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1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7)

1. 熱陣

六味回陽飲,治陰陽將脫。近來醫家,不審病之真假,每見厥逆昏暈,即為虛脫,用此方而死者甚多,尚云不能挽回,委之命數,在病家亦不覺也,悲夫!

人參,附子,乾薑,甘草,熟地,當歸

如泄瀉,加烏梅,或五味。泄瀉屬脾虛者多,但知加酸斂之藥,而不知健脾。然方中有歸、地之泥滑,立方之懷極矣。○如虛陽上浮,加茯苓。虛陽上浮而加茯苓之淡滲,尚欠斟酌。○如肝經鬱滯,加肉桂。肝經鬱滯,豈可用此方而加桂乎?殺人多矣。

白話文:

六味回陽飲

六味回陽飲,用來治療陰陽將脫的病症。近來一些醫家,不細心辨別病症的真假,只要看到病人出現厥逆昏迷,就判定為虛脫,便使用六味回陽飲。結果,許多病人因此而死,醫家卻還說無法挽回,歸咎於命數,病家也無從知曉,真是令人悲痛!

六味回陽飲的組成:人參、附子、乾薑、甘草、熟地、當歸。

加減運用:

  • 如果病人出現泄瀉,可以加烏梅,或其他五味藥物。泄瀉大多是脾虛造成的,只知道加酸斂的藥物,卻不懂得健脾。然而方中已有歸、地,其性滑潤,此方已十分完備。
  • 如果是虛陽上浮,可以加茯苓。虛陽上浮而加茯苓的淡滲之性,尚需再三考慮。
  • 如果是肝經鬱滯,不可加肉桂。肝經鬱滯,怎麼可以用六味回陽飲加上肉桂呢?這樣做會造成許多人死亡!

理陰煎,此方通治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噁心,吐瀉腹痛。此等症俱屬脾虛,豈有歸、地而治脹滿痰飲吐瀉之疾乎?害人不淺。又凡真陰不足,真陰不足是小衰也,不用六味乃用薑、桂、當歸?或素多勞倦之輩,忽感寒邪,不能解散,寒邪不能解散,用歸、地豈能解散乎?必反致胸膈不寬而發熱,害人不淺。宜用此湯,照後加減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連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連進血藥,必致滿悶,豈有汗出之理乎?

熟地,當歸,甘草,乾薑,或加桂

白話文:

[理陰煎] 方劑說明:

此方用於治療真陰虛弱所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脹滿、嘔吐、噁心、痰飲、腹瀉、腹痛等。 這些症狀都是屬於脾虛所導致,而 [理陰煎] 方中卻使用歸地(當歸、生地黃)來治療,這是不合理的,因為歸地主要作用是滋陰補血,無法針對脹滿、痰飲、吐瀉等症狀。這樣治療只會加重病情,對患者有害。

此外,真陰不足屬於陰虛的表現,而 [理陰煎] 方中卻使用薑桂(乾薑、桂枝),這也不合適。 陰虛應該使用滋陰補腎的藥物,而薑桂性溫燥,反而會耗損陰液,加重陰虛。 另外,對於因勞倦而導致寒邪入侵,身體無法自行散寒的患者,使用歸地也不能散寒,反而會導致胸悶發熱,有害健康。

應該使用 [理陰煎] 方,配合後續的加減調整,以溫補陰分,散發表邪。 連續服用數次,使陰氣漸漸充盈,則汗液會從體內陰分而來。 如果一直服用補血的藥物,則會導致胸悶,無法出汗。

[理陰煎] 方劑組成:

  • 熟地
  • 當歸
  • 甘草
  • 乾薑
  • 可選:桂枝

若寒凝陰盛,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寒凝陰盛而用歸、地,必致害人。此寒邪初感溫散第一方。惟仲景獨知此義,第仲景之溫散,首用麻黃、桂枝二湯,余之溫散,即以理陰煎及大溫中飲為增減。仲景之溫散,因傷寒在表發熱,故用麻黃、桂枝以汗之,若用血藥凝滯,安能解表發汗乎?杜撰立言,誤人非淺。此雖一從陽分,杜撰胡說。

一從陰分,其跡若異,《內經》言氣薄則發泄,豈有味厚之藥能發泄乎?然一逐於外,一托於內,而用溫則一也。托內用氣藥,豈有用歸、地而云托內?○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外感寒邪而用歸、地,仲景之法未載。或背寒者,乃太陽少陰症也,此謂兩感。加細辛,甚者加附子,並加柴胡。

