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2)
卷二 (2)
1. 虛嘔證治
凡胃虛作嘔者,其證不一。若胃脘不脹者,非實邪也。有火則不脹。胸膈不痛者,非氣逆也。有物則痛。內無熱躁者,非火證也。鬱結之火內伏,亦無躁熱。無食無火而忽為嘔吐者,胃虛也。忽然嘔吐,非胃虛也,必病久乃屬虛。嘔吐無常而時作時止者,胃虛也。時作時止,火氣升降也,非胃虛。
食無所停而聞食則嘔者,胃虛也。亦有傷食惡食而嘔者,未可盡為胃虛。或吞酸或噯腐,時苦噁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寧者,胃虛也。此傷食而有肝火者,有是症,未可為胃虛。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此是寒證。凡此虛證,必皆宜補,是固然矣。
若專講一補為治,是執死法也。然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是土寒者,即土虛也,土虛者,即火虛也。此論嘔吐,非論脾寒不化,大失題旨。所以東垣《脾胃論》特著溫補之法,蓋特為胃氣而設也。《脾胃論》每以熱傷元氣為言,香燥熱藥有耗散元氣之戒,往往脾胃藥加黃柏以瀉陰火,未嘗竟講溫補。補中必兼疏理,用藥有監製,此東垣法也。
景岳於《脾胃論》尚未細究。夫嘔因火者,余非言其必無。河間論胃膈熱甚之嘔,信不誣矣。但因火嘔者少,因寒嘔者多耳;因胃實嘔者少,因胃寒嘔者多耳。故不得不有此辨。不必辨嘔吐之症。《準繩》分別甚詳。竟於《準繩》中考之可也。
一、虛嘔之治,但當以溫胃補脾為主。虛嘔亦有火者,六君子加黃連,投之必中。○若胃寒甚者,宜附子理中湯。竟講胃寒,亦偏見也。○若虛在陰分,水泛為痰而嘔吐者,宜金水六君煎。嘔吐而用歸地,必致滿悶氣逆。
白話文:
[虛嘔證治]
凡是因為胃虛導致的嘔吐,其原因並非只有一種。如果胃部並未感到脹滿,那通常不是因為實質的邪氣所導致。如果有火氣存在,胃部會有脹感。如果胸口沒有疼痛感,那通常不是氣逆所導致。如果有異物存在,胸口會感到疼痛。如果身體內部並無熱躁感,那通常不是火氣過盛的症狀。鬱結的火氣隱藏在體內,也不會有顯著的熱躁感。在沒有食物刺激和火氣情況下突然出現嘔吐,這通常是由於胃虛。然而,突然嘔吐並不一定表示胃虛,只有長期生病後纔可能是胃虛的表現。如果嘔吐的頻率無規律,時好時壞,這通常是胃虛。但這種情況也可能與火氣的上下波動有關,不能單純歸咎於胃虛。
如果吃東西後並無食物殘留,但一聽到食物就產生嘔吐反應,這通常是由於胃虛。但也有因食物過量或食物不適而產生嘔吐的情況,不能單純認為是胃虛。偶爾吞酸或嘔出食物殘渣,經常感到噁心,且伴有輕微的嘔吐感,這通常是胃虛。但如果是因為食物過量而伴隨肝火旺盛,也可能出現這些症狀,不能單純認為是胃虛。如果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或者晚上吃的食物第二天早上吐出,食物進入中焦但無法消化,這通常是胃虛。但這種情況通常屬於寒證。對於所有這些虛弱的症狀,都應該進行補充治療,這是必然的。
然而,如果只是專注於補充治療,那就太死板了。胃本來就屬於土,沒有火氣就不能運行,沒有溫暖就不能消化。因此,如果胃寒,那就是胃虛;如果胃虛,那就是火氣不足。這裡討論的是嘔吐,而不是脾寒不能消化,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因此,李東垣在他的《脾胃論》中特別強調了溫補的治療方法,這特別適用於胃氣的治療。《脾胃論》常常提到熱氣傷害元氣,警告使用香燥熱藥可能會消耗元氣,通常會在脾胃藥中加入黃柏以清除陰火,並非完全講述溫補。在補充治療的同時,還必須進行疏導調理,使用藥物時應有節制,這是李東垣的治療原則。
