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3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5)

1. 內傷咳證治

不明大理,焉可立方治病?若兼內熱有火者,須保真陰,故必先壯水,自能制火。必宜清火,則肺不受爍。若以此證而但知消痰開鬱,將見氣愈耗,水愈虧矣。氣降則痰降,開鬱則火散而不爍肺。《內經》所謂諸氣膹郁,皆屬於肺。鬱火乾咳,先宜開鬱清火。若照景岳治法,殺人多矣。

白話文:

不明白病理,怎麼能開藥方治病呢?如果同時有內熱火氣的人,必須要保護體內的陰液,所以一定要先滋養腎水,自然就能夠制約火氣。一定要清降火氣,肺臟才不會被火熱灼傷。如果針對這種病症只知道化痰開鬱,只會讓氣越來越虛耗,陰液越來越虧損。氣降下來,痰自然會下降;開鬱後,火氣就會消散,不會灼傷肺臟。《黃帝內經》說的各種氣機鬱滯,都跟肺有關。因為鬱熱導致的乾咳,首先應該疏通氣機、清降火熱。如果照著景岳的治法,會害死很多人。

2. 辨古

河間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嗽也。脾濕者,秋傷於濕,積於脾也。故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此咳嗽之大旨。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肅,而反動之,氣必上衝為咳嗽,甚則動於濕而為痰也。濕生痰也。

愚觀河間此說,謂治嗽當先治痰,因以南星、半夏之屬為主,似得治嗽之法矣。此其意謂嗽必因痰,故勝其痰而嗽自愈,則理有不然也。王節齋言之,景岳述之,而今又云理有不然。河間因《內經》秋傷於濕,冬必咳嗽,故將《內經》之旨闡發而為治,不講外感風寒也。咳嗽而云痰,痰之生也,由於濕之故。

蓋外感之嗽,因風寒在肺,則肺氣不清,所以動嗽,動嗽然後動痰。此風邪痰嗽之本,本於外感,非外感本於痰也。內有痰,故得風而嗽。若無痰,竟頭痛發熱矣,焉得咳嗽?又如內傷之嗽,必因陰虛,陰虛則水涸金枯,所以動嗽,脾虛腎敗,所以化痰。此陰虛痰嗽之本,本於內傷,非內傷本於痰也。

河間但議咳嗽屬痰,未講陰虛。若治陰虛咳嗽,必不用半夏辛散之藥矣。然治外感之嗽者,誠惟二陳之屬為最效。豈非治痰之藥乎?蓋南星、半夏、生薑、陳皮、枳殼之類,其味皆辛,豈非河間治痰之藥乎?辛能入肺散寒,寒邪散則痰嗽自愈,此正所以治本,治本不知何藥。而實非以治痰也。

非治痰何以用二陳?若內傷陰虛之嗽,則大忌辛燥。河間但言外感之嗽。若內傷陰虛之嗽,必不用此藥矣。河間何以不察,而謂南星、半夏之屬但能治痰,豈果治痰之標便能治嗽之本乎?河間未嘗將此藥治陰虛咳嗽,何必罪之?

此辨甚覺牽強。河間但論咳嗽,《內經》言五臟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將一陰虛咳嗽以駁之。河間但言六氣所傷,未及陰虛耳,觀前論可知矣,故丹溪出而治陰虛之嗽,補河間之未及也。

白話文:

河間學派認為,咳嗽如果只有聲音而無痰,這是肺部受到傷害,導致氣流不順所致;而嗽,則是無聲音但有痰,這是由於脾臟濕氣過重,導致產生痰液;咳嗽,則是有聲音又有痰,因為肺部受到傷害,脾臟濕氣過重,導致既咳嗽又有痰。

脾臟濕氣過重,通常是在秋季受到濕氣影響,濕氣在脾臟積累。因此,古籍中提到:「秋季受到濕氣影響,冬季必然會咳嗽。」這是對咳嗽的根本原因的闡述。總的來說,秋季的天氣應該清爽,然而身體卻反過來受濕氣影響,氣流必然向上沖,引發咳嗽,嚴重的話,會導致濕氣轉化為痰。

我觀察到河間學派的這一理論,認為治療嗽首先要治療痰,主要使用南星、半夏等藥物,似乎掌握了治療嗽的方法。他們認為嗽一定是由痰引起的,只要控制住痰,嗽自然就會痊癒,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王節齋和景嶽都曾提及,而如今又再次指出,這種理論存在問題。河間學派根據《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秋季受到濕氣影響,冬季必然會咳嗽」,因此將《內經》的理論進一步闡釋,但他們忽略了外感風寒的情況。咳嗽時提到痰,痰的產生,是因為濕氣的存在。

對於外感引起的咳嗽,是因為風寒進入肺部,導致肺部氣流不順,所以才會開始咳嗽,咳嗽後才會產生痰。這是風邪痰嗽的根本原因,源於外感,而非外感源於痰。體內有痰,所以遇到風就會咳嗽。如果體內無痰,可能只會出現頭痛發燒,怎麼可能咳嗽呢?再比如,內傷引起的咳嗽,必定是因為陰虛,陰虛則會導致水分乾涸,金屬枯萎,所以才會開始咳嗽,脾虛和腎衰竭,所以才會產生痰。這是陰虛痰嗽的根本原因,源於內傷,而非內傷源於痰。

河間學派只討論咳嗽與痰的關係,未討論陰虛。如果治療陰虛引起的咳嗽,一定不會使用半夏等辛散的藥物。然而,對於外感引起的咳嗽,確實只有二陳等藥物最有效。難道這些不是治療痰的藥物嗎?南星、半夏、生薑、陳皮、枳殼等藥物,味道都是辛的,難道這些不是河間學派治療痰的藥物嗎?辛味的藥物可以進入肺部散寒,寒氣散去,痰和咳嗽自然就會痊癒,這正是治療根本原因的方式,但實際上並非治療痰。

如果不治療痰,為什麼要使用二陳等藥物?對於內傷陰虛引起的咳嗽,則要避免使用辛燥的藥物。河間學派只討論了外感引起的咳嗽。對於內傷陰虛引起的咳嗽,一定不會使用這些藥物。河間學派為什麼沒有注意到,認為南星、半夏等藥物只能治療痰,難道真的治療痰就能治療咳嗽的根本原因嗎?河間學派未曾使用這些藥物治療陰虛引起的咳嗽,何必責怪他們呢?

這樣的辯論顯得有些牽強。河間學派只是討論咳嗽,而《黃帝內經》提到五臟都會導致咳嗽,不僅僅是肺部,卻用一個陰虛咳嗽的例子來反駁。河間學派只討論了六氣對人體的傷害,未涉及陰虛,從前面的討論就可以看出,因此丹溪學派出現,治療陰虛引起的咳嗽,彌補了河間學派未涉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