白話文:

如果寒邪凝結導致陰氣過盛,邪氣難以消除,就必須加入麻黃。寒邪凝結陰氣過盛卻用生地、歸脾,一定會造成傷害。這是寒邪初感時溫散的第一方。只有仲景懂得這個道理,仲景的溫散,首先使用麻黃、桂枝二湯,其他的溫散,則以理陰煎和大溫中飲為基礎加減。仲景的溫散,因為傷寒在表發熱,所以用麻黃、桂枝發汗,如果用血藥凝滯,怎麼能夠解表發汗呢?杜撰立言,誤導他人非淺。這雖然都是從陽分入手,但也是杜撰胡說。

從陰分入手,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內經》說氣薄則發泄,怎麼可能有厚味的藥物能發泄呢?但都是驅逐外邪,都是溫和,只不過一個驅逐在外,一個溫和在內。溫和在內用氣藥,怎麼能用生地、歸脾而說溫和在內呢?如果陰氣過盛,外感寒邪,外感寒邪卻用生地、歸脾,仲景的醫書裡沒有記載。也許是背寒的人,是太陽少陰症,這叫做兩感。要加細辛,嚴重者加附子,同時要加柴胡。

此少陽經藥,加入太陽少陰證,混亂無頭緒。○若脾腎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加茯苓,或加芥子。脾腎兩虛而用芥子,反耗真氣。○若泄瀉不止,及腎泄者,或去當歸,加山藥、扁豆。泄瀉而用山藥、扁豆,亦是常技。

此方大無文理,若真陽不足,理宜八味,若中焦虛寒,當理中焦而用理中湯,此方可謂之兩頭蠻。

養中煎,治中氣虛寒,為嘔為泄者。中氣虛寒,而為嘔瀉者,東垣《脾胃論》中必用白朮、半夏、六君、理中,為至當不易之理。

白話文:

這個少陽經的藥方,加入太陽少陰的症狀,混亂無章。如果脾腎兩虛,水氣上泛成痰,或是嘔吐或是腹脹,可以加茯苓,或加芥子。脾腎兩虛卻用芥子,反而會耗損真氣。如果出現腹瀉不止,或是腎虛泄漏,可以去當歸,加山藥、扁豆。腹瀉而用山藥、扁豆,也是常見的用法。

這個方子整體上缺乏邏輯,如果真陽不足,應該用八味丸,如果中焦虛寒,應該理中焦而用理中湯,這個方子可以說是兩頭不靠。

養中煎,治療中氣虛寒,出現嘔吐或腹瀉的人。中氣虛寒,出現嘔吐腹瀉,東垣在《脾胃論》中就明確指出,應該用白朮、半夏、六君、理中,這是至理名言,不可更改。

人參,山藥,扁豆,甘草,茯苓,乾薑

如胃中空虛覺餒者,加熟地。但能凝滯為害。

溫胃飲,治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嘔吐吞酸,不用半夏、茯苓而用扁豆、當歸,未能切中病情。

人參,白朮,扁豆,陳皮,乾薑,甘草,當歸

如下寒帶濁者,加故紙。必有濕熱。○如氣滯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蔻、砂仁、芥子之屬。常技用芥子,大非正治。○如水泛為痰,此屬腎虛。而胸腹痞滿者,此屬脾虛氣滯,胡亂立方加減。加茯苓。水泛為痰與胸腹痞滿,病屬兩途,豈可但加茯苓而能愈乎?水泛為痰,此因腎虛而泛上,當用地黃丸。

白話文:

人參、山藥、扁豆、甘草、茯苓、乾薑這幾味藥材,若患者感到胃中空虛,可以用熟地黃來補益,但要注意它可能造成凝滯,影響消化。

溫胃飲,專治中寒導致的嘔吐、吞酸、腹瀉、食慾不振。有些人用扁豆、當歸治療嘔吐吞酸,但這並非針對病症的根本,應該用半夏、茯苓才更合適。

人參、白朮、扁豆、陳皮、乾薑、甘草、當歸,這些藥材組成一個方劑,若患者體寒帶濁,可以加入故紙,這通常是因為濕熱所致。如果患者氣滯,伴隨胸腹疼痛,可以加入藿香、丁香、木香、白蔻、砂仁、芥子等藥材。但常用芥子並不符合正統的治療方法。如果患者水泛成痰,這屬於腎虛。胸腹痞滿則是脾虛氣滯,胡亂加減藥物是不行的,應該加入茯苓。水泛成痰和胸腹痞滿是兩種不同的病症,只加茯苓是治不好的。水泛成痰是腎虛導致,應該服用地黃丸。

