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32)
卷二 (32)
1. 三消乾渴
2. 論症
一、消有陰陽,不可不察。如多渴曰消渴,善飢曰消穀,小便淋濁如膏曰腎消。凡此者,多由於火,火盛則陰虛,是皆陽消症也。至陰消之義,則未有知者。蓋消者,消爍也,亦消耗也,陰陽血氣之屬日見消敗者,皆謂之消,不可盡以火證為言。如「氣厥論」曰: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
此仲景治漢武帝之消,用八味地黃丸也。○飲一溲二,此無火以消之,故飲少溲多。若有火消耗,溲必黃赤而短少。以此辨之,寒熱自明。
白話文:
[討論病症]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陰和陽的消減都是重要的,不能忽視任何一方。例如,口渴頻繁被稱為消渴,容易感到飢餓被稱為消穀,小便混濁如膏狀的被稱為腎消。這些情況大多是由於火氣過旺造成的,火氣旺盛會導致陰氣虛弱,這些都屬於陽消症。然而,對於陰消的概念,人們往往不太瞭解。"消"的意思,即是消滅或消耗,指的是身體內的陰、陽、血、氣等物質逐漸衰弱的情況,不能單純地認為是火氣造成的。
比如在"氣厥論"中提到,心臟的寒氣影響到肺部,形成肺消,這種情況下,喝水的量和排尿的量比例是1:2,這是一種無法治療的情況。
這就是張仲景治療漢武帝的消症時所使用的八味地黃丸。喝水量少但排尿量多,這表明並非由火氣消解造成的,如果是火氣消耗,尿液應該是黃色且量少。由此可辨別是寒還是熱,情況自然就清晰了。
3. 論治
一、下消證,小便淋濁,如膏如油,或加煩躁耳焦,此腎水虧竭之證,古法用六味丸之類主之固宜,然以余觀之,亦當辨其寒熱滑澀,分而治之。若如膏如油,此火之煎熬,斷無寒之理。○若下焦淋濁而全無火者,乃氣不攝精而然,以左歸飲、大補元煎之類主之。莫若生脈散。
○若火衰不能化氣,氣虛不能化液者,當以右歸飲、右歸丸、八味丸之類主之。火衰不能化氣之言,《內經》無此議論,獨創新奇,大誤後人。○若下焦無火而兼滑者,當以固腎補陰為主。只有下焦有火煽動而滑,又氣虛不能攝精而滑,當補脾肺之氣,氣能統攝故也。
又有陽不化氣則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則有降無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飲一溲二。《內經》只有精化氣之說,未見有陽化氣之語。杜撰無本,大誤後學。陽虛之消,謂宜補火,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氳徹頂,槁禾得雨,生意歸巔。此無他,皆陽氣之使然也。余因消證多虛,難堪剝削,故再筆於此,以告明者。不必筆於此,仲景治漢武帝用八味丸者,即此說也。
白話文:
[治療討論]
首先,對於下消症,小便呈現混濁狀,像膏狀或油狀,甚至可能伴隨煩躁、耳鳴等症狀,這都是腎功能衰弱的表現。依照古法,會使用六味丸等藥物來治療,確實有其道理。然而,在我看來,我們還應該區分寒熱和滑澀的情況,進行差異化的治療。
如果小便像膏狀或油狀,這通常是因為身體內部的火氣在煎熬尿液,一般來說不會是因為寒冷所致。
假如下焦部的小便混濁完全沒有火氣,那可能是因為氣力不足無法控制精液,可以使用左歸飲、大補元煎等藥物治療,或者選擇生脈散。
如果下焦部的火氣衰弱,無法轉化氣力;或是氣力虛弱,無法轉化液體,這時應使用右歸飲、右歸丸、八味丸等藥物來治療。但需注意的是,"火衰不能化氣"這觀點,並非出自《內經》,而是創新的看法,可能會誤導後人。
如果下焦部沒有火氣且出現滑脫的情況,應以鞏固腎臟和補充陰液為主。通常這種情況是因為下焦部有火氣煽動導致滑脫,或是氣力虛弱無法控制精液,這時應補充脾肺的氣力,因為氣力能統攝全身。
此外,如果陽氣無法轉化氣力,那麼水分精華就無法分佈全身,水份缺乏火氣的輔助,只能下降無法上升,最終進入膀胱,形成喝水一次排尿兩次的現象。《內經》只提到精華能轉化氣力,並未提及陽氣轉化氣力。這個觀點是杜撰的,會誤導初學者。
對於陽氣虛弱導致的下消症,有人認為應補充火氣,這可能會讓人不相信。然而,不知道就像在鍋底加柴,煙霧會徹底充滿整個鍋子;乾枯的稻草遇到雨水,生命力會重新回到頂端。這些現象都是因為陽氣的作用。由於下消症多半是虛弱的表現,無法承受過度的消耗,所以我再次在此提出,告訴明白的人。其實,張仲景曾為漢武帝治療時使用的八味丸,就是根據這個理論。
請注意,以上只是翻譯,並非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