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5)
卷四 (5)
1. 附麻疹
咳嗽加麻黃、杏仁、麥冬、石膏。麻黃宜去。
喘而便閉者,前胡枳殼湯加五味子。五味不宜驟用。○泄瀉解毒湯或四苓散。兩方治各不同。○煩熱大渴作瀉者,白虎湯加蒼朮、豬苓。蒼朮宜少。○傷食嘔吐,四君湯。未可竟用四君子,宜加消食之藥。○夏月因熱作嘔,四苓散加人參。因熱作嘔,宜二陳加黃連、生薑、竹茹。
用四苓散加參,並非治嘔之藥。傷冷則溫中、理中之藥。溫中、理中兩方,在麻疹尚宜斟酌。
白話文:
對於咳嗽,可以使用麻黃、杏仁、麥冬和石膏來進行治療。其中,麻黃在使用時需要注意去除部分。
若出現喘息且排便困難的情況,可以使用前胡枳殼湯加上五味子來進行治療。需要注意的是,五味子不應過度使用。
對於解毒和治療洩瀉,可以使用「洩瀉解毒湯」或者「四苓散」。這兩種方法的治療對象和方法有所不同。
對於煩熱、口渴且有洩瀉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蒼朮和豬苓來進行治療。蒼朮的用量應控制在適當範圍內。
對於消化不良引起的嘔吐,可以使用「四君湯」。但不可單純使用四君子,應加入一些消食的藥物。
夏季因熱氣引起嘔吐的情況,可以使用「四苓散」加上人參。對於由熱引起的嘔吐,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黃連、生薑和竹茹。
使用「四苓散」加上人參,並非專門用於治療嘔吐,而是用於調理因受涼引起的胃寒或中焦虛弱的情況。在麻疹等情況下,溫中和理中的藥物還需根據具體情況來斟酌使用。
2. 總論
設或知證而不知形,則無以洞其外;知形而不知脈,則無以測其內;知脈而不知本,則無以探其源;知本而不知因,則無以窮其變;知因而不知藥,則無以神其治。竇太史獨列痘在外科,因其形症在外也。但痘為先天胎毒,非若後天七情六慾、風寒暑濕燥火有感而發毒也。○症與形皆外象,有諸內必形諸外,觀其外象,則知內之毒淺深矣。
故《內經》云: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又望而知之為神,切脈又其次也,不知景岳探源知本窮變之法何如耳?每每自誇,以神其說,但未到之處甚多。大抵不足者,反自誇耳。
白話文:
如果只知道病症卻不了解病人的外觀,就無法從外部觀察;了解外觀卻不了解脈象,就無法探測病人的內部;了解脈象卻不了解病根,就無法追溯病源;了解病根卻不了解病因,就無法理解病情的變化;了解病因卻不知道用藥,就無法精準地治療。竇太史將痘瘡單列為外科,是因為它的症狀和形體表現都在外部。但痘瘡是先天胎毒,不同於後天因七情六慾、風寒暑濕燥火等因素而引發的毒素。
病症和外觀都是表象,內在的病變一定會表現在外部,觀察外在的表象,就能了解內在毒素的深淺。
因此,《內經》說:「能合色脈,可以萬全。」望診能夠洞察病症,是最高境界,切脈則是其次。不知道景岳探究病源、了解病根、探尋病變變化的方法如何,卻總是自誇,美化自己的理論,但實際上很多地方都還沒有達到。總而言之,不足之處越多,反而越是自誇。
3. 察脈法
故余於初熟時,便能斷其吉凶,人多驚服,而不知所窺在脈也。脈之理微,故在望聞問之末。舍望聞問而竟以脈之一字,可斷吉凶,雖在岐扁,不能如此。景岳自誇為神奇,真可愧也。
白話文:
所以我在我初次熟悉的時候就能判斷出吉兇,很多人都感到驚訝和佩服,但他們不知道我是從把脈來看出的。把脈的道理微妙,所以在看、聽、問之後才提到它。如果只靠把脈的一個詞就可以判斷出吉兇,即使是像岐伯和平原君這樣的大師也不能做到。景嶽自己稱讚自己的方法是神妙的,真是讓人羞愧啊!