五君子煎,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嘔吐必用半夏,去此以為五君子煎,新奇誤人。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薑

參姜飲,治脾肺胃氣虛寒,嘔吐咳嗽氣短。此等症竟以六君子出入加減為要,何必立此以好奇。

人參,乾薑,甘草

胃關煎,治脾腎虛寒作瀉。腎虛而寒,當用八味、還少丹;脾虛泄瀉,宜參、朮、薑、桂之類,不可混亂。

熟地,山藥,扁豆,甘草,乾薑,吳萸,白朮

滯痛不通者,加當歸,此氣滯而痛,豈可用當歸?○滑脫不禁者,加烏梅,或五味。但知收澀,不知健脾而用參、術。

白話文:

「五君子煎」原本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伴隨嘔吐腹瀉和濕氣的患者。但其中加入半夏,卻是多此一舉,反而會誤導人。

「參姜飲」則針對脾肺胃氣虛寒,出現嘔吐、咳嗽和氣短的症狀。這些病症其實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減藥物來治療,沒必要另立新方。

「胃關煎」主要治療脾腎虛寒導致的腹瀉。腎虛寒應當使用「八味丸」或「還少丹」,而脾虛腹瀉則需要人參、白朮、乾薑、桂枝等藥物,切不可混淆。

若患者腹痛不通,可加入當歸;但當歸只適合氣滯引起的疼痛,不適用於此。若患者腹瀉不止,可以加烏梅或五味子,但要記住,單純收斂止瀉並不能解決問題,還需要健脾,才能真正治癒。

此等加減,可謂頭痛救頭,腳痛救腳,毫無見識。

佐關煎,治生冷傷脾,瀉痢未久。生冷傷脾泄瀉,不用蒼、白二術健脾,慣用山藥、扁豆,此未見東垣《脾胃論》也。

厚朴,陳皮,山藥,扁豆,甘草,豬苓,澤瀉,乾薑,肉桂

如瀉甚不止者,或加故紙,或肉蔻。瀉甚而不用參、術,但知用肉果、故紙止澀,亦是淺見。

抑扶煎,治氣冷陰寒,或暴傷生冷致成瀉痢,或脹痛嘔惡,皆宜用此。其有寒濕傷臟,霍亂邪實者,最宜用此。

白話文:

這種只會針對症狀,頭痛就醫頭,腳痛就醫腳的做法,完全沒有見識。佐關煎治的是生冷傷脾導致的久瀉,卻不用蒼朮、白朮健脾,反而用山藥、扁豆,這根本沒有參考過李東垣的《脾胃論》。方中用厚朴、陳皮、山藥、扁豆、甘草、豬苓、澤瀉、乾薑、肉桂。如果瀉得很厲害,可以加故紙或肉蔻。瀉得很厲害卻不用人參、白朮,只知道用肉果、故紙止瀉,也是膚淺的做法。抑扶煎用於氣冷陰寒,或因暴食生冷造成瀉痢,或腹脹痛嘔吐,皆宜使用。如果寒濕傷臟,霍亂邪實,更適合用此方。

厚朴,陳皮,烏藥,豬苓,澤瀉,甘草,乾薑,吳萸

如血虛多痛,加當歸。前症豈有血虛者乎?

四維散,治脾腎虛寒,滑脫之甚,或泄痢不止,或氣虛下陷,二陰血脫不禁者。不用耆、術補氣健脾,而以薑、附、烏梅熱藥收斂,不知脾能統攝之理,豈可立方誤人?

