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3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7)

1. 實喘證治

一、實喘之證,以邪實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寒則火邪耳。治風寒之實喘,宜以溫散;治火熱之實喘。治以寒涼。肺家有火,為風寒外束,故為喘急,當辛散之中加清火,未可竟為溫散而傷肺。○辛以散之,因外之風寒鬱遏,肺氣不得疏泄而喘,非肺中有寒也。景岳尚未講究。

○又有痰喘之說,前人皆曰治痰,不知痰豈能喘,而必有所以生痰者,當求其本而治之。痰閉肺竅則喘,故以豁痰降氣而平,如三子養親湯之類,豈可謂痰無喘乎?導痰湯、小胃丹,皆治痰喘之方也。

一、凡風寒外感,邪實於肺而咳喘並行者,宜六安煎加細辛。細辛非肺家寒包火之藥,宜加蘇子、桑皮。

一、痰盛作喘者,雖宜治痰,如二陳、六安煎、導痰、千緍、滾痰丸、抱龍丸之類,可治實痰之喘也;前言痰不能作喘,今又云痰盛作喘,豈非自相矛盾?六君子、金水六君煎之類,可治虛痰之喘也。治痰用歸地,痰何以化?金水六君之立,甚覺無理。

一、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為主;即發時,以攻邪為主。此即痰火證,因胃中有積痰,肺中伏火一遇風寒觸動,其痰火發越而為喘,宜豁痰清火,少兼發表。愈後以六味丸加降火納氣之藥,或健脾加豁痰清火為要。若用溫補,而以八味金匱等丸,必致熱傷其肺。

白話文:

[實際喘症的治療]

  1. 實質性喘息的病症主要源於肺部邪氣過重,肺部的邪氣,不外乎風寒或是火邪。對於風寒導致的實質性喘息,應採取溫和的散寒療法;而由火熱引起的實質性喘息,則應採用寒涼的治療方式。肺部有火氣,往往是由於風寒的外在束縛,因此會出現喘急的情況,此時應在辛散的治療中加入清火的成分,不能僅僅使用溫散的方式,以免損傷肺部。

  2. 另有一種痰喘的說法,前人都說應治痰,但痰本身並不能引起喘息,必須找出產生痰的根本原因來進行治療。痰堵塞了肺部通道就會引起喘息,所以透過豁痰降氣的療法可以平息,例如三子養親湯等,怎能說痰不會引起喘息呢?導痰湯、小胃丹,都是用來治療痰喘的有效處方。

  3. 對於風寒感染,肺部邪氣過重導致咳嗽和喘息同時出現的狀況,應使用六安煎加上細辛。細辛並不是治療肺部寒包火的藥物,應加上蘇子、桑皮。

  4. 痰多引發喘息的人,雖然應對痰進行治療,例如二陳、六安煎、導痰、千緂、滾痰丸、抱龍丸等,可以治療實質性痰喘;前面提到痰無法造成喘息,現在又說痰多會引發喘息,這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六君子、金水六君煎等,可以治療虛弱型的痰喘。治療痰使用歸地,痰如何化解?金水六君的建立,看起來很不合理。

  5. 有些人的喘息有長期的病根,一遇到寒冷就發作,或是在勞累後發作,這也稱為哮喘。在未發作的時候,應以增強體質為主;一旦發作,則應以清除邪氣為主。這就是痰火症,由於胃部有積存的痰,肺部有潛藏的火,一旦遇到風寒的刺激,痰火就會爆發,導致喘息,應採用豁痰清火的療法,稍帶解表的作用。康復後應使用六味丸加上降火納氣的藥物,或者強化脾胃功能,再輔以豁痰清火的治療。如果使用溫補的療法,如八味金匱等丸,必然會讓肺部受到熱傷。

2. 述古

東垣曰:華佗云:盛而為喘,減而為枯。故《活人》亦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會得本意。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則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故言盛者,非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

此言是確論。觀此不當用溫補之藥矣。故瀉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邪去而元氣自復也。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華佗曾經提到,氣息旺盛會導致喘息,氣息減少則會導致乾涸。因此,《活人書》也有記載,出現喘息的情況,表示體內氣息過多。在閱讀這些醫學理論時,必須理解其核心意思。氣息旺盛應被理解為氣息衰弱,氣息有餘應被視為氣息不足。如果肺部的氣息確實過旺,並且是過多的,那麼它應該是清澈下降,不會造成喘息。但因為火氣進入肺部,導致氣息衰弱和不足,才會引起喘息。所以,當我們說氣息旺盛,並不是指肺部氣息旺盛,而是指肺部中的火氣旺盛;當我們說氣息有餘,並不是指肺部氣息有餘,而是指肺部中的火氣有餘。

這是一個確定的論點。從這個角度看來,我們就不該使用溫補類的藥物了。所以,我們使用苦寒的藥劑來調節,並非在調節肺部,而是在調節肺部中的火氣,實際上這是補充肺部氣息。當邪氣去除後,身體的元氣自然就會恢復。

