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四 (4)
卷四 (4)
1. 疹脈
凡出疹,自熱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脈洪大有力,雖有別證,亦不為害。此乃有胃氣。
故凡診得陰脈者,即當識為陰症,而速救元神,宜用傷寒溫補托法,參酌治之。痧疹用溫補托法,必致誤人。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若出現皮疹,從發病到消退期間,只需查看右手中指脈搏是否強勁有力,即使有其他症狀也無礙。這表示身體具有良好的消化能力(胃氣)。
如果在診斷時發現陰性脈象,應立即辨認為是陰虛病症,並迅速拯救生命能量(元神),使用治療感冒和滋補的方法來對症下藥。對於沙疹來說,使用這種方法可能會造成錯誤治療。
2. 疹證
其為毒也,總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陰,而脾肺受之。但論脾肺受病,君相之火燔灼使然,此不易之言,非比景岳之陰症溫補托裡也。
毒歸五臟,變有四症,歸脾則泄瀉不止,歸心則煩熱不退而發驚,歸肺則咳嗽血出,歸腎則牙齦爛而疳蝕。此說合理。
白話文:
這屬於毒性,主要源於君火和相火兩者熾盛灼傷太陰,導致脾肺受到影響。
簡單來說,脾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君火和相火過盛灼燒所致,這是不可否認的道理,與景岳所謂的「陰症溫補托裡」不同。
毒性會侵入五臟,並表現出四種不同的症狀:
- 侵入脾臟,則會出現腹瀉不止。
- 侵入心臟,則會出現心煩熱躁,甚至驚厥。
- 侵入肺臟,則會出現咳嗽咳血。
- 侵入腎臟,則會出現牙齦潰爛和疳蝕。
這個說法是合理的。
3. 疹期
吾家治法,定不在五日內用藥,必待見疹,方用徐徐升表。用藥亦有次第,凡一劑必作十餘次飲之,況疹在皮膚之間,若作一次服,則藥性太急,每致譫語煩躁。此服藥之理,疹屬肺,因肺藥不厭頻而少,非若景岳不論上下臟腑之分別,一概以大劑服之。
但使見有確真,發無不當,則於未出之前,或解或補,必有得預防之力,以潛消其毒者。其毒在內,豈可潛消?必由表而出,此萬氏之高見也。若照景岳,孟浪大劑,大誤。
白話文:
我家治病的方法,一定不在五天內用藥,必須等到疹子出現,才用慢慢地升發表面的藥物。用藥也有次序,每一劑藥都要分十多次喝,何況疹子長在皮膚之間,如果一次喝完,藥性太急,很容易造成神志不清、煩躁不安。這是服藥的道理,疹子屬於肺,因為肺的藥物不忌諱頻頻服用而劑量少,不像景岳不論上下臟腑的區別,一概用大劑量服用。
只要看到有確實的疹子,發病沒有不當的地方,那麼在疹子還沒出現之前,無論解毒還是補益,一定有預防的效果,可以潛伏消滅毒素。毒素在體內,怎麼可能潛伏消滅?一定要從體表出來,這是萬氏的獨到見解。如果照著景岳的方法,輕率地用大劑量,就會犯大錯。
4. 麻疹初熱
古法用升麻葛根湯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歸飲亦妙。當歸大不宜,服之必不妙。經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妄下也。看司天之氣,並時令寒熱,非言汗下之誤。
白話文:
古時候的醫法是用「升麻葛根湯」來治療表證,散發毒邪。我後來創製了「透邪煎」來代替,效果更佳,或者用「柴歸飲」也很好。但是「當歸」絕對不適合使用,服用它必定會造成不良影響。經書上說:「一定要順應季節的氣候,不要違背天地和諧。」意思是不可隨便發汗或瀉下。要觀察司天之氣,以及當下的寒熱時令,不要隨便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
5. 疹出沒