人參,附子,乾薑,甘草,烏梅

鎮陰煎,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則真陽失守,血隨而溢,以致大吐大衄。經云陰虛生內熱,水衰則火炎也;格陽於上者,陰極似陽也,病屬兩途。陰虛當養陰,格陽當溫熱,大相懸殊。真陽失守而吐衄,非火衰也,乃陽氣虛而不能統攝其血,當用參、耆為主,豈可用此方治之乎?誤人非淺。速宜用此,使孤陽有歸,則血自安也。孤陽兩字,尚未講明。孤陽者,真陰耗也,宜六味中少加肉桂以導之,不宜多用熱藥以耗陰。

白話文:

厚朴、陳皮、烏藥、豬苓、澤瀉、甘草、乾薑、吳萸組成的方劑,用來治療脾腎虛寒,滑脫嚴重,導致腹瀉不止或氣虛下陷,甚至出現陰血流失的病症。如果患者血虛伴隨疼痛,可以加當歸。但血虛多痛的病症,並非所有情況都屬於脾腎虛寒,不能一概而論。

有些人使用人參、附子、乾薑、甘草、烏梅組成的方劑治療陰虛在下,陽氣在上,導致真陽失守,出現大吐大衄的病症。但這種方劑只顧溫熱,卻忽略了脾胃統攝的功能,容易誤導患者。陰虛應該養陰,陽虛應該溫熱,兩種病症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真陽失守引起吐血、鼻出血,并非阳气衰败,而是阳气虚弱,无力统摄血液,应该以人参、黄芪为主,而非使用此方。这个方剂误导患者的程度非常严重。

真正应该使用的是以人参、黄芪为主的方剂,帮助恢复真阳,使血液稳定。真阳指的是真阴耗损,需要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少量肉桂引導,切不可过量使用热药,以免损耗阴气。

熟地,牛膝,甘草,澤瀉,肉桂,附子

如兼嘔惡,加乾薑。嘔惡乃中氣虛,當用六君為要,豈可用前方而加乾薑?大無學問。

歸氣飲,治氣逆不順,呃逆嘔吐。呃逆嘔吐,而以熟地為君,反增滿悶嘔逆。此等之方,皆非切中病情。

熟地,茯苓,扁豆,乾薑,丁香,陳皮,藿香,甘草

暖肝煎,肝不必暖也。

當歸,枸杞,茯苓,小茴,肉桂,烏藥,沉香

壽脾煎,治脾虛不能攝血,或婦人無火崩淋等症。無火何以得生?云火衰則可。此歸脾湯之變方,其效如神。不必變,變則壞矣。○將歸脾湯去黃耆、茯神、木香、龍眼,加山藥、乾薑、蓮肉,自稱神效,無恥極矣。脫血氣虛而不用耆,不知何故?

白話文:

熟地、牛膝、甘草、澤瀉、肉桂、附子這些藥材,如果患者還伴隨嘔吐,就應該加乾薑。但是嘔吐是中氣虛弱引起的,應該用六君湯,怎麼可以用這個方子加乾薑呢?真是毫無學問。

歸氣飲是用來治療氣逆不順、呃逆嘔吐的,卻以熟地為君藥,反而會加重滿悶嘔逆。這種藥方根本沒有針對病情。

暖肝煎是用熟地、茯苓、扁豆、乾薑、丁香、陳皮、藿香、甘草組成的,但肝臟不需要溫暖。

壽脾煎是用當歸、枸杞、茯苓、小茴、肉桂、烏藥、沉香組成的,用來治療脾虛不能攝血,或者婦女沒有火氣導致崩漏、淋漓等症。沒有火氣怎麼會生出來呢?應該說火氣衰弱才對。這其實是歸脾湯的變方,效果很好。不應該隨便變動,變動就會破壞它的效果。有人把歸脾湯裡面的黃耆、茯神、木香、龍眼去掉,加了山藥、乾薑、蓮肉,自稱是神效,實在是太無恥了!氣血虛弱卻不用黃耆,實在是不知道為什麼。

白朮,當歸,山藥,甘草,棗仁,遠志,乾薑,蓮肉,人參

如血未止,加烏梅,畏酸不用;或加地榆。但知酸斂止澀之法,而不知氣能攝血之理,黃耆補氣攝血,古人每每用之,何不遵前賢藥法而妄自加減?○氣陷而墜,加升麻,或白芷。白芷香竄耗散,不宜用。○兼溏泄者,加故紙。有濕勝脾虛,不宜竟補腎。○陽虛畏寒,加附子。

辨明陽虛惡寒,鬱火惡寒,方可加入。○血去過多,陰虛氣餒,心跳不寧者,加熟地。血去過多,宜以參、耆為主,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幾微之氣宜當急固,此血脫益氣之良法也。加熟地純陰之藥,徒增滿悶。

