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3)
卷二 (3)
1. 吐蛔
凡吐蛔者,必因病而吐蛔,非因蛔而致吐也。有蛔厥而吐,豈非因蛔而吐乎?
白話文:
凡是會吐出蛔蟲的人,一定是因為身體有疾病才會吐出蛔蟲,並不是因為有蛔蟲才導致嘔吐。但是有蛔蟲引起的厥症而造成的嘔吐,這難道不是因為蛔蟲而導致的嘔吐嗎? 所有吐出蛔蟲的情況,都是由於身體出現了問題,才導致吐出蛔蟲,而不是因為有蛔蟲才引起嘔吐。但若是因為蛔蟲引發的突然昏厥而產生的嘔吐,這難道不算是因為蛔蟲所導致的嘔吐嗎?
2. 治嘔氣味論
氣虛者,最畏不堪之氣。有火邪者,亦畏。凡治陽虛嘔吐,則一切香散鹹酸辛味不堪等物,悉以己意相測,測有不妥,切不可用。補陽之藥,味辛者多。但補其陽,陽回則嘔必自止。此但言虛寒而不及火逆。凡遇嘔吐,要察形色氣象,而用藥不可以陽回而嘔自止,妄投辛熱補藥以誤人。
白話文:
在治療關於噁心、嘔吐的問題上,體質氣虛的人,最害怕接觸到無法承受的氣味。同樣地,有火邪困擾的人,也會有所畏懼。對於陽氣不足導致的噁心、嘔吐,所有帶有濃烈香味、散發鹹酸辛辣或難聞氣味的食物,都應按照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如果覺得不適,千萬不要使用。通常來說,補充陽氣的藥物,大多數味道辛辣。只要補足了陽氣,當陽氣恢復,噁心的症狀自然就會停止。這裡只講述虛弱和寒冷的情況,並未提及因火氣上升所導致的症狀。遇到噁心、嘔吐的情況時,應該先觀察病人的外表、面色以及整體狀況,再決定如何用藥。不能單純認為只要讓陽氣恢復,噁心就能自動停止,隨意使用辛辣溫熱的補藥,這樣會誤導病情,對病人造成傷害。
3. 述古
王太僕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食不得入,有火拒格。食入反出,無火拒格。食入胃中,不得運化,久而吐出,方是無火。若食入即出,是有火也。不可不辨明。
劉河間謂:嘔者,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劉河間治寒者,仍用熱藥。觀《宣明論》、《保命集》可知矣。未可斥其害人。河間因《局方》俱用溫熱,故獨揭有火熱者論之,如仲景獨揭傷寒而不及溫熱耳。
薛立齋曰:若脾胃氣虛而胸膈不利,用六君子湯。胸膈不利,尚要理氣,加香砂為要。○若過服辛熱而嘔吐噎膈者,四君子加芎、歸,益脾土以抑陰火。四君、芎歸,豈抑陰火之藥歟?○胃火內格而飲食不入者,用六君加芩、連。既有胃火,參朮不宜。若服耗氣之劑,血無所生,而大便燥結者,用四君加芎、歸。
大便燥結屬血枯,反以參朮補氣何哉?○若火逆衝上,食不得入者,用四君加山梔、黃連,火逆上衝,非四君子能治。必以二陳加清火,可以止嘔。清熱養血。養血二字欠通。○痰飲阻滯,而食不得入者,用六君加木香、山梔,痰飲阻滯而投參朮,則氣滯而不化,必宜豁痰理氣,開其胸膈,然後可用參朮。補脾化痰。
補脾則痰自化,雖屬治本之法,然必兼疏理氣道,是為活法。
白話文:
王太僕說:如果食物難以下嚥,一吃就吐,這表示胃裡有火。如果吃了東西後又吐出來,這表示胃裡沒有足夠的熱力來消化食物。食物難以下嚥是因為胃火在抵擋。食物進去後又吐出,是因為胃裡缺乏熱力來消化。食物進入胃中,無法被消化,長時間後才吐出,這纔是真正缺乏熱力。如果食物一進口就吐出,這是因為胃中有火。這兩者必須清楚區分。
劉河間認為:嘔吐是因為胃中的火氣上升。但這只是一個角度。劉河間治療寒症時,仍然會使用熱性藥物。從他的《宣明論》和《保命集》就可以看出。我們不能因此就批評他害人。劉河間因為當時的《局方》都使用溫熱的藥物,所以他特別指出對於有火熱的人該如何治療,就像張仲景專門討論傷寒,並未涉及溫熱病一樣。
薛立齋說:如果脾胃氣虛導致胸口不舒暢,可以使用六君子湯。胸口不舒暢,更應該調理氣機,添加香砂是很重要的。如果過度服用辛辣熱性的藥物導致嘔吐和噎膈,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和當歸,以增強脾土功能,抑制陰火。四君子湯加上川芎和當歸,並不是抑制陰火的藥物。如果胃火旺盛導致飲食不進,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黃芩和黃連。既然胃裡有火,人參和白朮就不適合。如果服用耗氣的藥物,血液生成不足,導致大便乾燥結實,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和當歸。
大便乾燥結實是因為血液不足,為什麼要用人參和白朮補氣呢?如果火氣上沖,食物難以下嚥,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山梔和黃連。火氣上沖,四君子湯並不能解決問題。必須用二陳湯加上清火藥物,才能止住嘔吐。清熱養血。養血這兩個字在此處有些不通。如果痰飲阻塞,食物難以下嚥,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和山梔。如果痰飲阻塞,卻投以人參和白朮,會導致氣機滯留,無法消化。必須先豁痰理氣,打開胸膈,然後才能使用人參和白朮。補脾化痰。
補脾可以自行化解痰飲,雖然這屬於治本的方法,但是必須同時疏理氣道,這纔是靈活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