3. 呃逆

4. 論證

一、咳逆之名,原出《內經》,本以咳嗽氣逆者為言。王安道《溯洄集》有「嘔噦咳逆辨」。

一、呃逆證有傷寒之呃逆,雜證之呃逆,在古人則悉以虛寒為言,惟丹溪引《內經》之言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余向見此說,疑其與古人相左,不以為然,及晚年曆驗,始有定見,景岳亦晚年之一隙耳。乃知丹溪此言為不誣也。毀丹溪用寒涼之誤,何必再引其說為不誣,則知景岳之書不足憑矣。

白話文:

[討論]

一、咳嗽和呼吸困難的名稱,最早出自《內經》,原本是指咳嗽且呼吸困難的情況。在王安道的《溯洄集》中,有篇名為「嘔吐、噦氣、咳嗽和呼吸困難的區別」的文章。

一、打嗝的病症可分為感冒引起的打嗝,以及各種複雜病症引起的打嗝。在古代,這些都被認為是虛弱和寒冷所致。只有丹溪引用了《內經》的話:所有向上衝的病症,都屬於火熱。我以前看到這種說法,懷疑它與古人觀點不同,並不認同,但到了晚年,經過多次驗證,終於有了明確的看法,張景嶽的觀點也只是他晚年的偏見罷了。因此,我明白丹溪的這句話並無誤導。批評丹溪使用寒涼藥物的錯誤,何必再次引用他的話來證明他並無誤導,由此可知,張景嶽的書並不可信。

5. 論治

一、胃火為呃者,其證極多,但察脈見滑實而形氣不虛,胸膈有滯,或大便堅實不行者,皆胃中有火,所以上衝為呃。河間《原病式》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發《內經》之旨,景岳仍引呃逆屬火耶。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飲為最妙。安胃飲並非治胃火之方,最夾雜於呃逆,大不相宜,自稱最妙,可恥可恥。

宜以二陳加黃連、山梔、香附、枳殼,順氣降火為主方是。

一、氣逆為噦而兼脹悶者,或羌活附子湯。治呃逆不宜此方,羌活乃發散之品。

一、食滯而呃者,宜加減二陳加山楂、白芥子、烏藥之屬。消痰順氣,非治食也,當用枳實、厚朴。若因勞倦內傷而致呃逆者,宜補中益氣加丁香。呃逆宜降不宜升,當用六君子湯。

一、下焦虛寒者,其肝腎生氣之源不能暢達。不能暢達,乃抑鬱不舒,豈可云虛寒?故凡虛弱之人多見呃逆,正以元陽無力,易為抑遏而然。此呃逆之本,多在腎中,故余制歸氣飲主之。

虛弱之人,氣不歸原,上升而呃逆,或氣滯而不行,不得升降而呃逆,何得言元陽無力,易為抑遏,而本多在腎中?歸氣飲之雜亂無理而可治乎?豈有屬腎而用此方?○元陽無力,焉得上升而呃逆?惟藉火可以上升。歸氣飲,最無學問之方,宜去之。

白話文:

[治療討論]

  1. 如果是由胃火導致的打嗝,這種情況非常普遍。辨識的特徵是脈象滑實,身體狀況不顯虛弱,胸部有堵塞感,或者有便祕的情況,這都顯示胃部有火,從而導致向上沖擊形成打嗝。河間的《原病式》指出所有逆向衝擊的症狀都與火相關,這啟發了《內經》的思想,張景嶽也引用了打嗝和火的關聯。只要能降火,打嗝自然就會停止,然而安胃飲並不是最適合治療胃火的方子,它通常會被誤用在打嗝上,自詡為最佳療法,真是令人羞愧。

應該使用二陳湯加上黃連、山梔、香附、枳殼,以順氣降火為主要療法。

  1. 如果是由氣逆導致的打嗝,且伴有脹悶的感覺,可能要考慮使用羌活附子湯。但是,此方不適用於治療打嗝,因為羌活是用來發散的。

  2. 如果是由食物滯留導致的打嗝,應使用二陳湯加上山楂、白芥子、烏藥等。然而,這些藥物主要是用來消痰順氣,並非專門治療消化不良,應該使用枳實、厚朴。如果是由勞累導致的打嗝,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丁香。然而,對於打嗝來說,應該使用下降而非上升的藥物,例如六君子湯。

  3. 如果是由下焦虛寒導致的打嗝,可能源於肝腎的功能受阻。然而,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虛寒,因為虛弱的人常見打嗝,正是因為他們的元陽無法正常運作,容易受到抑制。此類打嗝的根源往往在腎臟,因此我製定了歸氣飲來對付這種情況。

但是,對於虛弱的人來說,他們的氣無法回到根源,反而上升導致打嗝,或者氣滯留而無法上下流動導致打嗝,我們怎能說這是因為元陽無力,易受抑制,而根源在腎臟呢?歸氣飲的混亂無序,真能治療這種情況嗎?怎麼可能有屬腎的病症會用這種方子?元陽無力,怎麼可能上升導致打嗝?只有藉助火的力量才能上升。歸氣飲是最缺乏學問的方子,應該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