一、發熱六七日以後,明是疹子卻不見出,此必皮膚堅厚,腠理閉密,或為風寒所襲,或曾有吐瀉,皆能伏也。急用托裡散表之劑,如麻黃湯去杏仁,加蟬退、升麻,外用胡荽酒之類。若見吐瀉而疹不出,在景岳必用溫中托裡,豈敢托裡散表,故景岳之言不可盡信,以其偏用溫補也。
景岳曰:按此萬氏之法,極得隨時制宜之善,已盡發表之義矣。然發表之義,亦最不易,即如營衛不足而疹不能出者,其症甚多,若徒知發之,而不知滋之,則營衛有弱者,非惟不能發,而且恐窮其源矣。又要用血藥發表之意。
白話文:
發燒六七天後,明明該長疹子卻不見踪影,這一定是皮膚厚實,毛孔閉塞,可能是風寒入侵,也可能是曾經嘔吐腹瀉,導致疹子被壓住。要趕緊用托裡散等表散藥物,像是麻黃湯去杏仁,再加蟬蛻、升麻,外用胡荽酒之類。如果患者出現嘔吐腹瀉而疹子不出來,根據景岳的觀點,應該用溫中托裡的方法,而不是用托裡散來發表,所以景岳的說法不能全信,因為他偏重溫補。
景岳說:根據萬氏的醫法,非常善於根據不同情況用藥,已經充分發揮了發表的作用。但是,發表的效果最難掌握,就像營氣不足導致疹子出不來的情況很多,如果只知道發散,而不懂得滋補,那麼營氣虛弱的人,不僅不能發散,甚至可能耗竭元氣。因此,還要用活血藥物來達到發散的效果。
6. 疹形色
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養血化斑湯主之,或四物加防風。四物大非所宜,此景岳滋陰發表之杜撰。
白話文:
如果出疹顏色偏淺且蒼白,表示心臟血液不夠充足,可以使用「養血化斑湯」來治療,或者用四物湯加上防風也可以。但是四物湯並不是最適合的選擇,這是因為景嶽在發表滋陰時自己編造出來的方法。
7. 總論治法
一、熱甚,小便赤澀,譫語驚恐者,導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四苓內有白朮,不宜用。
一、喘者,小柴胡去人參加五味。喘要看虛實,邪火未清者,五味不宜用。小柴胡亦非治喘之方。
小便不利而嘔吐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導赤散。四苓與導赤同是利小便之方,而各有分別。如濕邪傷脾而泄瀉,小便不利者,可用四苓;如心火移熱於小腸而小便不利,當用導赤,導心火下降也。景岳尚有不明之處。
白話文:
如果病人發熱嚴重,小便顏色深紅且灼痛,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驚恐不安,可以使用導赤散或四苓散,並加入辰砂。但四苓散中含有白朮,不適合使用。
如果病人呼吸困難,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除人參,再加入五味子。但要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如果邪火未清,則不適合使用五味子。小柴胡湯本身也不是專門治療喘息的藥方。
如果病人小便不暢通,並伴隨嘔吐,可以使用四苓散。如果兩天內小便仍不通暢,可以使用導赤散。四苓散和導赤散都是利尿藥,但各有不同的適用範圍。如果病人是因濕邪傷脾導致腹瀉,小便不暢,可以使用四苓散;如果病人是因心火移熱於小腸導致小便不暢,則應使用導赤散,以導心火下降。但景岳對此尚有不明白之處。
一、寒熱往來似瘧,小柴胡湯,如兼咳嗽,去人參。宜加杏仁、桔梗、前胡、桑皮之類,去人參不效。
一、餘毒未盡,變生癰疽瘡癤者,升麻湯加荊、防、牛蒡。尚宜清火解毒。但察其別無熱症熱脈,而兼之色白氣餒者,便須速救脾氣,急從溫補,宜溫胃飲。又執溫補而用新方。又如氣喘一症,大有虛實,蓋十喘九虛。甚言虛者多,亦不可執此說。或以大瀉,或以大汗而致喘者,必皆氣脫之候,此非六氣煎,或貞元飲必不可也。
又欲用新方誤人,貞元飲但有歸、地血藥,大瀉、大汗而喘者,參、耆、術為主,豈可用此無理之方?
