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31)
卷二 (31)
1. 不寐
2. 經義
所引經義有因欠而不臥,有因少壯老人氣血之盛衰而論臥與不臥,有因腫而不得臥,有因不能正偃而不得臥,有因水病不得臥,有因外邪、飲食不節不得臥,有因胃脈逆上不得臥,此皆因病所致,非專講不得臥之病。
白話文:
這些內容所引用的經典義理,提到有些人因為氣血不足而無法安睡,也有人是因為年齡增長,氣血盛衰的變化影響到睡眠。還有人是因為身體腫脹,或是無法平躺,又或者是水腫疾病,以及外來的病邪或飲食不當,導致他們無法入睡。更有人是因為胃部脈絡逆向運作,影響到睡眠。以上種種,都是由各種疾病所引起的失眠情況,並不是單單在討論一種無法入眠的病症。
3. 論證
凡如傷寒、傷風、瘧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擾也。此但不得臥,非外邪之致病,傷寒但有陽明病不得眠。舍此之外,則凡思慮勞倦,驚恐憂疑而常多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不得臥者,胃不和也。何云總屬真陰精血不足?大誤後人。
一、飲濃茶則不寐,飲濃茶令人不寐,此說無本。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氣之被伐也。蓋心藏神,為陽氣之宅也,衛主氣,司陽氣之化也。凡衛氣入陰則靜,靜則寐,正以陽有所歸,故神安而寐也。不寐與心神不寧病屬二端,不可混而為一。只有心火妄動而神不安,未聞陽有所歸而神安也。
而濃茶以陰寒之性大制元陽。濃茶謂之陰寒,則黃連、黃柏、石膏等寒藥俱不用矣。故欲求寐者,當養陰中之陽。此說大為不經。
一、凡治病者,服藥即得寐,此得效之徵也。其有誤治妄投者,必致煩惱懊憹,更增不快。不得安寐而用熱藥,謂之誤治妄投。
白話文:
[討論]凡是由感冒、風寒、瘧疾導致的失眠,都是因為外來病邪深入身體造成的幹擾。這種情況只是無法睡覺,並非是外邪直接引起的疾病,像感冒只會在陽明病時出現無法睡眠的症狀。除了這些情況,凡是因過度思考、勞累疲倦、驚嚇恐懼、焦慮懷疑而經常失眠的人,總體來說都是因為真正的陰性精血不足,陰陽失調,使得精神無法安定。
無法睡覺,通常是因為胃部不和諧。為什麼說總體來說是因為真正的陰性精血不足呢?這對後代的理解是一種大的誤導。
第一,喝濃茶會導致失眠,這種說法沒有根據。心中有事也會導致失眠,這是因為心氣被削弱。心臟儲藏精神,是陽氣的居所,衛氣主掌氣,負責陽氣的轉化。通常衛氣進入陰分就會靜止,靜止就會進入睡眠,正是因為陽氣有所歸宿,所以精神安穩而進入睡眠。失眠和心神不安是兩種不同的病症,不能混淆為一。只有當心火過旺,精神才會不安,未曾聽說陽氣有所歸宿而精神安穩的情況。
然而,濃茶具有陰寒的特性,大大抑制了元陽。如果濃茶被稱為陰寒,那麼黃連、黃柏、石膏等寒性的藥物就都不適用了。因此想要解決失眠問題,應該養護陰中的陽氣。這種說法非常不合理。
第二,凡是治療疾病,服用藥物後就能入睡,這是治療有效的跡象。如果治療錯誤或亂投藥物,必然會導致煩惱,心情更加不愉快。在無法安穩入睡的情況下使用熱性藥物,這就是錯誤的治療方式。
4. 論治
一、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開口便說營氣不足,大失《內經》之旨。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內經》不講心,惟講和胃而通陰陽,故但用半夏湯。脫卻《內經》題旨,將七情六慾,紛紛議論,而誤後人。故或為驚惕,或為恐畏,此等皆五志之火妄動而不寐。
或無因而多妄思,以致終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為神魂不安等證。心藏神,肝藏魂,二臟之火妄動,則神魂不寧而不寐,非營氣不足也。○若思慮勞倦傷心脾,以致氣虛精陷,為怔忡、驚悸、不寐者,宜壽脾煎。治法未合病情。○若七情內傷,血氣耗損,或恐畏傷腎,或驚懼傷膽,神以精虧而無依無寐者,宜五福、七福飲,或三陰、五君子煎。凝滯血藥,胃中壅滯,反致不寐。
