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3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9)

1. 郁證

2. 論《內經》五郁之治

且奪者挽回之謂,大實非大攻不足以蕩邪,大虛非大補不足以奪命,是皆所謂奪也。土鬱奪之,謂鬱而壅瘀不通,故奪去其壅瘀,使之下行,而土得平治,非挽回謂之奪也。郁者不通之故,非大虛之症,而用大補,此說欠通。

白話文:

"而且所謂的'奪'是指挽救的意思。對於嚴重的實證,不使用強烈的攻法不足以驅除病邪;對於嚴重的虛證,不使用強烈的補法不足以挽救生命,這就是所謂的'奪'。當土氣鬱結時,我們採取'奪'的方法,因為鬱結導致了堵塞不通,所以我們要移除這些堵塞,讓它們往下排解,從而使得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這纔是真正的'挽回'或'奪'。鬱結的原因是通道被阻塞,如果不是非常嚴重的虛弱病症,卻使用強烈的補法,這種說法是不合邏輯的。"

3. 論脈

至若結促之脈,雖為郁病所常有,然病郁者,未必皆結促也。惟血氣內虧,則脈多間斷;若平素不結而因病忽結者,此以不相接續,尤屬內虛。氣滯不宣通,則痰亦凝結,阻其脈之隧道,故有間斷結促沉澀之象,非血氣內虧,可專用補也。

白話文:

關於脈象的討論,如果出現結脈或促脈,雖然這常常是鬱悶病症的特徵,但是有鬱悶病症的人,不一定都會出現結脈或促脈。只有當體內的血氣不足時,脈搏才會多有間斷。如果平常脈搏沒有結象,但因為生病突然出現結象,這種情況因為脈搏不連續,更是屬於內在虛弱的表現。當氣血運行受阻,無法順利流通,就會導致痰液凝結,阻塞了脈絡通道,因此會出現脈象間斷、結象、促象、沈澀等現象,這並不是單純因為體內血氣不足,不能單純使用補藥來處理。

4. 論情志三郁證治

茲予辨其三證,日怒郁,曰思郁,曰憂鬱。如怒郁者,方其大怒,氣逆則實,邪在肝,多見氣滿腹脹,所當平也。及其怒後逆氣已去,惟中氣受傷矣,既無脹痛等症,而或為倦怠,少食,此以木邪剋土,損在脾矣,是可不知培養而仍加消伐,則所伐者誰乎?木邪剋土,疏肝扶脾為要,不宜竟講培養而用補。○又若思郁者,則惟曠女嫠婦及燈窗困厄,積疑任怨者皆有之。

此等之症,非藥所能愈。○又若憂鬱病者,則全屬大虛,本無邪實,此多以衣食之累,利害之牽,及悲憂驚恐而致郁者,總皆受郁之類。憂思鬱結,則氣滯不行,宜開鬱以兼補,未可論其全屬大虛而用峻補。景岳議論,於理欠通。然情志之病,非藥可療,必得遂其願而病庶可愈,若講大補,亦無益也。

一、怒郁之治,若暴怒傷肝,逆氣未解,而為脹滿疼痛者,宜解肝煎、神香散。治郁之方,不必好奇,總之以逍遙散、溫膽湯、越鞠丸出入加減,大補凝滯之藥,不可輕用。

若思憶不遂,致遺精帶濁,病在心肺不攝者,宜秘元煎。此非藥可治。若用補澀之藥,其火不得疏泄,上升而為咳嗽吐紅者多矣,必遂其欲而後可。若照此等治法,必致敗壞。○治郁之方,若講凝滯補澀,抑鬱之火,無從宣散,反增滿悶發熱耳。○若心膈氣有不順,或微見疼痛者,宜歸脾湯,或加砂仁、豆蔻、丁香之類以順之。

香燥之藥,有耗氣助火之患。若憂鬱傷脾而吞酸嘔惡者,宜溫胃飲或神香散。鬱而為火,宜和胃氣,清肝火,不宜溫胃。

郁證無有不傷脾胃者,雖虛不可補塞。補中兼疏,庶得郁開脾旺,逍遙散加減,為治郁之大法。○凡郁證屬七情,非藥所能治,必改心易慮,內觀自養,可以卻疾。

白話文:

現在來看看這三種因情緒導致的疾病:憤怒鬱悶、思慮過度鬱悶,以及憂鬱。首先談憤怒鬱悶,當一個人非常生氣時,怒氣會使身體氣機逆亂,這就是肝臟功能失調的表現,常見的症狀包括腹部脹滿。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採取平肝的治療方法。然而,當怒氣已經消退,真正受傷的是中焦的氣機,如果沒有腹部脹痛的症狀,可能會感到疲倦乏力,食慾不佳,這是因為肝木過盛剋制了脾土,脾臟受到了影響。如果不知道要調整保護,反而繼續消耗,那將會傷害誰呢?對於肝木剋制脾土的情況,疏肝扶脾是關鍵,但不應僅僅專注於培養和補充。

再來看思慮過度導致的鬱悶,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孤獨的女子、孀居的婦人,或是學習工作壓力大的人身上,他們可能有著各種疑慮和委屈。

這種疾病不是單純用藥物可以解決的。再來看憂鬱病,這完全是虛弱的表現,並無邪實之氣,大多因為生活壓力、利益糾葛,或是悲傷、憂慮、驚嚇等因素導致。這些都是受到鬱悶影響的例子。憂慮思緒纏繞,氣機不暢,應當開鬱與補益兼施,不能認為這是極度虛弱就使用強烈的補藥。張景嶽的理論,在這裡有些不通。然而,情緒疾病的治療,並非藥物能夠根治,必須讓患者的心願得到滿足,疾病纔有可能痊癒,單純的大量補藥,其實並無助益。

對於憤怒導致的鬱悶,如果是突然的怒氣傷害了肝臟,導致氣機逆亂,出現脹滿疼痛,應該使用解肝煎、神香散。治療鬱悶的方子,不必追求新奇,基本上使用逍遙散、溫膽湯、越鞠丸,根據病情進行加減,大補或止滯的藥物,不可隨便使用。

如果是思念過度未能如願,導致遺精或白帶混濁,這通常與心肺功能失調有關,應該使用祕元煎。但這不是藥物可以解決的問題。如果使用補澀的藥物,火氣無法得到疏導,反而可能上沖,引起咳嗽或咯血,必須讓患者的願望得以實現,纔能有效治療。按照這種治療方法,必然會導致病情惡化。

治療鬱悶的方子,如果只是簡單地使用補藥或止滯藥物,抑制鬱悶的火氣,火氣無法得到宣散,反而會增加滿悶和發熱的症狀。如果心胸間氣機不順,或是有輕微的疼痛感,可以使用歸脾湯,或者加入砂仁、豆蔻、丁香等藥材以順暢氣機。

香燥的藥物,有消耗氣血、助長火氣的風險。如果憂鬱傷害了脾臟,導致胃酸反流或噁心嘔吐,應該使用溫胃飲或神香散。鬱悶轉化為火氣,應該調和胃氣、清肝火,而不是溫暖胃部。

鬱悶的疾病,都會影響脾胃,即使虛弱,也不能盲目補充。補中兼疏,才能讓鬱悶得以舒緩,脾氣旺盛,使用逍遙散加減,是治療鬱悶的大法。所有因七情導致的鬱悶,單靠藥物無法根治,必須改變心態,調整思緒,內觀自養,這樣才能遠離疾病。

5. 諸鬱滯治法

凡諸鬱滯,如氣血食痰,風濕寒熱,表裡臟腑,一有滯逆,皆為之郁。既云一有滯逆,皆為之郁,治郁之藥,不可竟言補矣。○以上諸郁治法,皆所以治實邪也。若陽虛則氣不能行,陰虛則血不能行,氣血不行,無非郁證,若用前法,則愈虛愈郁矣。郁者,鬱而不舒也,宜開鬱而兼扶脾,未或以陽虛陰虛而用補火滋陰,則失之多矣。

白話文:

對於所有種類的鬱滯,像是氣血、飲食、痰濕,以及風、濕、寒、熱等導致的鬱滯,無論在身體的表面或內部,或是五臟六腑,只要有一點阻滯不通,都可視為鬱滯。既然一有阻滯不通,就可視為鬱滯,那麼治療鬱滯的藥物,就不能單純的認為是補藥。

上述提到的各種鬱滯的治療方法,都是用來對付實質性的病邪。然而,如果陽氣不足,氣無法正常運行;陰氣不足,血無法正常運行,氣血運行不暢,也都屬於鬱滯症狀。如果用上述的方法來治療,可能會導致更虛弱,鬱滯的情況也會更嚴重。

鬱滯,就是指氣機鬱結,運行不暢。因此,應該以開鬱並兼顧脾胃健康的方式來治療。不要因為陽氣不足或陰氣不足,就使用補火或滋陰的藥物,這樣往往會使病情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