白話文:
一、如果症狀表現像是寒熱交錯,類似於瘧疾,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還有咳嗽的情況,則可以去掉人參。建議加入杏仁、桔梗、前胡、桑皮等草藥,若去掉人參仍然沒有效果。
一、如果體內餘毒未除,轉變成癰疽、癤癬等病症,可以使用升麻湯加上荊芥、防風、牛蒡等草藥。還需注意清熱解毒。但要觀察是否沒有熱症和熱脈,如果有面色蒼白、氣息微弱的情況,則必須迅速救援脾氣,緊急進行溫補,適合使用溫胃飲。另外,即使執著於溫補,也要慎用新的方子。對於氣喘這種症狀,有虛實之分,大概有九個是虛症。雖然虛症多見,但也不能固執於這一點。有些因為過度排便或過度出汗導致的氣喘,都是氣脫的徵兆,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六氣煎或者貞元飲。
再者,有人想要使用新的方子誤人,貞元飲只有歸、地等補血藥材,對於過度排便、過度出汗導致的氣喘,應該以人參、黃耆、白術為主,這樣的無理方子怎麼能使用呢?
8. 疹吐瀉
景岳曰:自古方書,凡發揮未盡,及用治未當者,間亦有之。汝之發揮,不無認錯。蓋古人以泄瀉為熱者什九,故多用河間黃芩芍藥湯為主治,黃芩芍藥湯,此仲景熱利之要藥,邪熱下利若作脾胃虛弱論,必致誤人。而不知凡屬泄瀉,最多脾腎虛寒也。最多兩字,無非要側於溫補。
景岳一生,每每以脾腎並講,用藥必以脾腎兼治。大凡補腎不利脾胃,因凝滯滑潤也。若但知清火解毒,則脾必日敗,而漸成屋漏、青菜色,及氣促、絕食不治之證矣。此熱邪傷其腸胃而成屋漏、青菜色,並非虛寒,若因寒,利必青白。景岳每每誤認而用熱補,大錯關頭。故凡治泄瀉者,即雖是疹,亦必察其有無邪熱。
白話文:
景岳說:自古以來醫書中,有些地方闡釋不夠完備,或是用藥不當,也時常出現。你的闡釋,不免有些錯誤。因為古人認為瀉瀉十之八九都是由於熱證,所以多用河間黃芩芍藥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黃芩芍藥湯是仲景治療熱性腹瀉的要藥。如果將邪熱導致的腹瀉當作脾胃虛弱來論治,就一定會誤導他人。卻不知,其實大部分的瀉瀉,都是因為脾腎虛寒造成的。這「最多」二字,無非是要側重於溫補。
景岳一生,總是強調脾腎並重,用藥必以兼顧脾腎為原則。一般來說,補腎而不顧脾胃,容易導致氣機凝滯,滑潤失常。如果只知道清熱解毒,那麼脾胃就會日漸衰敗,逐漸發展成面色萎黃如屋漏、面色蒼白如青菜,以及氣促、拒絕進食等難以治癒的症狀。這熱邪傷及腸胃而造成面色萎黃如屋漏、面色蒼白如青菜,並不是虛寒導致的,如果真是寒症,瀉瀉的糞便一定是青白色。景岳常常誤判而用溫補的方法,這可是大錯特錯。所以,凡是治療瀉瀉,即使是發疹的,也要仔細觀察是否有熱邪存在。
如無熱症熱脈,即當於痘瘡泄瀉條求法治之。疹因脾肺受熱而起,熱邪下流大腸則瀉。若疹後日久,當以調補脾胃。若初起,斷不可認為脾虛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發燒或脈搏快速等熱症,就應該按照治療痘瘡和腹瀉的方法來處理。 痘疹是因為脾臟和肺部受到熱氣所引起的,熱邪向下流入大腸就會導致腹瀉。 如果已經過了一段時間,那麼就需要調整和滋補脾胃。 但如果是在初期,千萬不能誤以為是脾虛所致。