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報痘三朝治款

一、痘瘡見點後,身熱稍退,別有內熱等症,或色不甚紅,頂不甚突者,便有虛象,雖在三五日內,亦不可用寒涼,恐傷脾胃,為害不小,須以保元湯,或六物煎之類。亦要看光景而用。

如冬月嚴寒,或非時陰邪,外閉寒勝而出遲者,宜五物煎加生薑、麻黃、細辛之類。血藥凝滯。○若氣分大虛而出不快者,宜保元湯、六氣煎。不宜孟浪大補。○頭面出不快,當用川芎、荊芥、羌、防、天麻之類為引使。天麻可不必。

白話文:

痘瘡出現後,身體發熱稍微退去,但仍然有內熱等症狀,或者顏色不太紅,痘疹不太突出,這就屬於虛象。即使在三五天內,也不能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傷脾胃,後患無窮。應該使用保元湯或六物煎之類的藥物。具體用藥還要看情況而定。

如果是在冬月嚴寒,或者是非時令的陰邪入侵,導致寒邪外閉,痘疹遲遲不出,應該使用五物煎,並加入生薑、麻黃、細辛等藥物。如果血液藥物凝滯,則可以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

如果氣分虛弱,痘疹遲遲不發,應該使用保元湯、六氣煎等藥物。不要輕易使用大補藥物。

如果頭面部位痘疹不發,可以用川芎、荊芥、羌活、防風、天麻等藥物引導。天麻可選用可不選用。

若紅點初出,闇昧乾燥不起發者凶,宜四物湯。內宜生地涼血,用熟地則滯。○有益火回陽,健脾止瀉而發痘者,如附、桂、乾薑、肉蔻之屬是也。此等熱藥,亦非常用。但實熱症顯,虛寒症隱,人多誤認。亦易知,察色辨症即知之。

以上凡解毒之後,紅紫退,二便調,能食不渴,此表裡皆清也,切勿再為解毒,須急以保元、四物、六物之類。表裡皆清,不必急用補劑,竟調飲食,慎起居為妙。○熱毒壅伏於內,須通利之,以祛其熱毒,宜柴胡飲子。涼膈散穩當。○另用吳茱萸末,水調攤足心,引下熱毒,解散其勢。

白話文:

如果出現紅點初期,若這些點暗淡乾燥而不發燒,這預示著病情兇險,應使用四物湯進行治療。對於內在需要降火的患者,應使用生地來清熱涼血,若使用熟地則可能導致藥效過於滯緩。有時,為了回復身體的陽氣、強化脾臟並防止腹瀉,可能需要使用如附子、肉桂、乾薑、肉豆蔻等熱性藥物,但這些藥物通常不常用於日常治療。重要的是要區分實際的熱性症狀與虛弱的寒性症狀,大多數人會誤判。判斷和辨識症狀是瞭解疾病關鍵。

在所有毒素被清除後,如果紅色或紫色跡象消退,大小便正常,食慾良好且無口渴感,這表示體內外都已經清潔,切勿再進行解毒,應該及時轉向保養元氣、使用四物湯或六物湯等藥物。當體內外都清潔時,不一定需要立即使用補品,而是應該調整飲食,注意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習慣。若內部存在熱毒,需要通過通暢的方法來排除熱毒,使用如柴胡飲子或涼膈散等藥物較為穩定。此外,可以使用吳茱萸粉,用水調製後敷在腳心,以引導體內的熱毒向下,緩解其勢力。

不見有效。若熱毒熏爍,則成焦黑;若陽氣不充,則成灰黑。且黑為水色,其虧在腎,以陰犯陽,最為惡候。俱屬熱毒熏灼而黑。經云:亢則害,承乃制。物極則反。熱極則反見勝己之化,不可以陽氣不足而用熱藥。○若熱毒凝聚,大便秘結,或躁渴而為焦紫黑陷者,須通其便,先解裡急,宜柴胡飲子。

涼膈散亦可。○若大便不結,別無大熱等症,而痘色黯黑者,總由脾虛不能制水,故見黑色。不可以大便不結一症,即認為虛寒而用溫補,尚要察聲色形象之虛實而用藥。脾虛不能制水,未為確當。○《心鑑》云:凡治黑痘,當用保元湯加芎、桂,補提其氣。當今之世,俱不以此法主治,竟以清火解毒收功者,多多矣。

