在說所有的嘔吐和腹瀉都是由於內部熱度過高所導致的。運氣導致疾病的原理,確實存在。如果我們單純地說是熱證,那麼為什麼又會有這樣的說法:寒氣侵入腸胃,導致氣逆上升,因此疼痛和嘔吐。這裡說的是疼痛和嘔吐,而不是酸味。再比如:太陽復甦的時候,心和胃部會產生寒意,胸部不舒適,唾液中會出現清水,以及打嗝。這是在說嘔吐中可能存在的寒證。這裡講的是吐出清水和打嗝,並沒有提及酸味。

接下來的一段,通過討論嘔吐、打嗝和腹瀉來說明寒證的存在,完全避開了「酸」這個字。現在河間學派在討論吐酸,並沒有提到前面的各種證狀,這並不是矛盾的。但有人不明白其中的深意,違背常理地亂發評論,錯誤地引用經典,來證明自己的偏見。經典明確指出,所有的情況都屬於熱證,難道經典的話不足以信賴嗎?

酸味本來就是肝臟的特徵,為什麼不說是火氣衰弱,無法滋養脾臟,導致脾氣虛弱,肝氣侵犯脾臟,所以才會產生酸味呢?根據這樣的解釋,為什麼《黃帝內經》不說所有的嘔吐酸水,都屬於寒證呢?即使是對於那些氣血旺盛的人來說,偶爾吃了一些生冷的食物,長時間留在體內,可能會導致熱度積累,這是一種長期積累導致熱度的情況,確實存在,但難道真的是因為生冷食物反而導致熱度嗎?酸味的產生,是因為長時間的熱度積累,為什麼要牽扯到寒證呢?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釀酒一樣,冷飯加熱發酵就變成了酒,但如果溫度太高,就會變成酸的。

道理非常清楚,不需要糾纏不清。況且,《黃帝內經》原本是在討論外感疾病,而河間學派卻將其引用來作為內傷的證據,這是非常荒謬的。《黃帝內經》並沒有明確討論外感疾病,只是說所有的嘔吐酸水,都屬於火證,為什麼可以批評河間學派的觀點是錯誤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東垣學派對於吐酸的理論。根據《發明》一書的說法:《黃帝內經》指出,所有的嘔吐酸水,都屬於熱證。這是因為上焦受到外來邪氣的影響,胃氣無法承受外界的邪氣,因此產生嘔吐。張仲景使用生薑和半夏來治療這種情況。張仲景之所以使用生薑和半夏,是因為它們具有辛辣的特性,可以幫助散去外部的寒氣,讓內部被抑制的火氣得以釋放,這樣酸味自然就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火鬱發之,木鬱達之」的道理。

酸味是木氣的味道,而收氣是金氣的表現。當木氣被金氣所收斂,木氣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現,就會形成酸味。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可以散去金氣的收斂性質,讓木氣得以自由發展,酸味自然就會消失,這是治療吐酸的基本原則,也是逆治的原則,即治療表面症狀的方法,景嶽不必過於辯駁。

再來看看吐酸這種症狀,那些認為是熱證的人,難道他們沒有自己的理論嗎?吞酸和吐酸是不同的,丹溪學派討論的是吐酸,因此使用清熱的藥物;東垣學派討論的是吞酸,因此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散去外部的寒氣。兩者的治療方法不同,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樣的。就像食物的酸味是由於熱度,看起來似乎是合理的,但是,如果食物在鍋中,能夠被快速烹煮而無法產生酸味,這是因為火力強大且迅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如果天氣炎熱,即使食物在鍋中,也會產生酸臭味;但如果天氣寒冷,怎麼可能會有酸臭味呢?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可以證明只有在極度的熱度下,才會產生酸味,沒有必要再做其他的解釋。

我曾經見過一些水漿,長時間放置後,最終都會變酸,這難道是因為熱度嗎?水漿放在缸中,在寒冷的冬天,幾個月都不會變酸,為什麼會說長時間的冷凍會導致酸味呢?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理論。人的胃氣本身就很熱,所以三餐進入胃中,很快就會被消化掉,這纔是真正的陽氣旺盛的表現。因為胃中熱度高,所以會產生酸味。酸味是木氣的味道。木氣本來具有疏泄的特性,因為受到外部寒涼的影響,胃中的火氣被寒氣束縛,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現,因此形成了酸味,這就是熱證的明確表現。

為什麼要牽扯到其他各種理論,隨意發表評論呢?只需要使用一些辛辣溫熱的藥物,讓外部的寒氣得到消散,內部的鬱火得到釋放,酸味自然就會消失,這也是逆治的方法,不需要過於爭辯。因此,對於那些經常感到吞酸的人,他們往往會逐漸出現食慾不佳、脹滿、腹瀉等症狀,這難道不是脾氣虛弱、胃脘陽虛的表現嗎?將酸味視為陽氣虛弱,這與《黃帝內經》的觀點相矛盾。我曾經在北京治療一位官員,我告訴他這是寒證,但他堅持認為是熱證,最終因為使用了黃連和黃芩而死亡,這難道不是因為前面的觀點誤導了他嗎?這些言論缺乏證據,會混淆後人的判斷。

實際上,並不存在吞酸、吐酸這樣的特定症狀,偶爾因為嘔吐所排出的物質,可能是酸的,也可能是苦的,或者有其他各種不愉快的味道,這些都是腸胃中痰飲和積聚物質所轉化的結果。腸胃中的物質,怎麼可能會逆向而上呢?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理論。對於上中脘部位的問題,無非是脾胃虛寒,無法有效運化的疾病。如果脾胃虛寒,無法運化,吐出的物質不會有任何酸苦的味道。對於下脘偶爾出現的問題,可能存在寒證和熱證,但應該根據具體的症狀來治療嘔吐,一旦嘔吐停止,酸苦的味道也就消失了。

嘔吐也有不同的類型,只有聲音而無物質的稱為嘔,這種情況多屬於火證。經典中提到:食物長時間後才嘔吐出來,這是因為缺乏火氣。因為下焦缺乏火氣,無法有效地熟化食物,長時間無法消化,因此原樣吐出,不會有任何酸苦的味道。如果是火氣旺盛的情況下進行烹煮,肯定會產生酸苦的味道。如果堅持認為缺乏火氣,《黃帝內經》中將所有情況歸為熱證的說法就可以刪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