《內經》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此說將何解釋?景岳之誤後人,為害不淺。○凡人以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耗液亡,神魂無主而不寐者,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顧。將痰火治之為要。只宜培養氣血。大誤後人。
一、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故凡治風寒之邪必宜散,如諸柴胡飲及麻黃、桂枝、紫蘇、乾葛之類是也。仲景只有陽明病不得眠,未聞有少陽、太陽而不得眠者,此仲景之罪人也。痰飲之邪,宜化痰。不寐之症,屬痰火者多。
徐東皋曰: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鬱,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者,亦不得眠。有火鬱不得疏散,每至五更,隨氣上升而發躁,便不成寐,此宜用解鬱清痰降火之法也。解鬱清痰降火治不寐為要法。
徐東皋所說,乃是正論。
白話文:
[治療討論]
首先,如果一個人沒有受到外在的病邪影響,卻出現失眠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體內營氣不足。有人一開口就說是營氣不足,這大大偏離了《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營氣與血液有關,當血液量不足,無法滋養心臟,心臟虛弱,精神就會無法集中,無法安然入眠。《黃帝內經》並未直接提及心臟,而是講述調和胃部,以及陰陽平衡,因此,它推薦使用半夏湯。然而,若單純拋開《黃帝內經》的核心觀念,將各種情緒和慾望牽扯進來,進行各種討論,可能會誤導他人。例如,驚嚇、恐懼等情緒,會使心火旺盛,導致失眠。
有些人在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思緒紛飛,導致整晚無法入眠,或者時睡時醒,表現出精神不穩定的症狀。這是由於心臟藏神,肝臟藏魂,當這兩個器官的火氣過旺,就會使精神混亂,無法安眠,這並不是營氣不足造成的。如果心脾受思慮疲憊所傷,導致氣虛和精虧,出現心悸、驚恐、失眠等症狀,應使用壽脾煎。然而,這種治療方法未必適合所有病人。
對於因情緒內傷,血氣消耗,或是恐懼傷腎,驚嚇傷膽,導致精神空虛,無法安眠的人,可以使用五福飲、七福飲,或是三陰煎、五君子煎。然而,如果使用的是凝滯血液的藥物,可能會導致胃部堵塞,反而加重失眠的問題。
《黃帝內經》提到,消除阻塞,讓經絡暢通,陰陽平衡,是治療失眠的重要原則。然而,如何解釋這個原則呢?張景嶽的誤導,對後人的危害不小。
當一個人過度勞累、思慮,必然會導致血液消耗,精神失衡,無法安眠。即使有輕微的痰、火,也不需要特別在意。關鍵在於培養氣血,而不是專注於治療痰火。這一點,往往被後人誤解。
其次,對於受到病邪影響,導致失眠的人,只要去除病邪,精神自然就能恢復平靜。對於風寒引起的失眠,應該使用散寒的藥物,如柴胡飲、麻黃、桂枝、紫蘇、乾葛等。然而,張仲景僅有陽明病失眠的記載,並無少陽、太陽病失眠的描述,這是張仲景的遺憾。對於痰飲導致的失眠,應該使用化痰的藥物。失眠的病症,大多屬於痰火的範疇。
徐東皋曾說,痰火擾亂心神,思慮過度,火氣旺盛,痰液鬱結,導致失眠的情況很常見。有時候,是因為腎水不足,真陰不能上升,心陽獨自旺盛,也會導致失眠。有時候,火氣鬱積,無法疏散,到了凌晨,隨著氣血上升,會感到煩躁,無法入睡。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解鬱、清痰、降火的方法。解鬱、清痰、降火,是治療失眠的重要方法。
徐東皋的觀點,是正確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