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3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0)

1. 論驚恐

若因驚而病者,如驚則氣亂,而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之類,此必於聞見奪氣而得之,是宜安養心神,滋培肝膽,當以專扶元氣為主。必兼清火而治,自然奏效。《內經》所謂驚則氣亂者,火氣亂之也。若竟講元氣則肝膽之火不靜,而驚不能定。總之主氣強者不易驚,而易驚者,必肝膽之不足也。

不足而有火,火性動故也。故雖有客邪,亦當知先本後標之義。若先治本,其邪何從而解散?○蓋驚出於暫,而暫者即可復;恐積於漸,而漸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傷,精卻則陰痿,日消月縮,不亡不已。丹溪治周本心大恐,心不自安,如人將捕之狀,夜臥不發,兩耳後如見火光炎上,飲食雖進而無味,以參朮當歸為君,陳皮為佐,加鹽炒黃柏、炙元參少許,服之月餘而愈。經云:恐傷腎。

用黃柏元參引參朮歸入補腎藥也。景岳每毀丹溪,觀其治恐用補而加黃柏、元參,得君臣佐使之法,非景岳之新方比也。

白話文:

【討論驚恐的情況】

如果因為受到驚嚇而生病的人,會出現心緒混亂,心中無依,精神無法集中,思慮不定等情況,這通常是在聽見或看見某些事情後,導致氣血受損所引起的。對於這種情況,應該注重安撫心神,滋養肝膽,主要應以提升元氣為主。同時,配合清熱治療,才能達到療效。根據《內經》所述,受到驚嚇會使氣血混亂,這是因為肝火和心火的擾亂。如果只單純調理元氣,而不處理肝膽的火氣,驚嚇的情緒就無法平定。

總的來說,元氣充沛的人不容易受到驚嚇,而容易受到驚嚇的人,通常是肝膽功能不足。肝膽功能不足且有火氣,這是因為火氣的特性就是活躍。因此,即使有外來的病邪,也要明白先固本後治標的道理。如果先治療根本,那麼病邪怎麼能散去呢?

驚嚇通常是瞬間發生的,而且是可以恢復的;然而,恐懼是逐漸累積的,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消除,甚至會導致心膽怯弱,精神受傷,精氣衰退,陰陽失衡,久而久之,身體就會慢慢消耗,直至衰竭。像丹溪治療周本心的大恐,他心神不安,彷彿有人要逮捕他一樣,晚上睡覺時,兩耳後方好像看見火光,食物雖然吃進去了,但是毫無味道,丹溪以人參、白朮、當歸為主藥,陳皮為輔助藥,再加入鹽炒黃柏、炙元參少許,服用一個多月後痊癒。根據古籍記載,恐懼會傷害腎臟。

使用黃柏和元參,可以引導人參、白朮、當歸進入腎臟,起到補腎的作用。景嶽經常批評丹溪,但看他治療恐懼時使用的補藥,加上黃柏和元參,運用君臣佐使的治療原則,這不是景嶽的新方可以相比的。

2. 論治

上不寧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氣虛者,示有不因乎精。此心肝脾腎之氣,名雖異而治有不可離者,亦以精氣互根之宜然,而君相相資之全力也。驚恐之病,未可竟言心腎君相相資之全力,乃因火之妄動者多。然或宜先氣而後精,或宜先精而後氣,此二句混講。兼熱者宜清,兼寒者宜暖,又當因其病情而酌用之。故用方者,宜圓不宜鑿也。即此說未可但言補。

一、心脾血氣本虛,而為怔忡,為驚恐,或偶以大驚猝恐而致神志昏亂者,此皆火之擾亂也。俱宜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新方治法,未能切中病情。○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者,左歸飲。心之不寧,乃火衝動。○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者,右歸飲。怔忡之病而講真陽不足,大誤後人。

○若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怔忡驚悸不寧者,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莫若知柏地黃湯或丸為正法,新方乃無學問之方。○若思郁過度,耗傷心血者,逍遙飲或益營湯。開鬱清火,豁痰安神。○若寒痰停蓄心下者,薑朮湯。宜二陳。若用薑朮,脫卻痰字矣。心神虛怯,微兼痰火而驚悸者,八物定志丸。

溫膽湯加清火藥為妙。○若大恐大懼,以致損傷心脾腎氣而神消精卻者,必用七福飲、理陰煎或大補元煎之類。大恐大驚而用溫熱之藥,俱非正治之法也。

白話文:

[治療討論]

當一個人上半身感到不適,通常是因為下半身出了問題;當心臟功能衰弱,往往是因為精氣不足所導致。心、肝、脾、腎的運作,雖然名稱不同,但在治療上是相互關聯且不能分割的。這是由於精氣之間互相依存,以及君相之間互相輔助的關係,才能發揮其最大功效。在驚恐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只強調心腎和君相之間的協同作用,因為更多的是由於火氣的失調所引起。然而,在治療上,有可能先從調整氣開始,然後再調理精氣,或者先調理精氣,然後再調整氣,這兩種方法可以混用。對於伴有熱症的患者,應採用清熱的方法;對於伴有寒症的患者,則應採用溫暖的方法。醫生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因此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靈活變通,而不是死板地遵循固定的模式。

  1. 如果是因為心脾血氣本來就虛弱,出現心悸怔忡、驚恐等症狀,或者是突然受到巨大驚嚇而導致神智混亂,這些都是因為火氣的擾亂。在這種情況下,應使用七福飲,嚴重者可使用大補元煎。新的治療方法可能無法準確地針對病情。如果是因爲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產生的心悸怔忡,應使用左歸飲。心臟的不寧,是由於火氣的衝動。如果是因爲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產生的心悸怔忡,應使用右歸飲。在談論心悸怔忡的疾病時,如果只強調真陽不足,會大大誤導後人。

  2. 如果是因為水虧火盛,出現煩躁、口渴、心悸怔忡、驚恐不安等症狀,應使用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更好的選擇是知柏地黃湯或丸,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而新的治療方法缺乏學術基礎。如果是因爲思慮過度,耗傷心血,應使用逍遙飲或益營湯,以開解鬱結,清熱去火,豁痰安神。如果是因為心下有寒痰積聚,應使用薑朮湯。更適合使用的是二陳湯。如果使用薑朮湯,就不需要再提痰了。對於心神虛弱,伴隨輕微痰火,出現驚恐心悸的患者,應使用八物定志丸。

溫膽湯加上清熱的藥物效果更好。如果是因為極度恐懼,導致心、脾、腎氣損傷,精神萎靡,精氣衰退,必須使用七福飲、理陰煎或大補元煎等藥物。對於極度恐懼或驚嚇的情況,使用溫熱的藥物並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