4. 論脈
故曰:脈靜身涼者生,見漿之後則可。脈躁身熱者死。未膿之前則可,膿成後則不宜。痘瘡不比傷寒。大抵四時以胃氣為本。此《脈經》之常語,不必言之。
白話文:
所以說:如果脈象平和、身體冷卻下來的人會好轉,看到飲料之後就可以看出;但是如果脈搏跳動急促且身體發燒的人就會死亡,在沒有形成潰瘍之前可以治療,但是當潰瘍已經形成了就不適合再進行治療了。然而,痘瘡與感冒並不同,大致上來說四季都應該要注重脾胃的功能。這是在《脈經》裡經常提到的話,不用多加說明。
5. 形色情性
察其形色情性,可以預知吉凶也。既切脈即知吉凶,何必又說形色。
白話文:
透過觀察病人的外貌、表情和性格,可以預先得知他們可能面臨的好壞與否。既然已經通過把脈知道了好壞,為何還需要再談論外貌呢?
6. 五臟症
蓋痘疹皆出於臟腑,未有表裡不相通者,但出於腑者在痘亦輕,出於臟者在疹亦重。痘由內而發,故云臟;疹由外感而發,故云腑,即表裡也。心虛者,人參、麥冬、生地、當歸之類。初起未可即用。
白話文:
痘疹都是由臟腑引起的,表裡是相互关联的,但由腑引起的痘疹較輕,由臟引起的疹子較重。痘疹是由內而外發生的,所以稱為臟;疹子是由外感引起的,所以稱為腑,也就是表裡。心虛的人,可以用人參、麥冬、生地、當歸之類的藥材,但初期不可馬上使用。
7. 辨虛實寒熱
一、察痘之要,惟在虛實二字。邪實者,宜清宜瀉;血氣虛者,宜補宜溫。且痘本胎毒,非藉元氣不能達,非藉元氣不能收。故凡欲解毒清火,亦須憑藉元氣。痘本胎毒,觸而外發。初發之時,若講元氣不足,而用補托,其毒不能外達,必致不救。余幼時見幼科治痘,貫漿必以參耆提之,謂之提漿;膿潰之時,必用保元湯、參、耆、肉桂溫補之。數年之後,漸用清火解毒,參亦少用。
近來二三十年,竟用黃連清火解毒,托裡、保元俱置不用,黃連甚至用二三兩而得愈者,參耆不沾唇,痘者俱皆全活。不知時世異耶?抑人之火毒盛耶?
白話文:
觀察痘症的關鍵在於虛實二字,邪氣實證者,應當清熱瀉火;血氣虛弱者,則需要補益溫陽。痘瘡本是胎毒,必須依靠元氣才能發散,也需要依靠元氣才能收斂。因此,想要解毒清火,也必須依賴元氣。痘瘡是胎毒外發,初期若元氣不足而使用補托之法,毒氣無法外達,必致難以救治。我幼年時見幼科醫生治痘,用人參和黃芪提煉藥液,稱為提漿;膿瘡潰爛時,則用保元湯、人參、黃芪、肉桂溫補。數年後,逐漸改用清火解毒之法,人參也減少使用。
近年來二三十年,竟用黃連清熱解毒,托裡、保元湯都棄置不用,甚至用二三兩黃連而痊癒者,人參黃芪全然不沾。痘瘡患者也都安然無恙。不知是時代變遷呢?還是人體火毒盛行呢?
