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2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0)

1. 散陣

愈風湯

羌活,甘草,防風,當歸,蔓荊子,川芎,細辛,黃耆,枳殼,人參,麻黃

白芷,甘菊,薄荷,枸杞,知母,地骨皮,獨活,秦艽,黃芩,芍藥,蒼朮,生地,肉桂

白話文:

愈風湯由羌活、甘草、防風、當歸、蔓荊子、川芎、細辛、黃耆、枳殼、人參、麻黃、白芷、甘菊、薄荷、枸杞、知母、地骨皮、獨活、秦艽、黃芩、芍藥、蒼朮、生地、肉桂等藥材組成。

景岳曰:中風一症,病在血分,多屬肝經,肝主風木,故名中風。奈何自唐宋以來,竟以風字看重,遂多用表散之藥。不知凡病此者,悉由內傷,本無外感。既無外感,而治以發散,是速其危耳。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內氣之虛,外風觸之而發,故名中風,而用散風兼補之藥。

若不因外風所觸,竟卒倒顛仆,則名類中風,病由內起,當尋痰尋火尋氣而治,不宜發表。若因風而起,必宜散去外邪,觀病之機而施治。若照景岳之論,世間無真中風,悉是類中風矣。中風之名,自古有之,非風之名,實為杜撰。近來醫家,一遇此症,俱用參、附熱補,而斃者多矣。

倘其中亦或有兼表邪而病者,則諸方亦不可廢。仍有兼表邪而用發表者,何必多議。

白話文:

張景岳說,中風這個病症,病在血分,大多屬於肝經,肝主風木,所以才叫中風。可是自唐宋以來,大家都過於重視「風」這個字,就用很多發散的藥物治療。他們不知道所有中風病人,都是因為內傷導致,根本沒有外感。既然沒有外感,卻用發散的藥物治療,那只會加速病人的病情惡化。經書說:邪氣聚集的地方,一定是氣虛。因為內氣虛弱,外風觸碰才發病,所以叫做中風,治療要用散風兼補的藥物。

如果沒有因為外風觸碰就突然倒地,那就叫做「類中風」,這種病是由內而發,應該尋找痰、火、氣來治療,不應該用發散的藥物。如果確實是因風而起,就必須散去外邪,觀察病情變化再治療。按照張景岳的說法,世上根本沒有真正的中風,都是類中風。中風這個名稱,自古就有,並不是因為風才叫這個名字,而是後人杜撰出來的。近來醫生遇到中風病人,都用人參、附子等溫補的藥物,因此死亡的人很多。

假如其中也有兼有外邪而生病的病人,那麼各種治療方法也不能廢棄。如果真的有兼有外邪而用發散藥物治療的,那就不用多說了。

2. 熱陣

四神丸

故紙,肉蔻,木香,小茴

用姜煮棗肉為丸。

按:此丸不宜用棗,但以薑汁煮麵糊為丸更佳。用大棗以益脾,則飲食進而泄瀉止,補腎而兼助脾,立方之意甚妙。用薑汁、麵糊,不解何故?

石刻安腎丸,此方不宜妄用。

附子,肉桂,川烏,川椒,菟絲,巴戟,故紙,赤石脂,遠志,茯神,茯苓,蒼朮,山茱萸,杜仲,石斛,胡蘆巴,柏子仁,韭子,小茴,蓯蓉,川楝子,鹿茸,青鹽,山藥

白話文:

四神丸是用肉蔻、木香、小茴和故紙,用薑汁煮棗肉製成丸藥。不過,用棗不太合適,用薑汁煮麵糊做成丸藥效果更好。用大棗可以益脾,讓飲食容易消化,並能止瀉;補腎同時也幫助脾臟,這個方子的設計十分巧妙。至於為什麼要用薑汁和麵糊,就不得而知了。石刻安腎丸這個方子不能隨便使用。附子、肉桂、川烏、川椒、菟絲、巴戟、故紙、赤石脂、遠志、茯神、茯苓、蒼朮、山茱萸、杜仲、石斛、胡蘆巴、柏子仁、韭子、小茴、蓯蓉、川楝子、鹿茸、青鹽、山藥等等都是這個方子的藥材。

已寒丸

肉桂,附子,烏頭,良薑,乾薑,芍藥,茴香

海藏云:已寒上五味雖熱,以芍藥、茴香潤劑引而下之,陰得陽而化,故大小便自通。如此燥熱,一味芍藥豈能潤之?

紅丸子

京三稜,蓬朮,青皮,橘紅,乾薑,胡椒

妊婦惡阻,嘔吐不食,百藥不治者,惟此最妙。妊婦用之,未必見效,不可因其說而誤用。

白話文:

已寒丸

藥材: 肉桂、附子、烏頭、良薑、乾薑、芍藥、茴香

海藏云: 已寒丸中雖然有五味辛熱藥材,但以芍藥、茴香作為潤劑引導藥力向下,陰氣得陽氣滋潤而化解,因此大小便自然通暢。然而若患者燥熱,單靠芍藥一味藥材恐怕難以潤燥。

紅丸子

藥材: 京三稜、蓬朮、青皮、橘紅、乾薑、胡椒

3. 婦人規古方

二味參蘇飲,治產後瘀血入肺,咳嗽喘急。

人參,蘇木

若口鼻黑氣起,宜用此藥加附子五錢。性喜附子。咳嗽喘急,肺病也,豈用附子者乎?

景岳全書發揮卷四終

白話文:

二味參蘇飲,用於產後瘀血入肺,導致咳嗽喘急。方劑由人參、蘇木組成。若患者口鼻出現黑氣,可加入附子五錢。此方性喜附子,但若咳嗽喘急,屬於肺病,就不宜用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