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2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9)

1. 論治

一、頭眩雖屬上虛,然不能無涉於下。蓋上虛者,陽中之陽虛也;下虛者,陰中之陽虛也。造出陽中之陽、陰中之陽,專以一補為長技。○所以凡治上虛者,猶當以兼補氣血為最。不論病情,以補為死法。

一、眩運證,凡有如首條所載病源者,當各因其證治之。其或有火者宜兼清火,有痰者宜兼清痰,仍講清火、清痰,則知丹溪之法不可廢矣。亦在乎因機應變,然無不當以治虛為先。既云因機應變,不可以治虛為先。如痰火盛,又當以痰火為先。

一、古法之治眩運,亦有當察者。丹溪曰:濕痰者,多宜二陳。火者,加酒芩。挾氣虛者,相火也,治痰為先。挾氣藥降火,如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景岳言丹溪之論痰火眩運為非,今仍以丹溪、東垣治痰之藥治眩運何耶?若丹溪治虛症眩運亦用人參大劑補之而愈,未可竟言痰火而責之。○眩運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下。

前云無虛不作眩,又治法用大黃,何也?

白話文:

[治療討論]

首先,頭暈目眩的情況雖然通常被歸類為上焦虛弱,但也不能忽略下焦的影響。上焦虛弱指的是陽中的陽氣不足,而下焦虛弱則是陰中的陽氣不足。在治療上,我們專注於補充陽中的陽氣和陰中的陽氣,強調補充為主要技巧。因此,對於治療上焦虛弱的情況,應該以同時補充氣血為最佳策略。然而,無論病情如何,過度依賴補充的方法可能會導致不良後果。

對於頭暈目眩的狀況,如果病因如前所述,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如果患者伴有火氣,應輔以清熱降火;如果伴有痰濕,應輔以化痰清熱。這顯示了丹溪的治療方法仍有其價值,但治療時應靈活變通,首要的還是應對虛弱的問題。然而,如果痰火旺盛,應將處理痰火作為首要任務。

按照古法治療頭暈目眩,也有需要留意的地方。丹溪認為,濕痰導致的眩暈,常用二陳湯治療;如果伴有火氣,可以加入酒炒黃芩;如果同時有氣虛,則是相火所致,應先處理痰濕。使用如東垣的半夏白朮天麻湯等藥物來降火。然而,景嶽對丹溪關於痰火導致眩暈的理論有所質疑,但現今仍然沿用丹溪和東垣的藥方來治療頭暈目眩。值得注意的是,丹溪在治療由虛弱導致的眩暈時,也會大量使用人參來補充,因此不能一概而論地將眩暈歸咎於痰火。對於嚴重的眩暈,可以用大黃炒後磨成粉末,用茶湯送服。

前面提到沒有虛弱就不會有眩暈,但在治療方法中卻使用了大黃,這是為什麼呢? 在這裡,大黃的使用可能是為了清理體內的熱毒和濕氣,從而幫助恢復身體的平衡。大黃具有瀉下作用,能清除腸胃中的積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消除頭暈目眩的症狀。然而,使用大黃時應謹慎,避免過量,以免造成腸胃不適或其他副作用。總的來說,治療頭暈目眩時,應綜合考慮患者的情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並根據病情的變化靈活調整。

2. 述古

述古中有痰涎郁遏者,有因風火而動者,非講盡屬虛也。

白話文:

在古代的描述中,有人因為痰涎阻塞而感到不舒服,也有人是因為風火之氣引發的病症,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情況都是因為體虛造成的。

3. 吐法新按

先君壽峰公少時好酒,四旬外遂戒不飲。至七旬,偶飲一杯,次早眩運不能起,先君素善吐法,因吐去清痰而眩運頓愈。原其所由,不過以惡酒之臟,而忽被酒氣,則真陰清氣為之淆亂而然。吐去痰飲,酒氣可除。吐能升氣,清陽可復,此非治痰而實以治亂耳。真陰、清氣何得即成有形之痰飲?因平素有蓄,故動而出耳。否則吐去痰飲一句,將何著落?

好酒者,平素有濕痰在胃,雖不飲酒,其根尚在,得酒觸動,借酒之性,胃中痰飲隨火上升而眩運,吐去其痰而眩運頓愈,非真陰清氣淆亂也。不察至理,想出奇論以炫人。景岳深闢丹溪無痰不作眩,其父之痰,從何吐出?創言立說,貽害非淺。

白話文:

[對於催吐療法的新解析]

我的父親壽峯公年輕時很愛喝酒,但四十歲後就戒酒了。到了七十歲時,他偶然喝了一杯酒,第二天早上就感到頭暈目眩,無法起牀。我的父親一向擅長使用催吐療法,於是用此方法吐出了清痰,頭暈目眩的症狀馬上就好了。

