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3)

1. 一補略

水失火而敗者,不補火何以蘇垂絕之陰?此說甚覺欠通。總之其意專注熱藥耳,不過要火煎熬水也。趙氏謂水養火之論,卻是確理。○經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而景岳雲水失火而敗者,意欲用熱藥也,不知氣屬陽,血屬陰,陰血散,必宜補氣,氣能攝血故也。若以水失火而用熱藥,謬矣。

凡業醫者,當於七方十劑中講究,用藥足矣,不必好奇而宗此。

2. 三攻略

然實而誤補,不過增病,病增者,可解;虛而誤攻,必先脫元,元脫者,無治矣。實而誤補,不過增病,此二句誤人不淺。如邪氣充實,大小便不通,氣急痰喘,昏冒不省,誤投補劑,頃刻而斃,所謂實實也。虛症誤攻,亦同實實之誤,所謂虛虛也,故《內經》實實虛虛兩句並講,豈可云不過增病乎?誤用補劑致死者,皆景岳之言害之也。

3. 四散略

豈謂某經某藥必不可移易,亦不過分其輕重耳,如陽明之升麻、乾葛,未有不走太陽、少陽者。豈有陽明經之藥而走太陽、少陽者?仲景立方,認清經絡而用,陶節庵云:但見太陽,直攻太陽,但見陽明,直攻陽明等語,豈有雜亂者乎?若新方,皆雜亂而無文理。凡熱渴煩躁者,喜乾葛,而嘔惡者忌之。

嘔惡乃胃病,乾葛為胃藥,故東垣用之以和胃,不知何故而忌之?寒熱往來者,宜柴胡,而泄瀉者忌之。泄瀉有用升提者,補中益氣湯內豈無柴胡?寒邪在上者,宜升麻、川芎,而內熱炎升者忌之。邪在上者,未必用升麻、川芎。古人有上病療下之法,尚且不知,何必著書立說以誤後人?

4. 五寒略

據古方書,咸謂黃連清心,黃芩清肺,石斛、芍藥清脾,龍膽清肝,黃柏清腎。今之用者,多守此法,是亦膠柱法也。非膠柱,分經絡而用之,此上古法也,否則何以藥性必云某藥入某經?大凡寒涼之物,皆能瀉火,豈有涼此而不涼彼者?但當分其輕清重濁,性力微甚,用得其宜則善矣。

寒涼之藥,亦各走其經絡、臟腑,如黃連入心,黃柏入腎,石膏入胃,各有所司,何得云豈有涼此而不涼彼者,但當分其輕清重濁,性力微甚乎?用藥不分經絡臟腑,是大誤人者也。此新方之所以顢頇也。

5. 六熱略

觀丹溪曰:氣有餘便是火。余續之曰:氣不足便是寒。景岳言氣不足便是寒,丹溪言氣有餘便是火,乃一定之理,兩句當對講。庸醫多有不識,每以假熱為真火。景岳將自為明醫乎?尚未,尚未。故惟高明見道之士,常以陽衰根本為憂,此熱方之不可不預也。未可竟言陽衰根本,陰衰亦是要緊根本,所以勞怯吐血咳嗽之人,多為陰虛火亢而起。

吳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泄瀉者極妙。腹痛泄瀉,不可單言吳萸可治,當用理中、建中為是。氣短氣怯者,忌故紙,故紙降氣也。此說大謬,能納腎氣。

6. 八因略

八略而不言七方十劑、《內經》之言,不足憑與。

7. 補陣

《局方》之壞,幸丹溪發揮,其弊盡去。今又有此新方,貽禍於後。

大補元煎

人參山藥熟地杜仲當歸山茱萸,枸杞,炙草

如氣分偏虛者,加耆、術:如胃口滯者,不必用。前方凝滯之藥,豈能理胃口之滯乎?○如血滯者,加川芎,去山萸。血滯者,理血中之滯。前方加芎,豈理滯乎?必加理氣之藥為妙。如枸杞、熟地,非所宜也。

左歸飲

熟地,山藥,枸杞,山萸,茯苓甘草,補腎之藥而加甘草,焉得m達?古人六味、八味、還少、腎氣、美髯等方,未見用甘草,藥性之理未明,何敢大膽立方?