張景嶽對於《脾胃論》的探究還不夠深入。嘔吐可能由火氣引起,我並非否認這種可能性。河間論述胃膈熱氣過盛導致嘔吐,確實是正確的。但是,由火氣引起的嘔吐比較少見,由寒氣引起的嘔吐卻較為常見;由胃實引起的嘔吐比較少見,由胃寒引起的嘔吐卻較為常見。因此,我們必須對此進行辨識。並非所有嘔吐症狀都需要辨識。《準繩》對於嘔吐症狀的區分非常詳細,可以參考《準繩》進一步瞭解。
總結來說,對於虛弱型嘔吐的治療,應該以溫暖胃部和補充脾氣為主要目標。如果胃寒嚴重,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但如果只關注胃寒,這也是一種片面的看法。如果虛弱出現在陰分,水液過多形成痰而導致嘔吐,可以使用金水六君煎。但在嘔吐情況下使用歸地,可能會導致腹脹和氣逆。
2. 實嘔證治
若因寒滯者,必多疼痛。因食滯者,必多脹滿。亦能作痛。如無實證實脈而見嘔吐者,不可以實邪治。亦不宜峻補,當以和胃為主。
凡邪在少陽,表邪未解,而漸次入里,所以外為寒熱,內為作嘔,治宜解表散寒。宜小柴胡和之。解表散寒,未為切當。
一、氣逆作嘔者,多因鬱怒,致動肝氣,胃受肝邪,所以作嘔。治此者,必當兼顧胃氣,宜六君子或理中湯主之。鬱怒動氣,宜疏肝開鬱和胃,不宜驟用六君、理中。景岳用藥,尚欠斟酌。
凡邪在少陽、陽明、太陰者,皆能作嘔,但解表邪,嘔必自止。嘔屬少陽,當以小柴胡和之。解表兩字,於理不通。○其在痢疾之嘔,多因胃氣虛寒。蓋表非寒邪無以成瘧,里非寒邪無以成痢。痢疾之嘔不一,不可單作寒治。瘧疾之症,夏秋間必因內傷飲食,外受暑邪而起。
若云寒邪虛證,而用溫熱補劑,必致殺人。近來蘇杭治瘧痢,俱用溫補,而死者多矣,此書害之也。
一方,治嘔吐之極,或反胃,粥湯入胃即吐,垂死者,用參二兩,水煮熱服,兼以人參煮粥食之,即不吐。參煮粥治反胃,不吐未為的確。
白話文:
[實際嘔吐病症的治療]
如果是由寒冷引起的,必定會伴有多量的疼痛。如果是因食物消化不良導致的,必然會有脹滿感,也可能引起疼痛。假使並無明確的實證和強烈的脈象卻出現嘔吐現象,不能用實邪的方式去治療。同樣地,也不適合猛烈地補身,應該以調和胃部為主要治療方向。
所有的病邪在少陽經絡時,如果表面的邪氣沒有解除,逐漸進入身體內部,因此在外表現為寒熱交錯,在內則引發嘔吐,應當採用解表散寒的方式治療。適合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只是解表散寒,可能還不足以完全對症。
一、因氣逆導致的嘔吐,大多是由於生氣或抑鬱,導致肝氣不順,胃部受到肝臟的影響,所以會產生嘔吐。治療這種情況,必須同時考慮到胃氣,可以使用六君子湯或理中湯。對於生氣或抑鬱導致的氣逆,應優先疏肝解鬱調和胃氣,而不是立即使用六君子湯或理中湯。張景嶽的用藥方式,還有待商榷。
所有的病邪在少陽、陽明、太陰這三個經絡時,都可能引起嘔吐,但是隻要能夠解除表面的邪氣,嘔吐自然就會停止。若嘔吐屬於少陽的範疇,應當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只是「解表」二字,理論上有些不通。在痢疾引起的嘔吐,多半是因為胃氣虛弱且寒冷。表層的邪氣若非寒氣,不會形成瘧疾;內部的邪氣若非寒氣,不會形成痢疾。痢疾的嘔吐原因並非只有寒氣一種,不能單純地用寒氣來解釋。瘧疾的情況,在夏季和秋季,一定是因為飲食不當,加上受到暑熱邪氣所導致。
如果說是寒氣導致的虛弱病症,卻使用溫熱的補藥,肯定會致人於死地。最近蘇州和杭州治療瘧疾和痢疾,都大量使用溫補的藥物,結果死亡的人數眾多,這本書的錯誤指導就是罪魁禍首。
有一個方子,可以治療嚴重的嘔吐,或者反胃的狀況,即使粥湯進到胃裡也會馬上吐出來,對於瀕臨死亡的人,可以使用兩兩的人參,用水煮熱後服用,同時用人參煮粥吃,就能不再嘔吐。用人參煮粥治療反胃,不嘔吐的效果尚未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