白話文:

白朮、當歸、山藥、甘草、棗仁、遠志、乾薑、蓮肉、人參這些藥材可用於治療血虛症。如果出血不止,可以加烏梅,但如果怕酸就不宜使用,也可以加地榆。有些人只知道酸味收斂止血,卻不懂得氣能攝血的道理,黃耆能補氣攝血,古人常用它,為何不遵從前人的藥方,而胡亂加減藥材呢?如果氣陷而墜,可以加升麻或白芷,但白芷香竄耗散,不宜使用。如果還有溏泄的症狀,可以加故紙。如果濕勝脾虛,不宜直接補腎。如果陽虛畏寒,可以加附子,但要辨明是陽虛惡寒還是鬱火惡寒,才能決定是否加入。如果失血過多,陰虛氣餒,心跳不寧,可以加熟地。但失血過多,宜以人參、黃耆為主,因為有形的血液無法快速再生,需要先固氣,這是血脫益氣的良法。加熟地這種純陰之藥,只會徒增滿悶感。

三氣飲,治血氣虧損,風寒濕三氣乘虛內侵。既云風寒濕三氣乘虛內侵,而用凝滯之藥,其邪從何處出路?

當歸,枸杞,杜仲,熟地,牛膝,茯苓,芍藥,肉桂,細辛,白芷,甘草,附子

五德丸,治脾腎虛寒,飧泄鶩溏等症,或暴傷生冷,或受時氣寒濕,或酒濕傷脾,腹痛作泄,或飲食失宜,嘔惡痛泄,無火等症。古方之治脾腎泄,有二神、四神丸,何必加木香、乾薑去肉果而為五德乎?又云治暴傷生冷,或時氣寒濕,酒濕傷脾,嘔惡泄瀉諸症,夫暴傷生冷。宜用蒼朮、厚朴、二陳、生薑之類以和之;時氣寒濕,宜用藿香正氣之類;酒濕傷脾,宜用葛花解酲;嘔惡痛泄,宜用二陳、平胃。治各不同,何可以一方而統治諸病乎?如時氣寒濕,而用五苓、補骨,其邪焉得疏散?酒濕傷脾,而用吳茱、乾薑,胃熱更甚。如此用藥舛謬,使世醫效之而誤人,其罪可置地獄。

白話文:

「三氣飲」用於治療血氣虧損、風寒濕三氣乘虛入侵的病症。既然說三氣乘虛入侵,為何要使用凝滯的藥物?它們的邪氣要如何排出?

「五德丸」用於治療脾腎虛寒、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等症,包括因暴食生冷、受寒濕之氣、酒濕傷脾、飲食失宜等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等症。古方治療脾腎虛寒洩瀉,已有二神丸、四神丸,為何要添加木香、乾薑,去掉肉果而成為五德丸呢?又說它能治療暴食生冷、受時氣寒濕、酒濕傷脾、嘔吐泄瀉等症,但暴食生冷應該用蒼朮、厚朴、二陳、生薑等藥物和胃;時氣寒濕應該用藿香正氣之類的藥物;酒濕傷脾應該用葛花解酒;嘔吐痛瀉應該用二陳、平胃散。治療方法各不相同,為何可以用一個方子來統治所有病症呢?例如時氣寒濕,卻用五苓散、補骨脂,邪氣如何散去?酒濕傷脾,卻用吳茱萸、乾薑,反而會加重胃熱。這樣用藥錯誤,讓後世醫生效仿而誤治病人,罪過不可饒恕!

補骨脂,吳萸,木香,乾薑,五味或以肉蔻代或用烏藥亦可。烏藥與肉蔻,治病迥別,豈可云亦可?

七德丸,治生冷傷脾,初患瀉痢,腹痛。平胃、二陳、香砂、枳朮,為一定之法,何必立此七德以炫人?凡宜和胃者,無不神效。和胃不用二陳、白朮,用烏藥、吳萸、補骨脂謂之和胃,可笑之極。

烏藥,吳萸,乾薑,蒼朮,木香,茯苓,故紙

復陽丹,治陰寒嘔吐泄瀉,腹痛寒疝。用白朮以健脾,二陳以和胃,蒼朮以治濕,建中以治寒痛,不必好奇而立復陽丹。

白話文:

補骨脂、吳萸、木香、乾薑,再加五味,或用肉蔻代替,或用烏藥也行。但烏藥和肉蔻的藥性完全不同,怎麼能說可以互相替換呢?