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血滯,加丹皮。血滯者,因氣之滯也,豈可用一派凝滯之藥加丹皮以理之?處方不得其宜。○脾熱易飢者,加芍藥。脾熱易飢而用前方,吾恐壅滯愈熱。○血熱妄動,加生地。宜涼血,前方不宜。

右歸飲

熟地,山藥,山萸,枸杞,甘草,杜仲,肉桂附子

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吞酸者,加炮姜。嘔噦吞酸,此脾虛而有肝火也,宜扶脾胃、清肝火為主。若補火生土之說,東垣《脾胃論》中從無有此說,今醫家每每言之。如要補火,宜用桂、附加於參、耆、木之中為妥。若以凝滯補腎之藥可以補脾而運化,我未之聞也。○如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參、肉蔻。

宜建中、理中,為一定之法。前方凝滯,不妥。○如小腹多痛者,加吳茱萸。小腹痛,有寒者,有氣滯者,有瘀血者,種種不一,不可用前方而加茱萸。○如淋帶不止,加故紙。淋帶屬濕熱有火者多,不可用前方。

左歸丸

大懷地,山藥,枸杞,山萸,牛膝,菟絲,鹿膠,龜膠

如火爍肺金,乾枯多嗽者,加百合。宜以麥冬、天冬知母、生地、丹皮、沙參之類,前方加百合,未中病情。○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小水不利不清,宜清肺、導赤,前方加苓,亦未中病情。○如大便燥結,去菟絲,加蓯蓉。大便燥結,用前方亦無見效。

治病用藥,隨機應變,豈可以一方而統治諸病乎?近來吳門俱用此方而治病,殺人多矣,皆景岳此方害之也。○用此方加減治病,可謂執死法。凡用藥,有開有闔,有宣有補,東垣用藥之妙,尚未詳察。

右歸丸

大懷地,山藥,山萸,枸杞,鹿膠,菟絲,杜仲,當歸,肉桂,附子

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脾胃虛寒之症,加乾薑。飲食減少而不化,宜健脾理氣,東垣《脾胃論》中詳言之矣。嘔吐吞酸而用凝滯之藥,未為切中。

此方可謂之了命丹,往往富貴之人藉此縱欲,以為有藥扶持,及至發毒,或噎膈,或類中,至死而不知此方之害也。

五福飲,凡五臟氣血虧損,此能兼治,足稱王道。蠻補。

人參,熟地,當歸,白朮,甘草

一陰煎,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水虧火勝,莫如六味加知、柏、二冬為要,何必好奇而名一陰?

生地,熟地,芍藥,麥冬,甘草,牛膝,丹參

如虛火上浮,或吐血、衄血不止者,加澤瀉。豈可用一味澤瀉而能降火者乎。

加減法俱未盡善。

加減一陰煎

生地,芍藥,麥冬,熟地,甘草,知母,地骨皮

如躁煩熱甚便結,加石膏。陰分不足之症,豈可用石膏?○如火浮於上者,加澤瀉。若云降火,緩不濟事,但能利水。

三陰煎,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瘧疾汗多,邪散而寒熱猶不止。亦有暑邪內發而汗,未可專用此方。大凡瘧必本少陽、陽明,若用此方,必致脹滿而死。

當歸,熟地,甘草,芍藥,棗仁,人參

如嘔惡,加生薑。宜二陳加減以和胃。若用此方,嘔惡更甚。○汗多煩躁,加五味。煩屬乎心,躁屬乎腎,皆火之擾也。乃加五味,不知何故?○小腹隱痛,加枸杞。不知是氣滯是寒是瘀血?辨症未明,竟加枸杞,大失斟酌。○如有脹悶,加陳皮。脹悶,氣滯也。血分之藥加陳皮,豈能退脹悶乎?

四陰煎

生地,麥冬,白芍,百合,沙參,茯苓,甘草

如血燥經遲,枯澀不至者,加牛膝。何不加當歸、丹參?