8. 總論治法
然血氣本自互根,原不可分為兩。血氣互根,原不可分,此言一出,血藥、氣藥夾雜而用,則何所適從?故所立新方,皆雜亂無理。殊不知氣有生血之功,血無益氣之理。血虛而補氣,乃無形生有形,陽生陰長之妙。若氣虛而用血藥,則陰凝難以化氣。景岳用藥之理,尚未明白。
又如痘瘡初見發熱,每多不審虛實,止云速當解毒,凡於十日之外,多有泄瀉而致斃者。畏用寒涼解毒,當今之世,有大不然者。
一、秘傳治痘之法,首尾當以四物湯為主,隨症加減用之。此秘傳之法,首尾以四物加減用之,此執定死法也,不可從。
一、首尾皆忌汗下,此先哲治痘之心法。有汗下症,又不得不用,在用之當耳。
白話文:
然而血氣本就互相依存,原本就不能分開。既然血氣互根,不可分割,那麼說血藥、氣藥要一起使用,又該怎麼取捨呢?所以那些新方,都是亂七八糟、沒有道理的。殊不知氣有生血的功能,血卻沒有益氣的作用。血虛時補氣,是無形之氣滋養有形之血,是陽生陰長的奧妙。如果氣虛而使用血藥,則陰氣凝結,難以化為氣。景岳用藥的道理,還沒搞明白。
又比如痘瘡剛出現,病人發熱,很多醫生不辨虛實,只說要趕快解毒,凡是超過十天,很多患者就腹瀉而死。他們害怕用寒涼藥解毒,當今世上,有很多不正確的做法。
一、秘傳治痘的方法,從頭到尾都以四物湯為主,根據症狀加減用藥。這種秘傳的方法,從頭到尾都用四物湯加減,這是死板的治療方法,不可採用。
一、從頭到尾都忌諱發汗利水,這是先哲治療痘瘡的根本方法。如果出現需要發汗利水的症狀,又不得不使用,那就應該在使用時注意分寸。
9. 熱證論治
如文中主溫補,仲陽主涼瀉,雖若各有所主,然無非因病而藥,各有所宜。痘乃先天淫火胎毒而成,毒,火也,必宜清涼解毒為先。當中病即止,不可太過耳。
一、純陽無陰之症。無陰則死矣,當云陰衰。
10. 發熱三朝治款
凡初見發熱,狀類傷寒,未知是痘非痘,即當先用汗散。此時欲散表邪,即當兼調營氣,宜柴歸飲為第一。新方不善。○若初發熱,有惡寒身振如瘧狀者,陽氣虛也,宜柴葛桂枝湯加黃耆。不宜認作陽氣虛,而妄加黃耆。
一、發熱之時,有腹痛脹滿者,必外邪與毒氣相併,未得外達而然,宜參蘇飲加砂仁,溫而散之。厚朴、枳殼以疏其內,則腹痛脹滿自除。
一、痘瘡首尾皆畏泄瀉。若熱毒下注,亦能作瀉。
白話文:
在初次出現發燒症狀,狀似傷寒,但尚不清楚是出疹還是其他病症時,應當首先使用發汗的藥物進行治療。此時為了疏散表層的邪氣,同時調節體內的營養氣血,可以選擇柴歸飲作為首要藥方。需要注意的是,新出現的方劑可能不夠完善。
如果初次發燒時,伴有畏寒、身體震顫類似於瘧疾的情況,這可能是陽氣虛弱所致,適宜使用柴葛桂枝湯加上黃耆進行治療。不能僅僅認為是陽氣虛弱,就隨意添加黃耆。
-
在發燒期間,出現腹痛和脹滿的症狀,通常是因為外來的邪氣和毒素相互作用,未能順利排出體外所導致的。此時可以使用參蘇飲加上砂仁,以溫和的方式促進發汗,並使用厚朴和枳殼來疏解體內的堵塞,這樣腹痛和脹滿的症狀自然會得到緩解。
-
痘疹從開始到結束都應該避免發生洩瀉。然而,如果熱毒下注,也可能會引起洩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