白話文:

如果痘疹沒有改善,若因熱毒灼燒而導致痘色焦黑,或因陽氣不足而導致痘色灰黑,都屬於熱毒灼傷所致。黑色屬水,水主腎,陰氣侵犯陽氣,屬於非常不好的徵兆。經典記載:「亢則害,承乃制」,事物過於極端就會反轉。熱毒過盛也會轉化為克制自身的力量,因此不能因為陽氣不足而使用溫熱藥物。

如果熱毒凝聚導致大便秘結,或出現口渴、痘色焦紫黑陷的症狀,應先通便解毒,可用柴胡飲或涼膈散。

如果大便不結,沒有其他明顯的熱症,但痘色黯黑,則可能是脾虛無法制約水濕導致,不能因為大便不結就認為是虛寒而使用溫補藥物,應該根據患者的聲音、面色、形體等表現來判斷虛實,再選擇藥物。脾虛不能制約水濕,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心鑑》中記載,治療黑痘應使用保元湯加入芎、桂,以補益提升陽氣。現今多數人並不採用這種方法,反而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效果不錯。

凡痘夾斑疹齊出者,亦宜辨其寒熱,若表裡俱熱而邪不解者,宜柴葛煎加減。此方未能盡善,尚宜清火解毒。○若熱邪不甚而表邪甚者,宜疏邪飲,或柴歸飲加羌、防、葛根之類。表邪甚,豈可用當歸?新奇之方,不必用也。○若痘夾斑疹而眼紅唇裂,表熱也。此症未必表熱。

一、賊痘者,於出齊之後,中有獨紅獨赤獨大,摸之皮軟而不礙手者,此賊痘也。三日之外,變成水泡,甚至紫黑泡,皆危證也,急用保元湯,或六氣煎加紫草、紅花、蟬退解之,或燈草、木通湯調益元散,利去心經之熱,而紅自退。用益元散利去心經之熱,何得用保元、六氣熱藥補劑耶?立言自相悖謬,誤人多矣。

白話文:

如果痘疹同時出現,也要辨別寒熱。如果表裡都熱,邪氣沒有消散,可以用柴葛煎加減。這個方子並不完美,還需要清熱解毒。如果熱邪不嚴重,但表邪嚴重,可以用疏邪飲或柴歸飲,加上羌活、防風、葛根之類。表邪嚴重,怎麼可以用當歸呢?新奇的方子,不必用。如果痘疹出現,同時眼睛發紅、嘴唇裂開,是表熱。這個症狀不一定就是表熱。

如果痘疹出現之後,其中有單獨發紅、發熱、變大的痘疹,摸起來皮膚軟軟的,不礙手,這就是賊痘。三天之後,變成水泡,甚至紫黑色的水泡,都是危症,要趕緊用保元湯,或者六氣煎加上紫草、紅花、蟬退解,或者燈草、木通湯調益元散,利去心經的熱氣,紅疹就會消退。用益元散利去心經的熱氣,怎麼可以用保元、六氣這些熱藥補劑呢?說法自相矛盾,誤導人太多了。

一、病於未出之先,倘有濕瘡膿水流注者,用滑石敷之。熟石膏末好。

白話文:

在疾病尚未出現之前,如果有溼疹流膿水的情況出現,可以用滑石粉來敷治。熟石膏粉末也很好。

2. 起發三朝治款

一、痘不起發,或起而不透者,多由元氣內虛,不能托送,故毒氣留伏不出也。不可盡謂元氣內虛而不起發,即用補劑,亦有毒氣壅遏不起者,不可不知。

一、痘雖起發紅活,若頂平色嫩皮薄不堅厚者,此氣虛也。恐變為癢遢?宜六氣,或六物加減主之。既雲氣虛,當補氣以托之,何得又用四物加參草以補血?用藥不分明白,此景岳之大病也。

一、痘色紅紫滿頂,或火欣腫者,血熱毒盛也,宜涼血養營煎加丹皮、木通、牛蒡之屬。宜清火解毒。

一、痘已出齊,而熱尚不退,或躁渴引飲,或二火司氣之令,可少與冷水數口無妨。梨汁、蔗汁甘寒不傷胃氣而解毒。

白話文:

痘痘若是不長出來,或長出來卻不冒出來,大多是因為身體元氣虛弱,無法將毒氣送出,所以毒氣就積在體內出不來。但不能一概而論說所有痘痘不長都是元氣虛弱導致,也有可能是毒氣阻塞在體內無法排出,這點要特別注意。

痘痘雖然長出來,顏色紅潤有光澤,但如果痘頂平坦,顏色嬌嫩,皮膚薄弱不堅硬,這就代表身體虛弱,容易轉變成癢癢的、容易脫皮的狀態。應該要使用六氣藥方或六物藥方加減來治療。既然是身體虛弱,就應該要補氣來幫助痘痘長出來,為什麼還要使用四物湯加參草來補血呢?用藥不分清楚,這是景岳先生最大的缺點。

痘痘顏色紅紫布滿整個頭頂,或者痘痘周圍紅腫發熱,表示血液裡熱氣和毒氣都很重,應該要服用涼血養營煎加入丹皮、木通、牛蒡等藥物,以清熱解毒。

痘痘已經全部長出來,但熱氣還沒退,或者口渴想喝水,或者因為體內熱氣上升,可以稍微喝一點冷水,梨汁和蔗汁甘寒性質不傷胃氣,還能解毒。

一、出齊後,痘有小孔,自頂直下至腳,不白不黑,與痘色相同者,名為蛀痘。此因表虛,腠理不密,而為此症,失之不治,則大泄元氣,宜保元湯,或六氣加糯米、川芎、丁香,提氣灌膿。丁香、肉桂太熱。

白話文:

出疹子之後,痘痘出現小孔,從頭頂一直往下蔓延到腳,顏色不白不黑,和痘痘本身顏色一樣的,叫做蛀痘。這是因為身體表面虛弱,肌膚腠理不密,才會出現這種症狀。如果放任不管不治療,就會大量損失元氣,應該服用保元湯,或者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础上加入糯米、川芎、丁香,提振氣血,促進膿液排出。丁香、肉桂太熱,要慎用。

3. 灌膿三朝治款

痘瘡初出,一點血耳,漸起漸長,則由血成漿,由漿成膿,始成實矣。雖由血成漿成膿,實藉元氣以蒸之。凡癰疽得膿則無害,必以黃耆為內托,痘亦猶是也。脾胃弱則血氣衰少,所以不能周灌,故雖見漿而漿亦不滿,或清淡灰白,不能作膿。總屬血氣大虛之候,宜急用六物煎,或六氣煎。

六物、六氣兩方各別,一以四物加參,一以參耆朮加歸桂,氣血兩途,豈可同治一病乎?當認清病原,不宜混亂。○若大便不實,或見溏瀉,最為可畏。蓋瀉則漿停,瀉止則貫滿矣,宜用溫胃飲。內有當歸,於脾胃不相宜。

白話文:

痘疹剛出現時,會有一點點紅色的徵兆,隨後逐漸長大,從血液轉化成液體(漿),再進一步成為膿液,最終形成成熟的痘疹。雖然這過程主要是由血液轉化而成,但實際上是依賴著體內的元氣來促進其生成和發展。所有膿瘍在形成膿液之後就變得安全無害了,通常需要使用黃耆作為調理的藥物。痘疹的情況也是類似的。

如果脾胃功能弱,那麼血液和氣息就會減少,因此無法充分地供應到全身,即使看到液體(漿)的形態,實際上也可能不會完全充滿,或者膿液可能呈現清淡、灰白色,無法形成真正的膿液。這通常表明體內的血液和氣息極度虛弱,需要立即使用六物煎或六氣煎等藥方進行治療。

六物煎和六氣煎兩個方子各有不同,一個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入黨參,另一個則是在黃耆、黨參和白術的基礎上加入當歸和肉桂,分別針對氣和血進行調整,怎麼可以對同一種疾病進行相同的治療呢?應該要明確辨認病因,不應混淆不清。

若出現大便不實,或者見到溏瀉的情況,是最為令人擔憂的。因為溏瀉會導致液體(漿)停留在體內,一旦溏瀉停止,就會積聚成膿。此時,應使用溫胃飲進行治療。其中含有當歸,但對脾胃來說可能不太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