五陰煎,凡真陰虧損,脾虛失血,或見溏泄未甚者,所重在脾。既云所重在脾,何以重用熟地以滋陰?立言用藥,兩相悖謬。

熟地,山藥,扁豆,甘草,茯苓,芍藥,五味,人參,白朮

大營煎

當歸,熟地枸杞,甘草,杜仲,牛膝,肉桂

如帶濁腹痛,加故紙。帶濁腹痛,不用理氣清熱而加故紙,不能切中病情。○中氣虛寒嘔惡者,加乾薑。不用六君加薑、桂,而以一派血藥補腎,則脾胃何能轉輸運行?而嘔惡何由除乎?立言用藥,悖謬已極。

補陰益氣煎,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也。東坦自有加減法,不勞變也。

人參,當歸,熟地,陳皮,甘草,升麻柴胡,山藥

用白朮健脾而用山藥,立方不善。

兩儀膏,若虛在陰分而精不化氣者,莫妙於此。其有未至大病而素覺陰虛者,用以調元,尤稱神妙。凡方後必稱奇妙、神妙者,不過聳動聽聞,要人用之耳,可醜之極。

人參,熟地

貞元飲,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劇垂危者。常人但知為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虧損肝腎,此子午不交,氣脫症也。此腎虛氣不歸源也,當用六味加鎮墜納氣之藥為治,豈可用歸、地凝滯胸膈?加之甘草,焉得下達?自稱神劑,無恥之極。○腎納氣,肺布氣,腎虛氣不歸源。杜撰此方,不明大理,用藥悖謬。

熟地,甘草,當歸

如兼嘔惡或惡寒者,加煨姜。嘔惡而用此方,大無學問。不知嘔家忌甘,且歸、地非治嘔之藥。

當歸地黃飲

當歸乃後天之血藥。熟地,山藥,杜仲,牛膝,山萸,甘草甘以緩之,焉得下達?

如多帶濁,去牛膝,加金櫻子,或加故紙。帶濁有濕痰濕火者,當辨症用藥,不宜專用補澀。

濟川煎,凡病涉虛損,而大便閉結不通,宜此主之。此用通於補之劑也,最妙。未盡善,古人用生地、蓯蓉以潤之為妙,不必翻新。

當歸,牛膝,蓯蓉,澤瀉,升麻,枳殼

如氣虛,加人參。有火者,加芩。腎虛,加地。此等加減,雜亂無理。

地黃醴

大懷地,沉香,枸杞

用燒酒浸燒酒之性,最耗氣傷血,是趨世助陽之品。

歸腎丸,翻新地黃丸

熟地,山藥,山萸,茯苓,歸身,枸杞,杜仲,菟絲

贊化血餘丹,翻新還少丹

血餘,熟地,枸杞,當歸,鹿膠,菟絲,杜仲,巴戟,小茴,茯苓,蓯蓉,胡桃,首烏,人參

養元粉,翻新八仙糕

糯米,山藥,芡實,蓮肉,川椒

玄武豆

羊腰子,枸杞,故紙,大茴,小茴,蓯蓉,青鹽,黑豆

用水煮藥去渣,入豆煮乾攤曬,磁瓶收貯。日服之,其效無窮。不知治何病而謂其效無窮?景岳無非好奇趨世,藉此縱欲,害人不淺。

王母桃,世人好補,立此新奇蠻補方。

白朮,熟地,首烏,巴戟,枸杞

休瘧飲,此止瘧最妙之劑也。若汗散既多,元氣不復,或以衰老,或以弱質,而瘧不止者,俱宜用此,此化暴善後之第一方也。初起助邪為患,化暴善後之說,治民則可,治病不然。

人參,白朮,當歸,首烏,甘草

如邪有未淨而留連難愈者,邪未盡,竟宜去邪為要。於此方加柴胡、麻黃細辛、紫蘇之屬。看何邪而用對症之藥,不可拘執麻黃、細辛。

服早必致變症,久瘧純虛者,方可服。然治瘧而用此方,壞者不少。余在嘉杭,醫者用此,誤人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