究其原因,只是因為他長期不碰酒精的身體,突然接觸到酒氣,導致體內的真陰和清氣混亂。透過催吐除去痰飲,可以消除酒氣。催吐也能提升氣息,讓清陽之氣恢復,這並不是在治療痰,而是治療體內的混亂。真陰和清氣怎麼會變成有形的痰飲呢?這是因為他平時體內就有積蓄,所以一受刺激就發作了。若非如此,「吐去痰飲」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

那些愛喝酒的人,平時胃裡就有濕痰,即使不喝酒,病根依然存在。一旦喝了酒,就會受到酒精的刺激,藉助酒精的特性,胃中的痰飲隨著熱氣上升,造成頭暈目眩。透過催吐把痰吐出來,頭暈目眩的症狀馬上就好轉,並不是真的因為真陰和清氣混亂。如果不懂其中的道理,只是為了炫耀而提出奇怪的理論。

景嶽深入批評丹溪的「無痰不作眩」的觀點,他父親的痰,又是從哪裡吐出來的?創立這樣的理論,帶來的危害可不小。

4. 怔忡驚恐

5. 論怔忡

怔忡之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然古無是名,在《內經》則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在越人、仲景則有動氣在上下左右之辨,云:諸動氣皆不可汗下也,凡此皆怔忡之類。此動氣也,宗氣也,非怔忡之證。怔忡乃心胸之間,上衝而築築惕惕然動,怔怔忡忡不能自安也。

將動氣為怔忡,大非也。此證惟陰虛勞損之人乃有之,蓋陰虛於下,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源,所以在上則浮撼於胸臆,在下則振動於臍旁,怔忡之病不一,非但陰虛於下。既云陰虛,則無以滋榮肝木,木火上衝而怔忡不寧也。虛微者動亦微,虛甚者動亦甚。有血虛與痰,有陰火上衝,怔忡不已,甚者火炎於上,或頭運眼花,不可竟作虛論。

若誤認為痰火而妄施清利,則速其危矣。認是痰火,只作痰火治。

考之《準繩》中為痰為火為郁,為思慮勞心,致怔忡者不一,不宜竟言虛而用補,須將《準繩》中逐一分別明白可也。○雙林韓佐相患怔忡病三載不愈,時醫俱用景岳之言,而用參耆地黃群補之藥,日甚一日,就醫於余。余用豁痰降火之藥一劑,是夜即大減,後以溫膽湯加山梔、黃連、石膏、膽星、棗仁,丸服,不一月而全愈。照此書而執用補劑,必致誤人。

白話文:

【討論怔忡病症】

怔忡這病症,主要特徵是心臟劇烈震動,讓人感到恐慌不安,這種狀態隨時都可能發生,無法得到片刻的寧靜。然而,古代並未有此病名,最早在《黃帝內經》中提到,胃部有一條重要的絡脈,稱為「虛裏」,它從左乳下方穿出,當其活動時,能讓衣物隨之震動,這是因為宗氣(人體正氣)外洩所致。到了扁鵲和張仲景時期,他們對動氣的位置進行了更詳細的描述,指出動氣會在身體的不同部位活動,無論如何,這些動氣都不能輕易地使用發汗或瀉下法來治療,這些描述都屬於怔忡類型的症狀。

但要注意,這些被提及的動氣和宗氣,並非就是怔忡的具體表現。怔忡是心臟和胸部間的不正常跳動,使人感到驚恐不安,無法自我安定。如果把動氣視為怔忡,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此病症通常只會發生在體質虛弱,尤其是陰虛勞損的人身上,因下焦陰虛,宗氣失去根基,導致氣不歸位,因此在上半身會感到心悸胸悶,在下半身則會感到肚臍周圍震動,怔忡的病態多種多樣,不僅僅是下焦陰虛。

一旦說到陰虛,就會聯想到肝木得不到滋養,肝火上沖,導致怔忡不安。虛弱程度不同,震動的強度也會不同。有的是因為血虛,有的是因為痰多,還有的是因為陰火上沖,怔忡持續不斷,嚴重時甚至會出現上火,或是頭暈眼花的情況,不能單純地認為這是虛弱的表現。

若誤以為是痰火而隨意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若確定是痰火,就應專門針對痰火進行治療。

根據《醫宗金鑒》中的記載,怔忡可能是由痰、火、鬱結、過度思考或勞心等因素引起的,導致怔忡的原因各異,不能一概而論為虛弱,然後盲目地使用補藥,必須根據《醫宗金鑒》中的各種情況進行區分,才能做出明確的診斷。例如,雙林的韓佐相先生,三年來一直深受怔忡困擾,當時醫生都遵循景嶽的理論,開立大量補藥如人參、黃芪、熟地黃等,病情卻日漸加重。後來找我診治,我使用豁痰降火的藥方,當晚他的病情就大幅改善,之後再以溫膽湯加上山梔子、黃連、石膏、膽星、酸棗仁等藥物製成丸劑服用,不到一個月,病情就完全恢復。由此可知,若只是死板地依賴補藥,很可能會誤導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