七德丸治療生冷傷脾、初患瀉痢、腹痛。平胃散、二陳湯、香砂六君子湯、枳朮湯,這些都是固定的方子,為什麼要弄個七德丸來炫耀呢?凡是需要和胃的,這些方子都能奏效。和胃不用二陳湯、白朮,反而用烏藥、吳萸、補骨脂來和胃,真是可笑至極。

烏藥、吳萸、乾薑、蒼朮、木香、茯苓,這些都是常見的藥材。

復陽丹治療陰寒嘔吐泄瀉、腹痛寒疝。用白朮健脾,二陳湯和胃,蒼朮治濕,建中湯治寒痛,根本不需要另外弄個復陽丹。

附子,炮姜,胡椒,五味,甘草,白麵

黃芽丸,治脾胃虛寒,或飲食不化,或時多脹滿泄瀉,吞酸嘔吐。何不用六君子而乃妄立此方?

人參,乾薑

一氣丹,此即參附湯之變方也。不必更變。

人參,附子

九氣丹,治脾腎虛寒。何不用還少、八味?好奇杜撰。

熟地,附子,肉蔻,焦姜,吳萸,故紙,蓽茇前賢未見用。五味,甘草

溫臟丸,治諸蟲積既逐而復生者,多由臟氣虛寒。人之腸胃中有蛔蟲,或為寒侵、火迫而厥,仲景立烏梅丸以安之,方中仍有黃柏、黃連寒熱並用之法。至於蟲積之生,由食物不化,郁久而蒸,是濕熱化生,未有臟氣虛寒而生者。獨不觀天氣炎熱則諸蟲化生,天令嚴寒則諸蟲絕滅,自然之理也。臟氣虛寒之說出於何典?

白話文:

附子、炮姜、胡椒、五味、甘草、白麵組成的黃芽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腹脹腹瀉、反酸嘔吐等症。為何不用六君子湯而要另立此方?

人參、乾薑組成的一氣丹,其實就是參附湯的變方,不必再改。

人參、附子組成的九氣丹,用於治療脾腎虛寒。為何不用還少丹、八味丸?顯然是奇思妙想,胡亂杜撰。

熟地、附子、肉蔻、焦姜、吳萸、故紙、蓽茇組成的溫臟丸,用於治療蟲積反复發作的症狀,認為這是因為臟氣虛寒所致。人體腸胃中的蛔蟲,可能是寒氣入侵、火氣逼迫導致的,仲景的烏梅丸就能安撫蟲患,方中還包含了黃柏、黃連,寒熱並用。至於蟲積的產生,是由於食物消化不良,積累時間過長而蒸騰,是濕熱化生,並非臟氣虛寒所致。難道不應該觀察到天氣炎熱時蟲子滋生,天氣嚴寒時蟲子滅絕,這是自然規律嗎?臟氣虛寒的說法出自何處?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茯苓,川椒,榧肉,史君子,檳榔,乾薑,吳萸

聖術丸,治飲食偶傷,或吐瀉胸痞脅痛,或過用克伐致傷臟氣,有同前症,速宜用此。若治寒濕瀉痢嘔吐,尤為聖藥。此等症俱用六君子出入加減,或照東垣《脾胃論》中用藥,足矣。東垣議論脾胃之病,詳悉周備,未見其稱神稱妙。景岳方後每每自稱神自稱妙,可稱無恥。

白朮,乾薑,肉桂,陳皮

白話文: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茯苓、川椒、榧肉、史君子、檳榔、乾薑、吳萸這些藥材,製成聖術丸,能治飲食不當造成的傷害,例如嘔吐、腹瀉、胸悶、脅肋疼痛,或過度服用藥物而傷及臟氣,導致上述症狀,都可以服用聖術丸。特別是治療寒濕引起的腹瀉、嘔吐,聖術丸更是良藥。這些症狀都可以參考六君子湯加減使用,或參考李東垣《脾胃論》中的藥方,就足夠了。李東垣論述脾胃病症,非常詳盡周密,從未自稱神妙。而張景岳卻經常自稱神妙,實在是無恥之尤。

另外,白朮、乾薑、肉桂、陳皮這些藥材,也可用於治療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